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08 10:49:26

導語: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研究

一、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

通過對社會相關部門、就業單位、本專業的畢業生、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在校學生和一線教師的深入調查與了解,發現影響和制約廣西高專聲樂教學發展的問題如下。(一)生源素質較差。2016年開始,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招生為國控專業,學生不用參加“藝考”。也就是說,這一部分生源音樂基礎比較薄弱,很多都是零基礎的學生。(二)和聲樂相關的基礎學科知識融入不夠。我國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與行業及崗位需求接軌。聲樂教學應該是融視唱練耳、彈唱、聲樂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術、表演、語言表達能力等為一體的教學過程,而如今的教學更多地關注聲樂技術層面,缺乏小學音樂師資所需的“多能型”教學能力的綜合訓練,未能很好地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三)學科開放合作不夠。廣西是面向東盟的窗口,東盟博覽會和民歌藝術節每年都在這片熱土上唱響。廣西的職業院校更應提升國際交流和合作水平,為區域的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傳播、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在聲樂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應融入更多東盟各國的音樂文化元素,加強各國之間的教育交流合作。(四)教學內容安排不盡合理。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學生就業范圍及崗位涉及小學音樂教育,以及青少年宮、群眾文化藝術館、兒童藝術培訓機構等音樂教育普及輔導工作。目前的小學音樂教材基本上以民族音樂為主,占教學內容的70%以上,其中地方民族音樂更為突出。而高專所使用的聲樂教材大部分是本科院校的聲樂教材,授課內容和方式也大多延續本科教學,未能凸顯地方專業特色。為了更好地滿足當地教育需求、服務于社會、做好產教融合,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就業平臺,必須在教學內容上重新整合,使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更加全面、完善、實用。所以,校本課程開發勢在必行。(五)評價和評估監督系統不夠健全。我國以前的高等教育入口把關嚴格,但在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入學門檻相對降低。如果過程管理不嚴,則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難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上層監督控制、課堂評議、考試、比賽、演出、技能檢查、社會評價、見習實習評價等眾多形式,評估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目標和總目標[1]。(六)教師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教學和科研一直以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是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學改革,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才能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七)課堂教學、授課形式存在不合理性。由于學校教學資源有限、師資匱乏、控制教學成本等原因,加上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如本校三年的課程壓縮為兩年),學生真正學習聲樂的課時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必須通過各種渠道整合課程內容、改變課堂授課形式,開拓多方面學習聲樂的渠道。

