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參加繼續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09 08:39:00

導語:教師參加繼續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參加繼續教育論文

[摘要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能否由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需求,這是中學教師繼續教育能否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關鍵。而這一轉化的實現取決于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投資收益率等因素。因此,政府部門須確保并增加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在教育這一行業切實引進市場機制,從推進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及探索多種繼續教育模式等方面去解決這一新問題。

[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動因;需求;經濟學。

一、新問題的提出

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開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新問題,其中之一便是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新問題。現在有許多觀點認為,一些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熟悉不夠及培訓方所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新問題是導致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動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筆者以為,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這一活動。我們知道,教育具有鮮明的經濟屬性,它會生產勞動力,是一種產業,是一種消費性產品,更是一種生產性投資。作為新的教育實踐形式的繼續教育,雖然行政屬性濃厚,不能以市場行為視之。但仍然具有經濟屬性,是一種經濟活動。中學教師則是這種經濟活動的主體,作為經濟主體,他們具有完全的理性,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是由他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決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內在動因越明顯;反之,則外在動因越明顯。經濟學中,需求既包括消費需求也包括投資需求,故本文擬運用一般消費需求規律和投資需求規律,對我國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做出經濟學分析。

二、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消費需求的分析

經濟學上,消費需求簡稱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愿意并能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由此可見,需求是指既有購買欲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響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摘要:1.消費者偏好(即購買愿望)。“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相反。而消費者的偏好取決于商品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對于消費者效用的大小。某種商品越能滿足消費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則消費者偏好越強,對該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費者支付能力。所謂消費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費者收入水平和商品價格之差。一般來說,消費者收入越高,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強,對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則相反。對中學教師而言,他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摘要:

第一,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繼續教育是一種非學歷教育,它雖然使受訓者的知識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強,但并不能給受訓者帶來高學歷。在當前文憑主義還盛行的條件下,繼續教育并不能給中學教師帶來社會地位的明顯提升,也不能給中學教師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同時,由于平時工作緊張,壓力大,對中學教師而言,參加繼續教育不僅不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擔。正因為如此,有些教師才會發出“繼續教育是給教師增負”的慨嘆。而且,假如培訓方所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不過硬,使中學教師參訓后并無獲益,還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當然,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別的。來自于城市的大多數教師,由于他們面臨的競爭更激烈,教育教學改革的壓力也更大,危機意識濃厚,因此有著較為強烈的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需要。繼續教育對他們而言,有著更大的效用,他們對繼續教育的偏好也就強烈一些。相反,經濟欠發達的邊遠、農村地區,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相對較弱,競爭壓力相對較小,教師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級中學的教師和初級中學的教師相比,中級職稱的教師和初級職稱的教師相比,由于其處境、素質不同,前者比后者對繼續教育的偏好更強烈一些。但從總體上來說,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是缺乏強烈偏好的。

第二,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異。繼續教育的收費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需要中學教師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繼續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它具有競爭性,即繼續教育提供服務的增加所引起的邊際成本并不為零,每增加一個教師來培訓,培訓方就要多負擔一筆費用,這說明它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即社會效益,表現為通過繼續教育從整體上提高了中學的師資水平,從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在經濟學中,對于產生外部經濟的產品提供者,須由政府部門付費予以補償。但在實踐中,絕大部分教師是自費或負擔大部分費用的。如據對杭州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一次調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師經費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師全部報銷,其余的報銷一部分。杭州還是經濟發達地區,其他地區就可想而知了。這時,支付能力就完全取決于教師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區教師收入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學教師比農村中學教師的收入(包括工資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經濟發達地區和邊遠地區的中學教師收入差距更懸殊,有些邊遠地區甚至還存在著拖欠教師工資的新問題。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訓費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報銷。因此,支付能力的差異就更加凸顯出來,不同地區的教師對參和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也就大為不同了。

三、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投資需求的分析

眾所周知,教育不僅是一種消費需求,更是一種投資需求,即消費者不僅從這種消費中得到享受,同時也以此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投資是為了贏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資需求主要取決于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率越高,投資需求就越旺,反之則相反。假定投資成本為c,投資收益為y,投資預期收益率為R,則R=(y-c)/c×100%。

可見,投資預期收益率和投資收益成正相關,和投資成本成負相關,投資成本越小,投資收益越大,投資預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資需求就越旺。同樣,繼續教育是中學教師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途徑,中學教師對其投資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于繼續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說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較。

