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宮廷音樂文化與當代音樂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7 10:06:50

導語:唐朝宮廷音樂文化與當代音樂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唐朝宮廷音樂文化與當代音樂教育論文

一、唐朝宮廷音樂文化的內涵

當時有一種被稱作“燕樂大曲”的音樂形式非常風靡,它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于一體,進行連續的表演,融匯了各族各部音樂歌舞的精華,氣勢磅礴,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5]。唐朝涌現出的音樂家更是不勝枚舉,玄宗李隆基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他不僅有很高的音樂天賦,擅長作曲和演奏,創作了很多優美的作品,而且練習也非常刻苦。當時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還有龜茲人白明達、西域人裴神符、段善本和李管兒師徒等。此外,在唐朝甚至出現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對音樂人才有嚴格的培養制度,其中官辦的有教坊司、梨園院和太常寺等,用來訓練、培養樂工,傳習、管理宮廷音樂。太常寺經常對樂工進行考核,在坐部不合格的就轉去立部,在立部也不合格的就送去學雅樂。當時的樂工數以萬計,分工精細,技藝高超。唐代還出現了相關的音樂理論,如八十四調和燕樂二十八調等。可見,當時的唐代宮廷音樂已經形成了系統的體系,對后世影響巨大。

二、唐朝宮廷音樂文化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影響

唐代宮廷音樂文化發展空前繁榮,其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走出誤區,相互尊重

對于民族音樂,我們曾經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對古典音樂說是廟堂的、士大夫的一概不要!對民間音樂說是落后的、農民的一概不要!對說唱音樂,說這根本不屬于‘音樂’!對戲曲音樂,若說是小市民的一概不要!若說京劇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概不要!由于‘一概不要’,導致我們對民族遺產產生了質疑態度,埋怨我們的祖先‘不爭氣’,沒有產生莫扎特、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從而導致我們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傳承,這直接造成我們音樂教育的名存實亡。”毫無疑問,這種認識誤區要不得,否則會導致我們忽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唐玄宗的親力親為對當下音樂教育有著深刻的意義。唐玄宗在位期間,力倡胡樂和法曲。他將“胡風”與宮廷音樂有機融合,創造出了諸如《揚州》《伊州》《甘州》之類的音樂。可見,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國民族音樂的本質,尊重民族音樂的精神與精髓。民族音樂之所在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尊重民族音樂,尊重各民族的智慧與思想。唐代宮廷音樂的海納百川告訴我們,對待民族音樂要秉持“有容乃大、去偽存真”的態度。同時,在現代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多引入各種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除了我國的民族音樂,還有西洋音樂、古典音樂、現代音樂等,讓學生接觸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的音樂,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采用中立、客觀的態度看待音樂,掌握其精髓,用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二)育以載道,與時俱進

從本質上而言,唐朝宮廷音樂文化的特色就是“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當時的宮廷樂人不僅充分理解、挖掘和深化本民族音樂,還不斷吸收、發展、變通外來音樂。這對當代音樂教育不無啟示。我們認真想一下,所謂的音樂教育,難道就是一種技術性傳授嗎?唐代宮廷音樂的創作已經告訴我們答案。毋庸置疑,技術并不是音樂教育的本質,若是抱有“技術至上”的思想,會導致音樂教育過程中只見物不見人,只見知識不見情感,導致受教育者無法真正領悟音樂的文化意義和個中內涵。其實,音樂技術的作用與功能不可能無限增長,音樂是人類文化和人類情感的濃縮和反饋。音樂教育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人來推進。所以在現代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光要為學生講授簡譜樂理知識,還要帶領學生用心體會音樂中隱含的韻味,聯系音樂創作者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感受他們要傳達給現代人的思想與情感,除了要掌握其音高、音色、音調等理論知識,更重要的就是挖掘音樂中的文化價值,并與其他音樂形式進行類比,促使學生觸類旁通,多接受不同的音樂類型。同時,唐朝宮廷音樂文化講究兼容并蓄,這就說明宮廷樂人一直在追求將多元的音樂文化價值觀念有機糅合在一起,追求共享、開發、挖掘多樣音樂文化,并投入豐富情感。由此可見,在唐代,宮廷樂人已經意識到音樂是出自厚實的草根之中。要想使當代音樂教育獲得長足發展,也應該深入基層,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獲取音樂靈感和素材。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多欣賞上流社會創作的音樂,還要帶領學生挖掘草根階層創作的音樂,這些音樂一般能反映人間的喜怒哀樂,更“接地氣”,兼容并蓄方能獲得長足發展。

(三)自主自覺,知行合一

當年,唐玄宗親自入梨園為弟子教法曲,作為梨園鼻祖,唐玄宗對宮廷音樂文化的重視和親力親為為當代音樂教育者樹立了榜樣。當代音樂教育者要從內心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方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對音樂投注百分百熱情。誠然,對于學生而言,音樂是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他們對音樂有著一種天然的熱愛,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機械教授音樂理論而罔顧學生的主體性,久而久之就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和負面情緒,無法從音樂中感受到樂趣與享受。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與學生加強互動,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平等對話,才能實現音樂教育的自身價值。另外,我們都知道,事情的發展靠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要想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音樂文化和音樂本領,必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自覺的奮斗和有力的音樂實踐才有可能實現。唐朝特地設置專門的音樂機構,經常對樂工進行考核,優勝劣汰。這對當代音樂教育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定性,自求自得、自主自覺,這樣才能逐步提高音樂造詣,在一系列的音樂考核中撥得頭籌。總之,唐朝宮廷音樂文化對當代音樂教育有著巨大影響。我們要挖掘唐朝宮廷音樂文化的精髓,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并將之積極用于實踐,以此促進當代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

作者:陳若琪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