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理論與實踐結合點論文
時間:2022-07-20 03:08:00
導語:職教理論與實踐結合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這些年來,國內職教界熱點頗多:辦學熱、辦產業熱、辦新專業熱、辦高職熱……就連過去一向不為人們所重視的職教研究似乎也開始在很大程度上熱了起來。現在不但各省市和各大行業,就連不少學校和企業也都辦起了自己的職教研究雜志,確實可喜可賀。盡管其中多數還是內部發行,但面對其各自特定范圍內的熱心讀者,依然辦得有聲有色,樂此不疲。
也許是受某種固定模式的影響,我們總能發現這些雜志上有兩個固定欄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論研究”;一謂“教學研究”。前者系為體現刊物之學術水平而設,撰文者多為負責決策管理的行政領導及少數專職的科研人員;后者則體現了刊物為基層服務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線從事實際教學工作的教師和教學培訓管理人員。兩個欄目分工明確,“科研”與“教研”各有側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這就不能不促使我們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理論研究”與“教學研究”之間是否還缺了些什么?或者說,將宏觀的教育理論與微觀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的“結合點”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課程。只有課程這座橫跨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才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結合點。因為課程是一切現實的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軸心,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理論及其思想和觀點,包含在其中的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須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課程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重要的手段,因為課程具體體現著培養目標的要求,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更加具體體現了各行業對各類人才知能結構的客觀要求,這種特定的培養目標也只有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教事業在規模和數量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辦學質量方面仍與社會需要相距甚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我們未能牢牢地抓住課程這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從當前職教課程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如課程設計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課程內容及結構安排不夠合理且時有偏離培養目標的現象,必要的課程評價與課程管理制度也還遠未形成……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開展。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講的“課程”不就是指“教學內容”嗎?否,這樣的理解未免太過狹隘。過去我國長期受前蘇聯教育學理論的影響,總習慣于把課程當作教學理論的一部分來研究,但事實上隨著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課程理論已從教學理論中分離出來而直接成為教育學理論的下位理論。因此,從現代課程論的觀點來看,課程應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這樣,就應將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理解為是培養社會生產第一線所需職業技術人才而設計的所有教育活動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亦即學習某一特定專業或工種的學生在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包括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及社會培訓部門)的指導下所應取得的全部經驗。
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不僅牽涉到教育行政部門,更與廣大企業和學校負責教育培訓工作的管理和教學人員直接有關。因此,我們每一位職教工作者都應在思想上自覺地增強職教課程意識,更新職教課程觀念,積極地投入到現代職教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去。由于我國當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在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現實問題和具體困難,人們為了擺脫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職教的外部,希望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以始終保持對職教的強烈需要,希望職教立法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希望上級部門增撥經費以滿足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等等。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僅有這樣的想法還不夠全面,也不夠現實,因為它缺少了對職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對職教課程發展現狀的檢討和反思。其實,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更為根本的措施還在于職教自身的不斷完善。所以我們不僅要在理順體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應注重對職教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改革。
如何切實地做到增強職教課程意識呢?筆者認為,我們首先應運用現代課程論的思想來更新職教課程觀念,樹立起一種職教“大課程觀”。這里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其一,就現代職教課程的內涵而言,我們不能將課程觀念局限在正規的顯在課程之上。現代意義上的課程代表的是整體的學習概念,它并不僅限于教學計劃表中排列的各門學科,也包括規定科目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但在實踐中人們卻往往只注重那些嚴格按計劃組織的教學科目,而普遍忽視了以專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的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支配學校師生集體價值觀、態度、行為方式等的校園文化之類隱蔽課程的建設。事買已經證明,在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方面,這類非正規的隱蔽課程是比任何正規的顯在課程都來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們在揭示現代職教課程內涵時,一定要把顯在課程和隱蔽課程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如果這種非正規課程的作用發揮得好,既有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又能夠增強現代職教課程的總體效應。
其二,就現代職教課程的范圍而言,我們不能將觀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納入正規學制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及職業技術學院的課程改革之上。因為無論是全日制的正規職業技術教育,還是諸如學徒培訓、崗位培訓、業余培訓之類的非學歷的職業技術教育;無論是職業入門教育、職業準備教育,還是多種形式的職業繼續教育;無論是初等職教、中等職教,還是高等職教或高級技術培訓……它們事實上都存在著一個共通的課程問題,都需要我們去加以關注和研究。例如,在我國培養技術工人的中等職業教育應借鑒何種模式的問題上,即使在高層決策機構其意見也不一致,于是多年來由原國家教委支持引進的德國雙元制模式試點和由原勞動部支持引進的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MES模式試點就一直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試點尚未完成幾個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厭舊”地戀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當我們深入到課程領域中去時卻不難發現:無論是雙元制的“核心階梯式”課程、MES的“模塊組合式”課程,還是CSE強調“能力本位”的DACUM課程,從理論基礎到實施過程都是極其相似的。它們都主張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論而提倡按職業實踐活動的實用要求來重新組合課程,均屬體現活動中心特點的同一種課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爭論不休?因此,盡管雙元制、MES、CBE以及國外其他各種先進職教模式在表現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蘊藏在其深層的實質內涵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現代職教發展所面臨的共通的課程問題。我們在學習借鑒這些先進模式時理應“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動課程論為基礎的現代職教課程體系正是這些先進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對引進的東西求同存異,使之適用于不同類型的職教范圍,并減少不必要的爭論和認識上的誤解。
其三,就現代職教課程的形態而言,我們不能將觀念局限在必修課程的建設之上。在現代化職教課程體系的設計中,各種類型的選修課程的開發應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業特點以及能夠體現個人特長的選修。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專業的理解,又能照顧到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促使其向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至于這些課程的選修方式及其具體要求可以因校、因人而異,但從總體上講,筆者主張采用“必修課程綜合化,選修課程微型化”的思路。因為職教的必修課程設置不應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本位,而應以職業實踐活動為本位,這就必然要打破學科界限而將與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內容綜合起來,著重于整體知識和技能的廣泛性、融合性和實用性,這樣既避免了課程內容相互重疊和分量過重的問題,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對現代企業生產廣泛的適應性。但選修課程則不宜將過多的知識和技能內容綜合在一起,而應結合職教實際向微型化發展。例如家電維修這一門課程,就可以分為電視機維修、電冰箱維修、洗衣機維修、收錄機維修、空調機維修等若干個較為獨立的單元。這樣在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時,就不一定要求所有內容人人必聽,而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和實際需要來選擇某一專題深入學習。這種“微型課程”在國外發展得比較迅速,盡管它最初是應用于社會學科的,但將它引入職教領域看來更能發揮其長處:首先,它考慮到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有利于發揮教師的特長;另外,在許多職業領域里,可以拓展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廣大職教工作者應在更新職教課程觀念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勇于開拓,逐步建立自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教課程體系并將其付諸實踐,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邁出關鍵性的第一步。
- 上一篇:職校招升困難重重論文
- 下一篇:農村職業教育比較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