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產學研資探索論文
時間:2022-07-11 04:21:00
導語:高職產學研資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產學研資的項目實施,走校企結合之路,探索人才培養就業新路,涉及產學資產的概念及其促進學校建設發展的積極作用,學工交替培養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保證和促進產學研資專家模式迅速發展,校企結合、構雙贏,從而促進就業求職拓新路。
關鍵詞產學資產項目模式就業
高等學校中科研工作與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科研的水平又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科研工作一直備受高等學校各位領導和廣大教職員工的關注。但高校的科技成果、專利技術的轉化仍存在著某些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諸如科技轉化率、科技轉化模式、科技轉化基地、科技轉化的風險基金和運作基金等。很顯然,要使科技成果、專利技術順利得到實施、完成轉化并結碩果,必須高度慎重關注科技轉化的各個環節,深入地討論妨礙科技轉化的各因素??倳浿赋觯骸鞍芽茖W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后勁”。這對實踐中的科技轉化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我國科技轉化中“產學研資”統一體的構建、發展及壯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促使對科技轉化中“產學研資”統一體進行深入探討。本文結合學院情況對“產學研資”統一體進行了探求。
1“產學研資”統一體的概念
產、學、研結合,是指科研、教學和生產部門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是生產力要素的優化和耦合,其特點在于科技直接與產業結合,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的時間和環節,促進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就財經高等院校而言,最突出點是“資”,而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風險基金的聚散、科技體制的創新、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這一些無不與資金相關聯,而且,資金在這些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產學研資統一體就是把傳統的產、學、研與“資”相結合而賦予新的含義所構建的實體,這正是財經院校的顯著特點。更確切的說,產學研資統一體是一個高層次、綜合性、開放式的產學研資相結合的實體,力爭成為中部地區具有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基地、風險基金聚散基地、科技體制創新基地、高薪技術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基地,成為學院所在地區高職院校最重要的產學研發基地。利用高校雄厚的技術研究資源,為湖北和周邊地區企業、投資機構與高職院校技術合作提供開放的窗口。建立新型的培訓體系,結合學院和其他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為入孵企業提供全面、系統、度身定制的培訓。
2構建“產學研資”統一體對學校建設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
校企結合,實踐“產學研”是實現高職教學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校企結合與產學研協調發展是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師資隊伍、鑄造金領人才的可靠保證,是使職業教學更加貼近社會,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學生是生產一線的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方案的落實依賴于企業的合作,利用企業的人才、設備資源和管理經驗。同時,產學研相結合協調發展有利于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提高,學生在項目學習操作實踐中與企業結合,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培養愛崗敬業、吃苦奉獻、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競爭意識。這樣,既有利于社會的需要確定學生的培養模式,又有利于把各專業的優勢和教師的科研實力推向社會,從而形成了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互利的培養模式,適應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目標。近幾年,學院根據社會的需要培養了不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受到了社會的好評。
3更新教學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3.1“學工交替”模式
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學院實施了“學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第一、二、三、四學期由學校實施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理論等方面的教育并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第五學期在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并在“產學研”中心和企業學習“項目”操作,進行產品的生產、配裝工藝、企業管理、產品技術文件、現場管理、財務分析、稅收策劃、經理班長MBA管理等課程,由“產學研”中心和企業實施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知識等全面教育,第六學期在進行畢業實踐。模式中的人才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充分體現了企業(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它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是一種企業真正參與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體現了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向導的原則。
3.2“產學結合、校企結合”訂單模式
學院“產學研”研究中心所制定的辦學管理體制與相應的產業集團,形成天然的聯系紐帶,在項目操作模式下,進行訂單式的培養試點,瞄準市場需求,主動根據用人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包括實施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方法等各方面的調整,并在“產學研資”統一體中心進行實訓的改革,就是以項目引領教學,指導學生實踐與實際操作,讓學生通過項目的具體操作變換不同的角色,在經濟實體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充分發揮個人的才干及綜合協調等各方面能力。適應企業或用人單位對財務、稅務、市場營銷、計算機技能性專門人才的需要,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很快就能進入職業環境,適應技術要求,安心工作,快速領引部門行業,用人單位非常歡迎這類訂單的培養方式。
學生在“產學研資”統一體中心或掛靠的企業,還能進行有效的畢業設計與操練,充分的崗前訓練,讓畢業設計環節在企業實體中去進行,既鍛煉和提高了畢業生的實戰水平,又進行了實際的上崗訓練,讓企業通過這一環節了解畢業生,并作為企業接收畢業生的考察過程。這樣雙向互動,大大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根據國家教委最新公布的數據,2005年大專院校畢業生人數高達338萬人,超過上年的人數,并且在未來幾年人數還有所增加。因而在全社會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的形勢下,對高職高專的沖擊就更加突出。審時度勢,要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繼續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政策,大力開拓畢業生基層就業渠道,作好思想教育和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建立共享規范、高效的畢業生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機制。及時調整辦學方向,改變培養模式,走校企結合,產學研協調發展的道路。一方面,以自主創新項目和外引聯動項目為主線,自主創業,校企結合,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財經、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并結合產業、企業等單位的需求向導,進行訂單式的培養,項目實戰操作,從而提高學院的知名度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產業、企業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資源,高職教育也需要行業、企業的深層次參與。通過積極打通產學合作的途徑,盤話技術與技能培養的教育資源,提高畢業生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適應程度,為畢業生就業開拓新途徑。企業介入高職教育的辦學過程,參與新專業設置論證、教學計劃開發、課程開發、畢業設計與論文指導等環節,同時接收畢業生進行實習訓練。為學生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互動性的校企合作,“產學研資”統一體研究中心項目培養模式,使學校企業在項目的實施和領導下共同實施高等職業教育。這種形式是在前兩種形式的基礎上進行的互動性產學研資合作。這種深層次的合作,將使學生培養全過程的絕大部分內容由學校、企業、“產學研資中心”合作完成,企業已經成為“育人主體”的一部分;學校主動參加新產品的開發、企業的技術改造資金的籌劃、運作、指導等發展活動,協助企業完成營造“學習型產業”的任務。在“產學研資中心”的項目領導下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做到校企雙方資源的有效共享。這種形勢賦予了合作雙方更積極、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間,更大程度上推進資源共享、校企互促、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總之,產學研資是高等院校正在蓬勃發展的一項新事物,通過構建新的辦學模式,突出了辦學特色,深化教學改革,可讓學生、學院在“產學研資中心”的自主創新項目與外引項目的操作下,通過項目的開發、推廣、實施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提高了教學質量,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可讓學生帶著項目與企業合作或自己創辦企業和公司,熔鑄金領人才,把校企結合的模式真正落到實處。既受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歡迎,又拓展了就業空間,緩解了就業壓力,可為學院創造巨大的財富。若項目產品銷往國內外的廣大地區,將大大提升學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創建高職院校的品牌;項目或優秀畢業生溶入企業也必將為企業帶來活力與競爭優勢,必將產生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從而達到校企共同發展,知名度與效益雙贏。
參考文獻
1任君慶,蘇志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職辦學的社會聲譽[J].中國高等教育,2005(3)
2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教育,2003(10)
3姜彥福.全球創業觀察2005中國報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 上一篇:機械類工程教學探索論文
- 下一篇:交通局的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