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探究
時間:2022-11-20 09:16:14
導語:高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分析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現狀,提出運用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研究路徑,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涉及課程內容、教學形式、校內活動、校外實踐、新媒體音樂等內容,從多途徑、多形式、多平臺共同構建高校音樂教育多元化。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多元化
從20世紀中葉發展到現在,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多元化已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然而,在整個音樂教育領域,多元化音樂教育中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將直接影響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實現。
一、普通高校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現狀
高校音樂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單一的音樂教學已不能適應新時展,整體而言,多元化音樂教育面臨著矛盾和挑戰。
第一,就課程設置而言,諸多普通高校將音樂教育作為選修課程,開設了音樂鑒賞、民族音樂賞析等,但未將音樂教育作為素質培養的重要領域。與大學通識課程和公共課程相比較,弱化了音樂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未發揮音樂的激發創造力及辨析力、培養鑒賞能力等功能。同時,高校設置的音樂教育類課程比較單一,知識面不夠豐富,導致教育者和學習者都沒有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就課堂教學而言,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音樂教育就僅僅是唱唱歌、聽聽音樂,而這些也只是為了消遣或是自身的放松。由于對西方音樂的崇尚,教師在課堂中教授的內容大多以西方音樂為主,而對于本國本民族音樂的歷史、文化了解的缺失,造成了當代大學生音樂知識的狹隘和短視。他們對中國傳統音樂缺乏興趣,有的認為它們是已經過時的東西,就更別提對西方音樂文化的了解了。造成這樣片面的認知與課堂教學內容有很大關系,課堂教學手法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只是囿于對音樂表面形式的介紹,較少去挖掘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髓,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快餐式的音樂教育形式,讓學生對世界多元化音樂的了解少之又少,這些也制約著我國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的發展。
第三,就教學方法而言,普通高校設置的音樂選修課程一般為音樂欣賞,教師的授課內容乏味,形式單一,造成眾多大學生選修音樂欣賞課只是因為這門課程好拿學分,以致音樂欣賞課程形同虛設,教學目標根本無法達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個問題仍沒有解決。中國的教師太愛講,太能講,講得太多。他們認為學生總是領會不出來的,追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造成學生主體性的缺失。情感缺失也是一個方面,課堂氣氛呆板、沉悶,每次的教學過程都是一樣,這使得一些學生在上課時睡覺、玩手機或是干些與上課無關的事情。這樣也造成主體與客體之間認知信息間的溝通停滯,忽視了師生之間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交流,以致課堂效果差。
第四,就實踐拓展而言,高校普遍成立了大學生藝術團,制訂了日常培訓、教學計劃、考核等制度方案,但是覆蓋面不廣,面向的群體僅是有專業基礎、興趣愛好的大學生,并不能面向在校學生開展音樂教育的相關實踐活動。高校也會定期開展音樂講壇、音樂會演出、樂隊表演、文藝會演等活動,以及組隊參加校外與音樂相關的各類競賽,但這些舉措都僅針對有特長才藝的學生,往往忽視了音樂教育的普遍性、局限性和延伸性,音樂實踐的領域范疇也受到了限制,從而不能更好地構建音樂教育多元化體系。
二、高校音樂課堂教學多元化
1.高校音樂教學內容多元化
課程內容和教學風格多樣化的改良。中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每個民族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和音樂文化內容。應擴展各民族之間不同的音樂文化與多民族音樂文化融合的內容,也包括外來文化的融合。學校圖書館和資料中心可以配備文學、音樂、美術、歷史、民俗習慣等各種資源。教師培訓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了解和分析他們對自己及其他地區漢族及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感受、態度和理解;掌握和理解有關中國各民族族群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性特征;提高他們的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他們在有關民族和地區文化多樣化的課程發展上的技能。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評價和修訂教材的能力。
2.高校音樂課程形式多元化