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

(一)增強課程核心內容建設。從研究職業崗位的真實需求入手,課程教學內容以職業能力為本、以市場就業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注重學生的發展需求。根據聲樂課程的性質、作用、就業主要面向和需求,重點打磨和制定課程人才培養目標,提煉課程核心能力與目標鏈,強化整體性,完善學科各階段的教學目標和實施方案,使課程教學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下面,筆者以本校聲樂課程體系設計思路為例進行論述。以“工學結合、校校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以掌握音樂教師聲樂教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職業素養+教學技能+專業特長”,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的小學音樂教師為培養目標。以“理實結合、情景模擬”為教學模式,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強調實訓環節。建立“三結構三模塊”課程體系——“三結構”指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三模塊”指社會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兒童聲樂教學能力。“三結構三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通過課堂教學、選修課、專業教學實訓課、互聯網教學平臺、觀摩學習、見習實習、采風、演出、比賽、期末以賽代考、基本功檢查等模塊來支撐。同時,依托本土的音樂文化開展特色聲樂教學。如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教育專業每學期開設的廣西本土原生態歌曲演唱、廣西原創聲樂作品演唱、廣西特色樂器彈唱、東盟各國聲樂作品演唱、小學1至6年級歌曲表演唱等課程。通過課程教學,融知識性、技能性、藝術性、實踐性、特色性為一體,為發展學生音樂才能、提高音樂表現力、增強職業能力提供保障。(二)完善聲樂教學的目標鏈。第一,建立網絡課程平臺。包括校園網站聲樂學科學習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學習平臺,達成資源共享。構建一個生動、形象、豐富、全面的聲樂學習、教學、在線交流、答疑系統,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視頻、微課、文字描述片段、圖片、遠程網絡教育網站鏈接等手段和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主動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學科知識和職業知識的積累。第二,根據學科的專業性和職業性,進行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對課程單元導學(知識點的要點和脈絡、思考、練習內容等)、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包括教學方式方法)、學習評價方式、職業情景模擬與設計等進行認真的梳理與整合,使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更加全面、完善、實用。同時,強調網絡學習、課堂學習及實踐實訓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搭建更好的學習平臺,實現產教融合,對接職業崗位,服務于社會。(三)打造課程特色和亮點,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在現行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民間音樂部分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廣西小學音樂教材為例,1到6年級的音樂教材中有7個板塊,其中,中外民歌、快樂的小樂手、我的家鄉好、多彩的聲音等教學板塊都是以民族音樂為主,且地方民族音樂更為突出。人教版的教材同樣是以地方民族音樂為重頭戲。而如今高專使用的聲樂教材大部分是本科院校的壓縮版,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融合度不夠,缺乏區域特色和專業特色。因此,有必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改變傳統聲樂教育模式,彰顯學校辦學理念,突出特色和個性,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校本課程開發可涵蓋以下內容:歌唱基礎知識板塊、發聲基礎練習板塊、中外藝術歌曲(初、中、高)、民歌與戲曲(初、中、高)、中外歌劇選段(初、中、高)、本土民族歌曲(原生態、創作歌曲)、東盟歌曲、兒童嗓音訓練知識與演唱、兒童歌曲板塊(擇選當地小學音樂教材曲目)、新歌篇。(四)情景模擬與崗位體驗相結合。聲樂教師應達成一個共識:師范教育培養的學生必須是能唱、能奏、具備理論知識、掌握教學方法,以及有組織開展音樂活動能力的音樂人才。這些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識結構、豐富的教學手段、敏銳的觀察力和聽辨能力。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分階段、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拓展性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崗位情景模擬貫穿于教學過程,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等。高專的聲樂教學基本上以小組課(2-15人)的形式進行,這種授課形式非常適合情景模擬。在小組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某章節、某時段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通過互相聽辨、觀察分析、鑒別督促、評教討論等,學生逐漸克服膽怯心理,在聲樂知識、曲目積累、教學方法、組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在互幫互教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個人效能感,這對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幫助,同時也是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能力。除課堂教學外,在課后學習中,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教師布置的課題進行情景模擬訓練(可以邀請高年級或歌唱能力較強的同學參加),經過反復的學習模擬、分析、總結,提升歌唱能力和教學能力。另外,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學習。(五)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主要以個別課形式進行,這種教學方式的優勢在于針對性較強,授課更有計劃性和系統性。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社會、學校、個人的需求。探索新時代聲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地方和學校的人才培養需求,是當今高專音樂教育的呼喚。集體課。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教學成本,而且它是聲樂理論教學、聲樂作品學習和欣賞、多角度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教學方式[2]。教師可以通過案例講解、多媒體等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幫助學生掌握樂理知識;還可以通過示范、評教、討論提高教學效果。集體課適用于新生入學前幾周的聲樂學習入門和興趣培養。小組課。按學生的基礎能力、聲音特點進行分組(2-15人),并根據他們的基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在集體練習、個別抽查、指導、評比、示范對比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問題,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高對發聲的辨別能力。這種授課形式非常適于情景模擬的融入,在職業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好的積累。個別課。由于教學條件有限、人才培養要求所限,個別課在高專的教學中比重較小。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為了學校拔尖人才的培養,我們對每學期期末考試排名前三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一對一個別課教學。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滿足了學校和學生不同層次的要求,較好地實現了課程教學目標。混合式教學,也就是“網絡+課堂”。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一般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時期教育教學的需求。互聯網教學以其獨具特色的構建模式,成為人們學習知識、傳道授業解惑的新方式。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預習、練習和鞏固知識,師生通過互聯網相互交流、溝通,成為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和拓展[3]。如今,互聯網教學模式豐富多樣,如網絡慕課、遠程教育、手機APP、微課等。利用互聯網海量的教學視頻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有主題性、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多方位聆聽、觀看、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提升專業能力。特別是微信具有傳播文字、圖片、視頻、語音、通話等功能,其特點是信息便捷、互動性強、影響范圍廣。教師可以隨時隨地與學生交流互動,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檢測學習效果,與學生分享聲樂教學視頻。通過微信群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拓展學生專業視野,提升專業及職業能力。(六)多元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考核評價是聲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對教師的教學起到檢測、管理、導向的作用,能夠了解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優點和缺點、矛盾和問題。通過考核評價,使教師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聲樂考核評價同樣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到導向、調控和激勵等作用。它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潛力,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考核評價就像無形的指揮棒,為聲樂教學指明行動方向。目前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往往通過學生回課、期末考試、聲樂比賽和演出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應該采用多維度、動態的跟蹤調查機制進行課程的考核評價。具體來說,包括常規的考查(入學面試、課堂學習、課堂紀律、課后學習與互動等)、考試(應體現人才培養目標,關注學生各方面的進步與成長)、實踐(課堂學習實踐、回課、藝術實踐、舞臺實踐)、教學成果展示(聲樂比賽、音樂會)、社會評價(見實習單位評價、社會評價)、督導和信息(通過個人談話和信息平臺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教學督導、教師、學生)等。

