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元素滲透音樂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9 11:52:01
導語:傳統文化元素滲透音樂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土壤之內,由祖先創造、由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改良演化匯聚而成。文化背景歷史悠久,文化內蘊博大精深。而傳統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包羅中華傳統音律的美感,更是可充分體現中國古典音樂藝術水平的藝術結晶。將傳統文化元素滲透進音樂教育中,既可利用教育體系的特性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也可令音樂教育更“本土化”,從而有效建立學生的本土文化自信。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傳統文化滲透于音樂教育的現實意義,再結合音樂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和原因,對傳統文化元素有效滲透至音樂教育中的路徑加以探賾。望可通過路徑研究,為音樂教育人員提供傳統文化引用和滲透的可用參照。
關鍵詞:傳統文化;音樂元素;音樂教育;文化傳承
在音樂教育目標中,培養學生明確基本樂理知識遠遠不夠。教師還需利用文化素材,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拓寬學生的音樂認知范圍。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許多極具價值的音樂文化元素,從古典音樂到民族音樂、從山歌民謠到民族樂器,都是可拓寬學生音樂認知范圍,幫助其建立多元音樂認知的寶貴素材。不僅如此,我國當代音樂環境以流行音樂為主,學生缺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系統性認知,更未對傳統文化建立最基本的文化自信。故而以傳統文化元素為媒介,分析音樂教育中傳統文化元素滲透的有效路徑,既能夠利用傳統文化元素填充現行音樂教育體系,提升現代音樂教育的藝術價值。也能夠利用音樂教育體系的長效性、長期性等特征,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與傳承。
一、傳統文化滲透于音樂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是素質教育時代的發展需要。多年來,開展有效的素質教育始終是黨和國家極為重視的教育目標。素質教育如其名,以提升學生諸多方面的素質作為主要目的。要求學生不但要擁有基本的知識技能,更要擁有完善的道德素養、文化修養、個性發展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而文化修養的培養不僅僅包括知識技能,更包括對文化體系的深刻理解和認知。但當代教育模式比較偏向于看重成績的應試教育,歷來的教學場所中都并未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大多專注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這便使得學生要建立文化修養,只能夠從課外環境中汲取。而傳統文化立足于民族歷史文化之中,擁有扎實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邏輯。音樂教育又屬于專門的科目類型,有著成熟穩定的教學體系。將傳統文化元素加以提煉,融入音樂教育的既定模式中,便可利用學生對音樂教育的“熟悉感”,降低傳統文化元素的“陌生感”,實現潛移默化的有效傳播。而當學生通過教育滲透成功建立傳統文化認知體系后,個人的文化修養便可得到空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必然隨之升級。(二)是傳統文化傳承的必經之路。對于國家而言,建立有效、優秀且穩定的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是保護民族歷史根基、文化根基的必然需要。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命脈,無法有效傳承傳統文化,便會喪失民族氣節,失落民族獨有的精神標識。當前,我國正處在多元的全球文化交流環境中,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令我國持續受到外國文化的精準沖擊。而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內蘊深厚,外顯形式往往難以迅速理解,與“快餐文化”形成強烈對比。短期內無法與快餐文化的快速性、簡單性等便捷的優勢進行對抗,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桎梏。但音樂教育是極具專業性的教育類型,擁有成熟完善的信息傳播與信息接收體系,可通過規范成熟的教育手法,幫助學生理解、接受某些定向信息。將傳統文化中可與為音樂教育體系高度融合的內容加以提煉,可有效完成令學生接受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定向目標。(三)是強化文化凝聚力的根本所在。音樂教育擁有許多特性優勢,而通過一定的教育引導手段,令學生對“形式”的存在習以為常,甚至將其作為必要的情感力量,則是比較突出的一種優勢。音樂教育與其他專業類別不同,音樂本就是建立在精神意識上的審美類科目,與音樂相關的“形式”便被賦予了精神層面的特殊意義。也因此,學生會更愿意主觀上接受與音樂相關的“形式”類型。而當傳統文化通過音樂教育體系呈現在學生眼前,傳統文化便會借由音樂歷史、音樂形式的特殊性,令學生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感,以及責任感所賦予中華兒女的特殊榮耀。責任感和榮耀感的誕生,可令學生形成一定的滿足感。而滿足感充裕后,學生便可更主觀地承擔起學習文化、傳承文化和弘揚文化的歷史重任。當獲得滿足的學生越來越多時,便構成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正是建立當代文化自信,實現傳統文化地位提升的關鍵。
二、音樂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與歸因
(一)多元教育觀念致使傳統文化“邊緣化”。中國最系統、覆蓋范圍最廣的一次音樂文化改革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該時段內中國開始廣泛接受外來文化。而音樂文化作為比較經典的藝術符號,自然成了“吸納”的關鍵類別。西方音樂文化順應時代需求傳入中國,國內音樂教育體系也隨之開始開設西洋樂教育科目。學有所成的學子們更是進入國外高校進行深造,回國后也不斷以教育或創作的形式廣泛傳播、推廣西方音樂文化。一時之間,“多元”成了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重點形式。而西洋音樂作為新奇的舶來品,教育體系的重心不免會在長期的傳承和擴散過程中,更偏向于“新奇元素”。傳統音樂長期融入于生活體系之中,缺少活躍性和創新性。故而在舶來文化長期積壓,和傳統文化傳播受限的雙重狀態下,“多元教育”觀念反而成了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桎梏,令其長期處于邊緣化的狀態。(二)創新意識淡薄令傳統文化滲透浮于表面。偏向性帶來的影響的確存在,但近年間伴隨素質教育目標的持續推進,國內音樂教育體系已經將視角挪移至文化傳承和文化修養培養等精神層面進行改良,音樂教育體系已逐漸開始重視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然而,對國內各院校音樂教育體系進行實際考察后可發現,教師個人的教育觀念同樣會對傳統文化的滲透造成不良影響。例如,部分教師在應用傳統文化時,創新意識上的專業性明顯有待提升。一些教師只是將鑒賞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唯一形式,在課上播放民歌民樂便當做完成任務。也有一些教師在教授民樂時,仍然用西方樂理作為方法,忽略對民樂樂理的科普和應用。而對應的,在這種略顯敷衍的教學模式作用下,學生們也很難真正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更無法系統性的建立傳統文化傳承意識。