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應當是綜合化的,對民族音樂和音樂文化族群有整體的描繪,應當是整體學校課程的有機部分。還應當將文化、歷史經驗、社會現實、民族音樂和音樂文化族群音樂的生存狀態包括進來,在設計和實施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時,采取多學科和跨學科的途徑。對學生來講,從多學科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單一學科只能讓他們對民族問題產生局部的理解,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科學的視角,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全球的音樂視野。
三、高校音樂課外活動多元化
1.校內藝術活動是培養大學生音樂素質的延伸
在高校,第二課堂是教學課堂的補充與延伸,也是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平臺與途徑。在音樂教育多元化中,高校可建立“三個課堂聯動”機制,即課堂、校內、校外,互進互促育人平臺。成立高校音樂教育工作小組,將校內從事音樂教育和團學工作的教師隊伍有機結合,打造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從而有針對性、有效果地開展校內藝術活動。工作小組成員之間要達到溝通、交流、研究,從實際教學入手,尋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研究解決對策,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在校內第二課堂活動中進行補充,真正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聯動,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通過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音樂素質,采取“搭平臺、創文化、建隊伍、重參與、話感悟”方式,積極組織校內藝術活動,如音樂講座、專場文藝會演、合唱比賽、音樂才子、十佳歌手大賽、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豐富閱歷和經驗,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參加校內藝術隊伍,如音樂類興趣社團、大學生藝術團、樂隊,在不同隊伍中拓寬朋友圈和人脈,加強人際交往與表達能力。在參與活動和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提高音樂素質能力,進一步發揮音樂教育的延伸功能。
2.校外藝術實踐是培養大學生音樂素質的拓展
藝術實踐是音樂教育的升華和拓展,也是對校內音樂教育的補充與鞏固。走出校園,走上社會,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學生參加校外藝術實踐,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會人生道理,培養體驗幸福、辨析審美的素質能力。學生可以拓寬音樂社會實踐平臺,通過社會資源、學校組織、個人參與等形式參加各類藝術實踐。社會層面,積極參加藝術實踐公益項目、觀摩藝術劇院表演、民族音樂文化采風及研究、社區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送文藝•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參加藝術實踐的同時學會奉獻互助、服務社會。學校層面,組織校企合作實習、海外演出實踐、高校之間音樂文化交流等,加強音樂文化交流,促進音樂學習方法和成效。個人層面,積極參加各類藝術比賽、培訓機構教學工作、自創或自錄歌曲等,展示自我,拓寬就業渠道,充分體現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收獲。要真正做好“三個課堂聯動”,需要在師資隊伍、教學方法、資源共享、時間空間上下功夫,共同下好音樂教育多元化一盤棋,將專業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使音樂教育在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多元化價值。
3.新媒體音樂是培養大學生音樂素質的創新
新媒體時代正在迅猛發展,高校音樂教學也受到新媒體時代影響,使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更為快捷、便捷和高效,是對傳統高校音樂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
(1)利用網絡教育平臺,實現音樂教學信息的有效整合。學校可利用在線開放課程,通過學生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方式,考核后認定學分,這種教學改革順應時展,創新了音樂的傳播及普及化。
(2)利用數字媒體空間,實現音樂教學信息的有效傳播。學校可利用校園網絡平臺,介紹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內容,開辟當代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類型,如流行音樂、爵士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等。下載一些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可以在線聆聽。
(3)利用音樂應用軟件,實現音樂教學實踐的有效提升。教師可推薦有關音樂網絡app軟件,讓學生在網絡音樂中鍛煉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通過網絡這一最直接最廣闊的方式,與熱愛音樂某一領域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討和交流,增加學習交流平臺,從而拓寬音樂教育的多元化途徑。
[參考文獻]
[1]盧明德.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劉志剛.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探析[M].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
作者:姜紅仁 胡玲 吳嬌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軟件與物聯網工程學院
- 上一篇:藝術設計畢業設計模式探析
- 下一篇:高校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