新課改形勢下提升民族音樂教育淺見
時間:2022-04-29 05:51:00
導語:新課改形勢下提升民族音樂教育淺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民族音樂,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表現其思想感情的音樂,它包括民間音樂(即傳統音樂)和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音樂(即新民樂)兩部分。民族音樂蘊含著一個民族的靈魂,音樂即歷史。中國的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在周代和唐代創造了居于世界巔峰的音樂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啟動,弘揚民族音樂已成為基本理念之一。課標寫道“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中,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這為我們弘揚民族音樂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和參考,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等原因,導致我們的學生對民族音樂興趣不大,甚至排斥民族音樂,課堂教學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在現階段如何貫徹課改精神,更好地弘揚民族音樂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淺談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作為施教者,應加強業務學習,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
由于我們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師范院校畢業,課程設置都是以西方音樂理論作為學習基礎的,在學校里沒有系統地學習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和相關技能、技巧,接觸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皮毛;而作為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民族音樂知識,更要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需具備三種素養,即基本素養、民族音樂素養和民族音樂教育素養。基本素養包括教師通用的科學文化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民族音樂素養主要指具備傳統音樂,如民歌、曲藝、舞蹈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民族音樂教育素養主要是指音樂老師在實施民族音樂教育過程中的組織、策劃和教學等能力。這三點是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基礎,如果讓民族音樂真正“走近學生”“走進學生”,這三種素養,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首先要審視自己,然后再查漏補缺,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閱讀、觀摩、請教、學習、培訓等手段,來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只有這樣在實施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二、從施教手段來說,我們應立足教材,發掘、梳理其中的民族性元素,從全局的高度把握教材、吃透教材
音樂教材是進行音樂教育的載體和保證,是音樂課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和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文本。因此,吃透教材和熟練地駕馭教材是音樂教師的基本職能。筆者對現行的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發現民族音樂方面不僅內容和形式都非常豐富,并具有以下特點:
1.民族音樂的多樣性教材不僅介紹了漢民族音樂,如江蘇、陜北、陜西、山東等民歌及絲竹、打擊樂;還介紹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風格鮮明的歌曲、樂曲等。其中涉及到蒙古、哈薩克、藏族、維吾爾、苗族、傣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教材在形式安排上也較為多樣,有器樂曲,有聲樂曲;有原生態的音樂,也有創作的樂曲;有年代久遠的作品,也有新創作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接觸民族音樂,全方位地了解民族音樂的風采,感受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
2.民族音樂的經典性教材不但收集了《流水》《楚商》《秦王破破樂》《十面埋伏》《姑蘇行》等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還介紹了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彈等經典的藝術形式與著名的唱段,如《鋤美案(選段)》、《天仙配(選段)》《誰說女子享清閑》《重整山河待后生》等。學生通過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欣賞體驗,對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和文化價值隨之會產生更深一步的理解。
3.民族音樂與文化的關聯性教材強調音樂學科的人文屬性,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與民族性,通過對相關民族的歷史、地理、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及器樂作品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寬廣的藝術胸懷,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八下第二單元《梨園擷英》時,除了介紹京劇的西皮、二黃,還可涉及到臉譜、行當、表演手段等。把民族音樂的學習置身于民族文化背景中,拓展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從而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文化素養。通過對教材以上的梳理、分析,使教師對教學和全面了解民族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從受教育者出發,以激趣為入手,革新學法,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尤其是在沒有考試、升學壓力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何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興趣?首先是音樂經驗的獲得,可以通過“聽賞——體驗——興趣”這一流程來操作。例如,我在講到中國民歌這一課時。我先說出了學生比較喜歡的歌手,如騰格爾、宋祖英、刀郎、韓紅等,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并紛紛要求聽他們的歌。于是,我播放了《蒙古人》《大地飛歌》《懷念戰友》《青藏高原》等歌曲,緊接著講授本堂課的知識點:蒙古民歌、苗族民歌、新疆民歌、西藏民歌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堂課我以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聽賞——體驗——講授,產生了興趣遷移,既完成了三維目標,又有效地弘揚了民族音樂,真是一舉兩得。其次,通過“器樂進課堂”“流行音樂進課堂”,完善課堂民族音樂教學手段。可以選擇一些物美價廉、便于普及的樂器,如豎笛、口笛、葫蘆絲等,結合民族音樂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
既符合課改精神,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加深了他們對祖國音樂文化的理解。關于“流行音樂進課堂”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物,關鍵是要找到它與民族音樂的契合點。我認為當下流行的“中國風”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如,在教授校本課程“中國風”內容時,我從學生較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入手,先播放了幾首歌曲片斷,如《OnenightinBeijing》《Susan說》《蜀繡》《青花瓷》等。然后提出問題:“中國風”音樂有何特點?欣賞過幾段相關的樂曲后,學生興致很高,通過充分研討、交流,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又滲透了民族精神教育;既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又大大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這節課不僅使學生獲得了一種較高層次的藝術體驗,也是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價值的一種較為深刻的體驗,這勝過幾節課的單純說教,而且讓學生受益終身。四、從環境育人入手,開辟第二課堂,有效地滲透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廣播系統的作用,利用課余時間播放以民族音樂為主題的音樂;學校的宣傳櫥窗、黑板報可以分期介紹中國民族音樂的系列知識;也可以在網上展開民族音樂大討論;組建興趣小組、開設講座、舉辦歌詠比賽等,使高雅的音樂在校園流行,讓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弘揚民族音樂,是我們每位音樂教師的神圣職責,我們要做的太多,但只要我們在學生的心靈播撒民族文化的種子,相信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生根、發芽、結果,使我國的民族音樂永遠屹立在世界音樂之林。
- 上一篇:新課程改革下學校民族音樂教學分析
- 下一篇:國內民間音樂及民間舞蹈在文化藝術的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