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高校音樂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21 10:17:28
導語: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高校音樂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音樂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它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路徑,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創新精神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看似與音樂教育毫無關聯,卻是引導當代高校音樂教育前進的一面旗幟。文章在此基礎上,就馬克思主義核心思想——人文關懷、科學辯證、實踐原則展開探討,以期促進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及素質教育的充分落實。
關鍵詞:音樂教育;馬克思主義;人文內涵;辯證思想
音樂是一種優美的藝術,它通過旋律、和聲、唱詞的美,傳達一種情感和精神,能夠有力地影響人們的內心。音樂的本質就是如此,其內涵的重要性要高于表面之美,但是相對難以被人們所捕捉。音樂是脫胎于人類生活的藝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延續至今,音樂的形式、韻律、風格一直在變,不變的是其獨特的、作用于人類內心的育人特征。音樂可以直接對人產生某種激勵,進而使人潛移默化地感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音樂乃至藝術的魅力所在。人類需要音樂的撫慰,以發掘自身存在的意義。自教學改革以來,我國教育部門一直強調要普及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創新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表面上看來,馬克思主義與音樂教育并無關聯。馬克思主義是經歷過歷史考驗,融合了人的思維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而音樂教育則是當代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音樂藝術為根基,遵循著哲學的基本要義。因此,音樂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微妙關系,即馬克思主義引導著我國音樂教育的前進方向,為高校音樂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像音樂那般以節奏和韻律直達人心,給予人類最強烈的震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當銘記音樂的藝術與價值,并將之傳遞下去。”音樂不僅是音符的簡單組合與演奏技巧的展現,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所蘊含的音樂創作者對世界的思考、對人類情感的探索。音樂教育不應該只注重音樂的藝術美,更應該關注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從廣義上來說,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以育人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實踐。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里的“樂”泛指的就是音樂教育,當代教育體系也提倡素質教育。可見,音樂教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使其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當代大學生普遍有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大學階段是青年塑造人格和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所以,高校需要通過音樂教育,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撫慰。音樂是人類對于美的規律和本質的不斷探索,蘊含著無盡的人生哲理,能夠指引人生的方向。音樂教育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藝術的平臺,同時,其也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發掘音樂中的人文內涵是當下音樂教育的重點。
二、馬克思主義于音樂教育中的哲學體現
馬克思主義是由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它為社會發展繪制了美好而實際的藍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概括,其關于教育本質的理解及豐富的內涵,對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仍然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下面筆者就馬克思主義主張的“人文關懷、科學辯證、實踐原則”,對音樂教育展開分析。
(一)音樂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滲透
音樂教育時刻滲透著對人性的思考,即關于人在社會生活中對各種關系的處理、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實現等。人的自由是建立在獨立、自我的基礎之上,這種精神獨立在人的內心意志和行為處事上得以體現。人只有具備了對內心的感知和自我意識的掌控,才有能力感知外界。音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對個體而言,音樂教育意味著審美情趣的提升及人格的升華塑造,音樂的熏陶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對客觀事物的敏感程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似乎別有一番意趣,這就是音樂教育帶來的審美視角的變化。其豐富了人對于音樂的感觀,有效促進了獨特審美情趣的形成,進而使人以一種更加嚴苛的標準去審視自己的心靈、規范自身的行為。就音樂的內涵而言,音樂教育相當于載體,其通過在高校中有效地傳播音樂,使學生深刻地感悟音樂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和情感思想。音樂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對主體的關注。音樂教育的對象是當代大學生群體,他們普遍個性活躍。如果對所有的學生運用同樣的教學模式,勢必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認為,萬物皆是從變化中獲取進步,音樂亦如此。音樂的本質是人類情感的共鳴,拘泥于形式將會滯后不前。因此,音樂教育必須遵循音樂的發展規律,以人為本,充分展現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在具體落實上,教師首先要做出改變,既要加深對音樂多元化發展趨勢的理解,還要提高對學生個性的認知。前者是為了豐富自身的音樂素養,后者則是為了與學生更好地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只有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靈活地掌控教學方法,學生才能真正地融入音樂教育,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其審美能力和人格品質也會在持續的藝術接觸中獲得顯著的提升。
(二)樹立科學辯證的音樂教育觀
歷史證明,事物始終在重復著變化、發展、穩定、矛盾的歷程,客觀環境的異同,使固定時期的正誤有了特殊的含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到,哲學具有時代性,某種哲學只有在特定的時代才有其歷史意義。在這點上,音樂教育與之相同。歷史上,音樂教育曾經有過各種理論觀點,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彼此各有所向、互相對立。然而正是基于這種對立和統一,音樂教育才取得了今天的進步。因此,科學的音樂教育觀應是有所側重的,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以辯證的思維看待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育穩定而有效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形成了“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應當肯定,這種教育觀念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它是基于我國國民大多缺乏藝術認識、藝術素養較差提出的教育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藝術在我國的普及。然而,時代在發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的環境。這種音樂教育偏重于形式化,存在較為嚴重的局限性。首先,“審美”將音樂視為客體形式,使音樂教育對于音樂的理解過于狹隘,將音樂的本質和音樂作品的價值混為一談,這意味著其嚴重低估了音樂創作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藝術思想和創新能力。審美是對物質的感知,而不是創造。因此,“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培養的是大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而不是主動發掘、創造的能力,這在本質上有違當代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其次,音樂的客體屬性影響了學生對于音樂的主觀理解和體驗,原因在于“審美”總是要求學生專注于作品的曲調結構,忽略了情感的多元化,這就導致了音樂鑒賞的標準化。審美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性的體驗過程。要求聽眾以狹隘的角度感受音樂,進而得出一致的、標準的審美體驗,這種同一的鑒賞方法不再適應當下的社會生活,極大地弱化了音樂藝術的時代教育性。既然“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念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教育體系,那么作為音樂教育者,一定要審時度勢,抓住時代特征,以辯證的思維看待音樂教育中的問題,從而科學地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實現自我的提升。
(三)當代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實踐
根據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當代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實踐。音樂是人類通過無數的生活實踐創造出的情感藝術。所以,由美國學者戴維•埃利奧特創立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一經提出,就獲得了業界的認可。音樂教育是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高度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僅通過審美的方式理解音樂作品是不完整的,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如上文所說,音樂并不是獨立的審美對象,它是社會生活實踐的再現,音樂教育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理解音樂的關鍵。此外,一旦音樂教育融入了實踐因素,學生就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因為音樂是生活情感的積累,而不僅是旋律和歌詞的組合。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將音樂教育的實踐因素積極地在教學中體現出來,使當代大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課堂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音樂教育必須經過實踐,才能體現出德育的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出于時展的需要,還是音樂的本質,高校音樂教育都不應該僅局限于審美。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廣大音樂教育者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合理地把握審美范式和實踐范式的尺度,在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前提下,充分帶動當代大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從而為其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楊帥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朝剛,嚴永福.“以審美為核心”與辯證思維[J].中國音樂教育,2008(11).
[2]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松林.推進教學論研究的突破口[J].教育研究,2012(8).
[4]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5]王秀萍.反思性實踐音樂教育的內涵辨析[J].黃鐘,2012(3).
[6]舒也.價值論美學對認識論美學的挑戰[J].浙江社會科學,2012
- 上一篇:茶文化視域中音樂教育研究
- 下一篇: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