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語言學搭配研究

時間:2022-06-27 03:48:02

導語:國內外語言學搭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外語言學搭配研究

摘要:搭配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語言深層知識的體現。它對語言的使用、學習以及加工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搭配的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地反映一個人的語言水平。國外和國內學者都對搭配進行了多角度、多方法的分析以及探究。國外針對搭配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我國語言學學術界對搭配的研究正處于成熟時期。

關鍵詞:搭配;語義;研究角度;研究方法

1引言

縱觀搭配歷史長河,搭配源于公元前300年古希臘斯多葛學派,此外,《牛津英語詞典》中對“collocation”(即搭配)一詞的初次涉及可追溯到18世紀。但直到倫敦學派的創始人、“搭配研究之父”J.R.Firth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搭配”的概念后,它才第一次作為一個真正的語言學術語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自此以后,國內外學術界便紛紛開始對搭配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2國外對搭配的研究

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語言觀中,搭配研究就有所提及,這一學派認為詞匯的搭配對象不同是由于詞義造成的。但搭配真正走進人們視野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倫敦學派創始人J.R.Firth提出搭配概念之后,他最先將搭配作為一個技術概念引入語言學領域,并將搭配研究視為意義研究的突破口。在Firth之后,新弗斯學派的繼承者Halliday和Sin⁃clair將搭配賦予劃時代的意義。他們分別將搭配界定為“線性共現”的組合關系描述和“慣用原則”的語料庫技術分析。國外語言學學術界的學者們對搭配的研究既涉足宏觀的理論界定,又涉及微觀的語義理據和句法結構。從學者們各自選取的不同角度可將搭配的研究分為以下幾類:2.1語境角度。Porzig是語境角度分析的領軍人物,他認為語義場是在詞匯之間的組合關系之上建立而成的,即兩個詞或者多個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是組成一個語段或者搭配的關鍵點。他的這一論斷與Firth的意義語境觀在搭配的意義理解上有著相當大的一致性。2.2語義角度。搭配是一種選擇限制。Benson,Smadja以及Trask都認為語義上無法衍生的詞語組合都是無效的搭配。但是這一原則并不是源自真實的語料分析,而是他們演繹的結果。Firth以及其繼承者Sinclair都主張搭配沒有不可能性,有些搭配沒有在語料庫中得到認可,是因為它們只是比其他的搭配出現的頻率更小了一些。搭配是語義韻的體現。語義韻一般分為積極、消極和中性三種,所以語義關系事實上就是一種語義色彩通過習慣性搭配所用的關鍵詞而帶來的。Sinclair認為這三種語義趨勢只有通過大量真實的語料才能揭示出來“搭配和諧”的原則。2.3語法角度。搭配需要擁有良好的語法關系,這也是構成搭配的一個重要條件。Greenbaum認為語法結構和句型影響詞語組合搭配與否,并提出搭配是形式和意義的綜合體。另外,Mitchell認為除了語篇內共現詞項給予詞的意義之外,句法結構是詞義的重要來源之一。2.4語篇角度。Halliday和Sinclair這兩位新弗斯學派的學者是這個角度的代表人物。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Halliday認為搭配不一定會在同一語句或者同一段落中出現,它甚至會跨越語句呈現在一個主題的語篇中,這種共現中出現的詞項在同一語境中也會展現出語篇鏈接的功能。Sinclair則與之相反,他首先肯定搭配是語篇內的詞項共現,但是與Halliday相比,他把語篇的長度和詞匯的距離大幅度縮短,并強調必須是短距離內兩個或多個詞語的共現方形成搭配。2.5詞匯共現角度。搭配實質上就是詞與詞間的相互共現,所以頻率統計在搭配的詞匯共現角度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Firth的“搭配結伴”概念提出了詞匯共現這一觀點,奠定了搭配的基礎。但搭配中詞的共現次數成為語言學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此之后,Kjellmer,Sinclair以及Smadjia等學者都基于真實語料對搭配中出現的詞進行了共現頻率的分析,進而得出高頻出現的詞語組合可視為搭配,但是這種頻率最低限度為兩次。2.6語言變化角度。縱觀國外搭配研究,外國學者的搭配研究可以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進行分類。從共時角度而言,他們認為搭配是一種變異或者是創新的語言現象,但從歷時角度來看,搭配帶來的是語言的發展變化。語言變化有歷史、社會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有語言自身的語義、韻律和語法等方面的演化發展。