三、強化與各學科協同發展,擴展國際交流平臺

聲樂教學的學科綜合性極強,學習內容包羅萬象。首先,它與其他編外學科,如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物理學、語言文學、美學、歷史學、人類學等有著內在關聯,在教學中相互滲透、融合,相互作用和影響。其次,與音樂學專業的其他課程,如正音課、視唱練耳、音樂欣賞、音樂理論、鋼琴、形體、音樂史、和聲曲式、編配彈唱等更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2018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改革、開放、協同,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專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更要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善的人格。所以,教師要正確處理專業課與其他人文學科、藝術學科之間的關系,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倡學科綜合,引導學生理解多元文化,以聲樂課程為立足點,加強各專業課程間的聯系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彰顯人文內涵和美學精神;訓練學生歌唱思維和行動的統一;唱與演結合、教與學融合,培養學生成為藝術修養與文化修養并存、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高度統一的綜合型高素質藝術教育人才,從而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廣西豐富的民族藝術資源和對外交流窗口,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高專聲樂教學模式。除了在聲樂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中融入更多的民族區域文化和東盟各國音樂文化元素外,更重要的是打造合作交流平臺。比如,舉辦文化交流講座、互派訪問學者、舉辦短期培訓班和學習班、藝術采風等。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共同推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深化東盟職教之間的合作與發展。通過開放窗口、加強合作,豐富聲樂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學校聲樂學科的社會影響力,打造特色聲樂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地方藝術教育,服務于東盟各國的文化交流。

四、提高教師科研能力,促進學科教育整體發展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其主導著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因此,優化教師素質結構是提高教學成效的關鍵。聲樂教師要有一顆不斷修正自己、潛心鉆研的敬業之心,要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充實文化底蘊、提高教育理論修養、掌握新的教學技術和方法,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此外,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構建育人環境,高專的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持續提升。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能夠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而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體會、探索、創新,在與學生互動交流、共同探討中得到啟發,獲得新的科研靈感。教師通過教學和科研增強了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助于挖掘自身的潛在創造力,實現教育創新,同時促進和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總而言之,要提高高專聲樂教學質量,必須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將教學與科研有效結合起來,做到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當今高校教育中,團隊合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織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增強團隊凝聚力,提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建立一個老中青搭配、校企合作一體化、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團隊勢在必行。它能全方位增強教學和科研力量,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專聲樂教師憑借團隊成員合理的人才結構、知識結構、組織結構進行有效合作,完成教學、科研、實踐等教學活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加強學生管理,提升聲樂教學質量

音樂教育等師范類專業生源的音樂基礎相對薄弱,加上學生文化底蘊較為不足,在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有所欠缺。要想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加強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以職業教育目標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專業素養為抓手,從各方面、各渠道培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人才。首先,新生入學要進行職業、專業、校紀校規的思想教育。其次,加強課堂管理,嚴抓課堂紀律,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備課和分組教學,多采用肯定式的教學法鼓勵學生,讓他們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喜悅。最后,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通過課堂上的講解、賞析、練習、討論等,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通過課后的表演、比賽、實踐等,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內學習和校外基地實踐,創設學生成長平臺;通過專題講座、音樂會、技能大賽、座談會、各種文藝演出等,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提升其藝術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

專業課程建設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所學校辦學的成敗。因此,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應根據學校辦學定位,確立聲樂教學課程目標及方案,通過各方的通力合作,不斷思考和總結、修訂和完善,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使聲樂教學更加科學、合理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婷.高校聲樂教學質量評價:困境與出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2]黃小冰.聲樂集體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教育,2003(34).

[3]邱琳琳.“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8(12).

作者:黃小冰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