首先,我們來考查一下中學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摘要:一是實際成本,包括繼續教育的學費、各種資料費、住宿費和交通費;二是機會成本,即假如不來參加繼續教育而能掙到的額外收入。雖然,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工資和基本福利照發,但是某些補貼可能會失去。同時,繼續教育大都放在雙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學教師本來可能會在此期間掙一些額外收入,如給學生補習、兼課,甚至帶學生;還有一些農村教師,平時要兼顧家里的農活現在也兼顧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學教師平時工作量大,心理壓力重,一周工作下來,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現在要去參加繼續教育,就得以犧牲閑暇為代價。即使繼續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學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樣要在空余時間補上,所以這個代價無論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師和農村教師在實際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培訓地點主要集中在城市,導致后者在住宿費和交通費的支出上明顯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農村教師提出來的那樣,在參加繼續教育的經濟負擔上,二者是不平等的。這也是導致農村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如城市教師積極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來考查接受繼續教育所獲得的收益。按理說,中學教師參加了繼續教育,其人力資本增值了,收益必然會提高。但實際上,在我國存在著一個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低下的新問題。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鄒莊教授等人的實證分析,中國個人教育投資收益率在城鎮及農村地區各為3.29%和4.12%,總體教育收益率為3.34%,明顯低于其他國家和地區。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別為2.78%和4.46%,低于臺灣的8.4%和16.1%。同樣,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們假設培訓方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相當高,態度積極的中學教師明顯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學中如魚得水,提高了教學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學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創新。但是即使這樣,教師最多早一點評上職稱,比別的老師多一點工資收益。據筆者了解,同一所學校中學教師之間收入的差異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異,也主要是由于教師所帶的班級考入重點高中或大學的學生人數不同,因而獲得的獎金數額不同而導致。也就是說,對初中教師而言,所教的學生考取重點高中的越多,其所獲得的獎勵就越多;對于高中教師而言,誰教的學生考入大學的人數越多誰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應試教育、整個教育教學評價體制未有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衡量教師水平的標準仍然是學生的分數,而學生的分數靠大量的輔導材料及教師和學生大量時間的投入也能獲得。因此,那些態度消極的教師、甚至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強化練習、題海戰術照樣能提高學生的分數,照樣能獲取高額的獎勵。因此,惟一迫使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壓力、評職稱。假若培訓方提供的培訓質量不盡如人意,則教師從中獲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綜上所述,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總體上是低下的,有時甚至是負的收益率,在這種情況下,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投資需求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繼續教育尚未由中學教師外在被動的需求轉化為其內在自覺的需求,是由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所決定的。要促進這一動因的轉化,也須從這幾個方面去努力。具體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門必須確保并增加對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據筆者了解,繼續教育的經費原則上是由政府部門調撥一點,中學教師所在學校負擔一點,教師自負一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政府部門負擔的那一塊經費不到位,更不用說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訓經費是確保繼續教育順利開展并真正吸引教師自覺參加的重要保證。因為只有培訓經費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訓基地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從而增強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師這一行業引入市場機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學教師評價體系。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門。雖然我國教師這一行業早已實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師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違法犯罪行為。因此要切實引入競爭機制,實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崗。同時,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學教師評價體系,定期對中學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進行考核,以此為據,不僅從精神上,更從物質上獎優罰劣,拉開不同水平教師的收入差距。只有這樣,才會大大增加中學教師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從而增加參加繼續教育的收益。為此,須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并全面推進教師資格證制度,讓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機會參和教師崗位的競爭,迫使現任教師為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而自覺地參加繼續教育。

3.推進教育教學評價體制的改革,加快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應試教育評價僅指向學生及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而以分數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這種評價體系造成的后果便是教師和學生都圍繞著分數轉。校方和中學教師本人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不惜擠占學生的自習時間和假期。據筆者了解,中學畢業班的學生在假期里幾乎沒有多少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因為被各種補習擠得滿滿當當的。和此相對應,中學教師的休閑時間也被壓縮,少得可憐,這必然增加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成本和心理成本。同時,應試教育只要教師多花點時間,多讓學生做些習題就能取得效果,因而較難考量出教師的真實水平,助長了某些教師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的惰性。而素質教育則不同,其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具備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質。其評價強調基礎性,主要評價學生是否已經具備最基本的素質。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中學教師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為了迎接這個挑戰,中學教師將自覺自愿地加入到繼續教育的行列中來。

4.探索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多種模式。模式的不同會影響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基地培訓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但繼續教育各方面的成本都難以下降,不易解決中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工學矛盾。校本培訓模式、自學為主的繼續教育模式,雖然有一定的缺陷,但都將降低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可以較為有效地解決工學矛盾,并且校本培訓模式針對性、實效性更強,從而提高了繼續教育的效用,也就能夠提高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因此,在繼續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應嘗試多種模式結合,靈活多樣化,以促進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動因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