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精讀教學研究

時間:2022-06-27 03:52:12

導語:大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精讀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精讀教學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對生態語言學進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生態語言學視域下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困境,最后提出了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策略,包括提高教學主體的素養;提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大學英語;精讀教學

近年來,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各高校紛紛采用各種方式改善精讀教學,但主要優化目標集中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對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生態環境未引起充分重視。本文從生態語言學視角,對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

一、生態語言學概述

生態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也常被稱為語言生態學。生態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為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其中涵蓋了語言變化、語言學習、語言規則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上世紀末,生態語言學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關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論著,如奧地利語言學家Fill的《生態語言學引論》便較為全面地研究了與生態語言學相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內容。我國語言學家王家和在《生態語言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中則探究了生態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外語教學原則[1]。

二、生態語言學視域下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困境

外語教學的生態環境主要由學生、教師和課堂條件等要素構成,但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限制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一)教與學的理念不正確。現代英語教學中的主體已經從教師轉變為學生,或形成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在大學英語的精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兩個相互割裂的個體,而應當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仍未實現全面的轉變,許多教師仍然掌握著課堂教學的主導權,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較少,在許多情況下仍然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二)教學手段缺乏科學性。大學精讀教學的目的是綜合提升學生的英語語用水平,包括聽力、寫作、口語、翻譯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精讀教學的內容卻存在單一化、片面化的問題,甚至將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最終的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模式上仍然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方法和題海戰術,導致學生對英語精讀課產生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學習的積極性長期得不到有效提高。除了教學內容缺乏合理性外,英語精讀教學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雖然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顯著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但大多數的大學英語教師對多媒體、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的應用僅停留在表面,在使用頻率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并未真正發揮這些教學資源的價值,極大地限制了精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策略

(一)提高教學主體的素養。教師和學生是英語精讀教學生態中的最重要組成元素。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教師和學生通常被看作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雙重主體,盡管教師的主要功能是向學生傳授知識,但同時教師也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知識和技能。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精讀指導,教師首先應增加自身的閱讀量,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精讀指導。其次,教師應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積累精讀教學方法,并通過名師講堂、教學交流等方式,吸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最后,教師應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為己任,做好課前、課堂和課后的教學組織工作。與此同時,學生作為教學中的另一大主體也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精讀學習效率,具體可從兩個方面展開。首先,學生在課堂閱讀環節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精讀時不能單純地機械化閱讀,而應在閱讀的同時進行積極地思考;其次,學生應在課堂內外與教師多溝通、多互動,這樣精讀教學生態中的兩個主要因素就可以實現密切的聯系,從而共同改善課堂生態環境。只有提高這兩個因素的活躍性,才能保障教學生態的生機和活力,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二)提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教學語言是英語教學生態中除教師和學生以外最重要的生態因素,它發揮著連接其他生態因素的作用,因此確保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所謂的科學性并不單單指語言的準確性,還包括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和藝術性[2]。簡而言之,科學的教學語言應該充分發揮其在教學生態中的教學作用和價值。表達的準確性是對精讀教學語言的最基本要求。對我國的高校學生而言,英語屬于第二語言,學生本身對這門語言的熟悉度和掌握程度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正確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避免因自身的語言問題對學生產生誤導。此外,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英語發音和口音,盡量使用標準英語進行授課,從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趨近英語母語的生態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形成英語語感,這有利于改善學生的精讀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注重提升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具體來說,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用口語化的表達,并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或以師生問答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還應提升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和人文性。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講課,將教材中書面、晦澀的語言轉化為更通俗的語言。在講課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融入一定的人文小故事,突出閱讀素材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將精讀訓練與人文教育相結合。最后,教師還應注重教學語言的靈活性。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是十分有限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始終采用同一種語音、語調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疲勞。為此,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通過語氣、語調等方面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英語教學生態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都是以多種形式存在的[3]。在創建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生態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構建模式,從而真正發揮教學生態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改進作用。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教師首先應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革,擯棄傳統的“教師+教材+板書”的教學方式,而采取體裁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基于文本教學法等進行精讀教學,將學生轉化為課堂主體,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其次,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應用英語的機會和平臺,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里的留學生資源,定期邀請英語國家的留學生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有條件,教師還可以將精讀教學拓展到課堂之外,通過學生的課下閱讀和討論等,增加學生英語閱讀的時間。

四、結語

基于生態語言學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將關注點從傳統的教材、教學評價轉移到教學的環境上,強調教學生態下各個因子的互動與聯系,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在新的教學形勢下,大學英語精讀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改善教學生態,實現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冠連.語言全息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81.

[2]周文娟.語言學研究的新視野:生態語言學[J].陰山學刊,2012,25(1):70-72,89.

[3]范俊軍.生態語言學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110-115.

作者:梁溪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