三、傳統文化元素滲透音樂教育中的路徑
(一)以“趣”為引,吸引學生熟悉傳統音樂。令傳統文化滲透進音樂教育體系的本質目的,是利用教育手段,引導學生達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共識”。因此,初期滲透就必須要更傾向于學生的興趣取向,以學生的“接受”標準為參考進行設定。而要貼合學生的興趣,令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初期認同心理,需要教師對學生足夠了解,教師本人更要擁有扎實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基于此,應從三個步驟開展“以趣為引”的初期滲透工作。首先,教師需要加強自身音樂文化素養,定期參加培訓班充實傳統文化認知體系。更要精修一門民族傳統器樂,以保障未來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并且,教師本人更要端正心態,明確傳統文化滲透在素質教育、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現實意義,建立傳承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建立本土文化自信的責任目標。其次,教師應該對學生整體在音樂方面的興趣取向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查找相關的音樂教育資源。例如,學生對流行音樂認同度較高時,教師可采用“女子十二樂坊”這一經典樂團的作品作為素材。學生對西洋樂器認同度較高時,教師可采集中國特色鋼琴改編曲邀請學生演奏。也可自行對流行音樂進行“民樂化”改編,令素材更貼合學生的興趣方向。最后,教師需要擴展教學素材,采用圖文、視頻并行的方式,用復合多媒體充分刺激學生的興趣。當學生表現出對某個傳統文化元素的特殊熱情后,教師應盡可能突出該元素進行教學,從而有效以學生興趣為入手點,吸引學生熟悉傳統音樂文化的特質。(二)以“賞”為媒,塑造學生傳統音樂素養。上文中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快餐文化正相反,其具有深厚的藝術內蘊,需要在嚴肅的環境下進行深刻體悟,才能得到顯現。而音樂教育中能夠進行“體悟”的教育類型,則必然是鑒賞課程。鑒賞課程的關鍵是進行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若要完成評價和享受,學生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系統認知,整個過程必然會在嚴肅且層次化推進的狀態下完成。教師可將傳統文化分為戲曲、器樂、民歌民謠這三個大類,分別開展鑒賞教學。戲曲鑒賞課程中,教師可將戲曲臉譜作為引入素材,講解戲曲臉譜和人物性格、唱段唱腔之間的關系,更可將戲曲中經典人物與其對應的歷史故事進行結合,吸引學生對戲曲文化元素進行記憶和理解。器樂鑒賞課程中,教師可提供各種傳統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古琴、笛子、笙簫等供學生進行觀察和演奏。更要借由傳統器樂特殊的發聲模式和演奏辦法,將中國傳統的“宮商角徵羽”樂律等基礎樂理知識加以傳遞。而在民歌民謠鑒賞課程中,教師可將老電影中的民歌段落剪輯到一起,用學生熟悉的電影橋段作為媒介,令學生回憶起多年來始終縈繞在周圍的“傳統文化”。繼而用學生對回憶的特殊感情為引,建立學生與民歌民謠之間的情感紐帶。以鑒賞課為平臺,將傳統音樂文化元素作為“新奇物”,引導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認知、了解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可在擴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的基礎上,有序建立學生的傳統音樂素養。(三)以“動”為法,建立穩定的傳承意識。如果說興趣引入和開設鑒賞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積攢傳統文化認知、建立傳承能力。那么若要以傳統文化傳承作為根本目標,最后一步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傳承意識,令學生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主觀”傳承者。活動課程是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性,令學生直觀感受傳統音樂文化魅力的關鍵。將活動課程作為平臺,用古典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作為主要類別,要求學生對所學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實踐,再將實踐過程與責任感相連,便可有效建立穩定的傳承意識。首先,教師可要求具有演奏能力的學生,自行選擇比較喜愛或比較擅長的樂器,并組成民樂樂團。樂團需要在課下進行練習,在教師的幫助下不斷磨合技法。當樂團演奏風格相對成熟、演奏狀態相對穩定后,樂團可在音樂鑒賞課中作為嘉賓登場,如此便可在實際參與的情況下,成為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的承襲者和參與者。其次,教師可與西洋樂專業教師達成教育共識,定期以競賽的形式進行操練。例如,雙方以同一首民樂曲子或西洋樂曲為素材進行“斗琴”式競賽。而教師可在幫助學生練習的過程中,不斷以“民樂代表中國”“你們代表民樂”的觀點輸入給學生,從而令學生建立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最后,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參與民族音樂會演,在濃厚傳統民族文化氛圍的影響下,進一步在寓教于樂的狀態下夯實傳承意識。
參考文獻:
[1]朱夢菲.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研究[J].戲劇之家,2020(14):155-156.
[2]辛霖.中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J].大眾文藝,2020(09):166-167.
[3]鄧永業.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藝術教育,2020(04):37-40.
[4]李鵬鵬.高校音樂教育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應用探究[J].北方音樂,2020(06):196+200.
作者:李文玉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 上一篇:學校音樂教育實踐與探索
- 下一篇:大數據技術對學術期刊品牌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