3國內對搭配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學者對搭配研究集中在搭配是屬于語法問題還是屬于修辭問題這兩者之間。20世紀80年代之后,國內在對外漢語領域的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以及對外國語言研究的關注程度加深促進了對搭配的研究。從搭配研究的角度、方法以及深度可將我國的搭配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3.1搭配研究的萌芽期。這一時期內,對于搭配的研究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框架,而是局限于詞法之間的搭配。我國對于搭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建忠的著作《馬氏文通》,該著作中提及的“聯字”就相當于現在語言學意義上的搭配現象。3.2搭配研究的成長期。這一時期,我國學者們將搭配作為一門獨立的研究課題進行了深層次探究。其中,我國一些語法家和語言學家普遍認為搭配是語法范疇的問題,并且他們對搭配的分類、制約條件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對搭配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拓展,而且衍生出各種研究方法。主要有搭配的定性研究和制約條件。林杏光認為詞語搭配問題需要從語義和語法兩個角度進行研究。他認為雖然詞語搭配的性質是語義和語法范疇的,并與語法有關聯,但是其更傾向于詞匯語義問題。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搭配的制約條件嚴重限制搭配的形式以及發展,因此將搭配的制約條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析。宋玉柱認為詞語搭配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語法選擇搭配、約定俗稱搭配和事理上搭配。3.3搭配研究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內,我國搭配的研究角度和范圍擴大,研究領域更廣,定量和定性并存,并且在專著上都有所體現。3.3.1搭配的研究角度及范圍。首先,搭配應該在交際情景或者語篇中進行全面的分析。王希杰認為搭配的研究角度涉及許多的非語言因素,故而搭配應該從語言(language)和言語(parole)這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其次,搭配需要結合語料庫進行深層次系統地研究。語料庫可以得出不同性質、不同時期的語料所搭配使用的頻率,并科學地有依據地分析出其影響。例如,步延新在《單音節形容詞與名詞搭配研究》中得出了形容詞與名詞搭配使用的頻率因語料的性質和時間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的結論。3.3.2搭配的研究方法。搭配的研究方法除了成長階段的搭配的定性研究法予以保留之外,定量研究以及基于數據庫的詞語搭配研究方法也得到廣泛應用。為了建立搭配的定量評估體系,孫茂松、黃昌寧和方捷提出了強度、離散度和尖峰三項指標。衛乃興提出了基于語料庫數據分析搭配行為和基于語料庫數據驅動計算搭配詞、提取詞叢的兩種數據庫研究方法。3.3.3搭配的研究專著。衛乃興的《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和《詞語學要義》都是其研究搭配領域的代表之作。他在第一本書中將詞語搭配分成一般搭配、修辭性搭配、專業性搭配和慣例化搭配四種類型。在他第二本著作中,他基于語料庫研究把搭配又分為受限搭配、高受限搭配和完全受限搭配三種,并認為每一類搭配都表現出了搭配的范圍,并且其節點詞和搭配的組合強度也各有不同。

4結論

通過上述國外與國內語言學學術界對搭配的分析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國外對于搭配的研究起步時間較早,對于搭配的研究領域、角度眾多。研究不僅局限于語言學中的語義、語用、認知及詞源,還涉及邏輯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國外對于搭配的研究方法運用了調查法、觀察法、實證研究法和跨學科研究法等,并且研究工具使用了電子計算機、大型語料庫、各類權威詞典等。但是國外對于搭配研究還有一些不完善之處:國外對于搭配研究的某些領域持續性不強,比如,在語言變化角度中,有關搭配中詞語詞源的歷時分析研究時間尚且不足;國外對于搭配的研究領域雖廣,但其某些領域內部大多雜亂重合。比如,在語義領域和語言變化領域中多次重復運用相同的語義理論,并沒有對研究給出實質性的結論。

相比之下,國內的搭配研究的領域較少,而且偏重于對搭配習得教學的研究。但國內針對研究領域的耐久性長。萌芽期的研究主要在語義、語法方面,成長期的研究局限于語義、詞典方面,成熟期的研究專注于語義、教學、語料庫方面。國內的搭配研究中,尚缺少對形容詞與名詞的這一搭配結構研究,以及對搭配從詞源和認知的角度鮮有研究,筆者認為,未來學術界可針對該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如針對形容詞與名詞搭配結構進行詞源、認知心理等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BensonM.CollocationsandIdioms[M]//IlsonR.Dictionaries,LexicographyandLanguage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5.

[2]FirthJR.ModesofMeaning.InPapersinLinguistics,1934-1951[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57.

[3]HallidayMAK.LexicalRelation[M]//KessGR.SystemandFunctioninLanguag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

[4]SinclairJ.ReadingConcordance[M].London: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3.

[5]林杏光.詞語搭配的性質與研究[J].漢語學習,1990(1).

[6]衛乃興.詞匯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7]衛乃興.詞語學要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崔煜婕 周爽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