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

時間:2022-03-04 09:53:16

導語:音樂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優美的旋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其中的詩情畫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長期以來,音樂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熱愛音樂的情感受到極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如何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性,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的需要,讓音樂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

1強調音樂感受與欣賞對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改以來,“欣賞”被列入“音樂感受與欣賞”的領域,其外延擴大了。音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感受與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可見,欣賞教學依然是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讓學生聽賞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對音樂的感悟過程。在對音樂的感悟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對音樂風格的感受力及對音樂情景意向的感受力等。在培養這些感受力的同時,使學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音樂欣賞不應該只把學生拘泥于室內的學習,應當讓他們回歸生活,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體味音樂的存在。比如:課外郊游時,帶領同學們在森林里漫步,樹葉沙沙作響,小溪歡快的流淌,鳥兒放聲歌唱,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樂曲嗎?在不知不覺中,同學們都隨著這美妙的自然音響哼唱起來,曲調清新、自然、淳樸,他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臉上自然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2在音樂中滲透審美教育

“音樂美育”,也叫‘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于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及愛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展開著、實施著,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變化。從而激勵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而小學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應該是藝術類科目(即文學、美術、音樂),文學、美術、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雖然都有各自獨特的藝術發展規律,有不同的內在結構和表現形式,但是,他們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人類的思想情感,去揭示、去描繪、去抒發、去展現各自的藝術魅力。在小學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為學校美育教育構置成一個五彩繽紛、八音協和的大千世界。

3在音樂中對學生的道德情操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俄國大文豪契科夫說:“歌聲是太陽,沒有歌聲的生活就像沒有太陽的生活一樣蒼白,淡化”。學習唱歌和歌曲欣賞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學習者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當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強烈的情緒時,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透他們的心脾。在《國歌》的學唱和欣賞中,學生知道它是中華民族形象的標志,聯想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們可以說出許多:中國的今天、明天、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天對祖國說話的是澳門,三百年長久的呼喚,“祖國母親我要回來”。包含著酸甜苦辣,喜淚掛在笑臉上。奮斗、抗爭、渴望,隨著音符的跳動從心底里流淌出來。香港的呼喚,讓祖國母親看到《東方明珠》今天更加美麗。但是還有一個子女日夜牽掛著母親的心。“海龍王”你能架起彩橋,把鼓浪嶼和基隆港連起來嗎?鄭成功的子孫們面對臺灣,遙想當年“雄風”。“快快見到”的急切心情感染著學生,這情,是母子情、思戀情、思歸情,通過歌曲的教唱和欣賞,誰不受到感染,他們聽著、唱著、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

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因此不難看出,音樂與文學藝術的整合在這里發揮到了極致。豐富的歌詞和優美激進的歌曲旋律蘊藏著大量的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對孿生姐妹,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辨別美、感知美、發現美、認識美、盡量為孩子們營造以美揚善的氛圍,啟迪領悟學會做人的真諦。

作者:邸明軍 單位:北崗學校

參考文獻

[1]王永鴿.小學音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學苑教育.

[2]趙長艷.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性.神州.

[3]宋薇.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音樂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