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校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7 11:22:00

導語:中等職校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等職校素質教育論文

論文關健詞摘要:素質教育職業學校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發散思維

論文摘要摘要:職業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主力軍,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時展的形勢,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創新教育目前狀況令人擔憂。本文通過分析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開展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方法。

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素質的教育。人的素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通常是指一個人的精神品質,而廣義的素質是指一個人全部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質系統,即一個人的身心系統。人的素質有些是先天的稟賦,在后天的各種活動中形成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有了創新,才有了技術革命,有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創新能力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育領域迎接新世紀挑戰中面臨的刻不容緩的課題。職業學校主要是培養有文化的勞動者,因此創新精神、應變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推進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目前狀況

1、由于生源質量較差,職業學校的領導、教師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意識淡薄。認為學生的知識基礎及非智力因素較差,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

2、由于教材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化,嚴重脫離學生知識基礎差的現實,導致教學效果差,所以,將創新教育的思想及內容融入教材、進入課堂教學幾乎是空談。

3、由于職業學校的技能實訓等實踐活動形式較單一、機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開發他們潛能的實訓活動少,加上科技、文藝、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嚴重不足,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傳統的強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師生關系、社會對職業教育熟悉上的偏差,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淡薄,阻礙了學生創造個性的發展。

二、職校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其創造力和其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密切相關。創造性思維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險性、挑戰性、自信心、獨立性等心里品質是非智力因素。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實施。重視和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的任務,素質教育是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復合型教育,而創造能力是個體綜合素質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質,是推動個體適應環境發揮潛力、走向成功的內在動力。所以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

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下的職業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務于經濟建設,擴大畢業生的就業門路,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各行各業對職業綜合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就業者的流動性和工作的頻繁更換已成為社會工作的特征。所以,只有通過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實驗實訓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使職業教育獲得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三、創新教育的開展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老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權威。在教學中,老師是主動者、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在這樣的關系下,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難以發展。

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師和學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再次,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教師的首要任務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究創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種以創新意識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態度。教師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還有促進學生發展的責任,非凡是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地發展。

(二)加強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課程設置。以“厚基礎、寬專業、多方向”為原則指導專業課程的設置。深入探究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文化課和專業課之間的聯系,理論課和實訓之間的結合等等,既要考慮專業的實際需要,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程度,對課程進行創造性的刪、增組合,同時積極開發教材中培養創造力的課程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要專門開設創造思維或創造技法課程,向學生傳授創新思維方法,點撥他們的創造靈感,激勵他們的創造精神。要進行改革實驗,要為他們開設“創造思維和方法”系列講座,這種講座題材應當多樣化,融文化和科學為一體,寓教于樂,以獲得學生的歡迎。

2、改革教學模式。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封閉式教學為以培養能力為主的開放式教學。在課堂的基本結構中,重學生學習過程,重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重培養能力的過程;開展情境教學,營造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逐步培養學生大膽質疑、提出新問題、多向思索、科學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探索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信息、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發展其創造力,同時教給學生發現的方法,包括觀察發現、模型發現、相似發現等。這樣,學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覺地進行發現活動并取得發現成果。

3、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運用和計算機互聯網絡同步發展的多媒體技術,運用以電子信息為先導的遠程教育、視聽結合的聲像教學,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視聽感受,了解人類創造活動的成果,激發其創新精神,樹立創新意識。

(三)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和多樣的競爭性活動

學校除常規教學活動外,還應開設科技、體育、工藝、勞動、文藝等課程,為學生提供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鍛煉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機會。通過組織課外喜好小組、科技小組、智力競賽、專題講座,通過在生產第一線及流通環節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們自信和個性品質;開展多樣的競賽性活動,讓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目的不僅僅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評價,真正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并促使人的創造性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流暢性及其培養

流暢性主要依靠記憶中貯存的信息量。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老師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計劃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要從各學科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生只有把握了大量的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思索新問題才能從多方面發散,才有發散性思維的基礎。要培養學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時,自動地重復已有的知識內容的能力,增加邊緣交叉學科的知識的數量,教師應當告訴學生如何對待交叉學科的知識,鼓勵學生過渡學習,使學生不受材料的束縛,靈活地利用材料,將其變成新的東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記憶品質。個人經驗的積累和行為的逐漸復雜化是靠記憶實現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發奮學習的同時,還應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記憶方法,使學生能對知識存貯、再熟悉,從而引導學生聯系記憶,多渠道協調記憶。

2、變通性及其培養

人腦進行思索活動時總是存在思維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順利的思索并解決一般的新問題,但卻會妨礙創造性的解決新問題。教育中必須做到摘要:重視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和提高,培養學生善于從多角度觀察新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擾。思維定式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預備狀態,它影響著解決新問題的傾向性。教學中,教師應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發散,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

3、獨特性及其培養

發散性思維以流暢性為基礎,以變通性為關鍵,以獨特性為核心。因為發散性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對事物表現出超乎平常的獨立見解,提出和眾不同的新觀念。因此,獨特性有更重要意義,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首先,教師要鼓勵多樣性和首創性,使學生能夠得出非凡、獨創、新奇的見解;教師為個人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機會,答應每一個學習者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并為之提供靈活的幫助,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其次,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再次,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勇于提出疑問,敢于攻關。求異思維即學生不被成見、陳規所束縛,不人云亦云,善于從各個側面觀察新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設疑,并善于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摘要: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吳會昌.創造性思維及培養[J].河北大學學報,2000.(2)

[3]路甬祥.諾貝爾獎分析[N].北京晚報,20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