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3 06:04:00
導語:校園文化建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各種新的教育思想的探索與傳播,“校園文化”在整體育人方面的強大作用正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校園文化的特點總體表現為“和諧”,美育功能是校園文化建設最為重要的功用,只有以“審美”為基本標尺,才能更好地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達到“和諧”育人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校園文化;審美功能;美育
一
隨著各種新的教育思想的探索與傳播,“校園文化”在整體育人方面的強大作用正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園文化呢?要弄清楚這一問題,首先就要研究一下什么是“文化”,弄清了“文化”的含義,自然也就可以對校園文化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界定。在我國,“文化”一詞較早出現在文獻典籍《易·賁卦·象傳》中,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合在一起實際上就是“人文教化”的意思。“人文教化”包含著“人創造文化”和“文化創造人”兩層意思,即文化是由人創始的,人創造的文化同時又對人施加了影響,從而也創造了人。這兩層意思有點類似于馬克思在談到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時所使用的“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這一對概念。“人文教化”思想的兩層意思都沒有離開“教育”這一內容,即人在生產活動中受到教育,創造文化,這種文化同時又進一步對人實施影響,教化于人。
這樣看來,所謂“校園文化”也就應該指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校園“已經形成”的文化,一個是校園“正在形成”的文化。“已經形成”的文化指一個學校的歷史積淀、歷史景觀、歷史人物、歷史形象、歷史典故等,它是一個學校一直傳承的歷史傳統與歷史精神,即“人創造文化”。而“正在形成”的文化則指當下校園內的各種教學活動、正在建造的校園設施、校園景觀、當下校園師生的進取精神、創新能力等,它包含一個學校當下活動的所有內容,是人的文化創造。當然,從橫向來講,我們還可以從校園文化的性質出發將其劃分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種。“物質文化”指那些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硬件,如學校建筑的布局,校門、大型壁畫、校史館的設計與修建,學校綠化景點、學校雕塑的創作設計與修建,學校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廳堂的陳設布置,教室、走廊的布置,校園網、黑板報、櫥窗、閱報欄、標語牌、廣播、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設備設置等。學校的這些硬件,作為學校文化的物質構成都具備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學校的“精神文化”指那些抽象的、觀念性的文化軟件,如校園精神、校訓、學術氛圍、校風傳統,舞蹈、音樂、書法、繪畫等演出與展覽,人文藝術講座,經常開展的辯論賽、演講賽、運動賽、征文大賽、文化藝術節等,這些文化偏重于對學生精神方面的教育與養成,這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與活動,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崇高的沖動,而廣泛的對外交流和社會實踐又使他們不斷地完善自我。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學會負責,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新型大學生。
需要說明的是,學校周邊的文化環境與校園內文化的關系也是緊密的,對于學校的影響不能忽視,因此本文認為,校園文化還應該包括校園周邊的文化。如果我們將通常意義上的校園文化稱為校園的“內文化”,那么我們就可以將校園周邊的文化稱為校園“外文化”。現今,社會環境對高校的影響實在太大了,社會上的拜金主義、淫穢下流低級的社會垃圾、網吧等游戲場所、武打黃色等熒屏圖書毒害著學生,各種壞人的教唆和引誘也考驗著那些涉世未深的莘莘學子。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同社會的聯系,尤其是加強與學校周邊政府治安管理部門的聯系,及時溝通,加大整治力度,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外環境,加大校園內環境的向外輻射,讓校園內文化更多地影響社會,而不是校園內文化被社會所影響。
校園文化建設是由教師、學生與環境共同構成的,一個良好的校風需要學校每一位成員都盡到自己的責任,學校工作的哪一個方面都必須得到重視。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在研究某個具體問題時,不可能忽視教學和教育的其他問題、方面、因素、組成部分和角度。”[1]唯其如此,校園文化的構建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二
那么,為什么說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教育環節中越來越顯得重要呢?筆者認為。這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歷史證明,校園文化、風氣對高校形象、學生性格的養成、教師品位的提升十分重要。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讓學生充滿朝氣,教師充滿活力,學校富于創新。校園的精神文化對一個學校的文化品性起著主導作用,周遠清同志就認為,由學校的辦學方向、學術氛圍、學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學風等聚合而成的校園文化的格調和品位,“滲透到學校由內而外的方方面面,構成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學生產生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某一門專業課程所無法比擬的”[2]。國內許多高校之所以校風差別很大,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各個學校的歷史精神與文化傳承不同所致。
其次,就現實而言,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的趨勢,尤其是素質教育的大力開展,從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到素質的提高,人們開始認識到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學校課程概念的外延也大大地擴展了,這樣,凡在學校習得的文化就被統稱為課程。如此,“學校的墻壁也可以成為‘教材’、‘教師’,也成了課程;學校圖書館的充滿文化氣息的走廊,學校濃厚的學術氛圍,學校可以被感受到的催人奮發的精神,學校對真理的崇尚和追求,學校維護倫理的傳統力量,還有學校幽雅的自然景色等等,由它們有機組成的學校文化環境,都成了課程”[3]。素質教育的推進與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顯得重要了。作為隱性課程,它的作用甚至超過了正式課程。校園環境能起到無聲的育人效果,隱性課程構成一種真正的道德教育課程,它是一種比其他任何正式課程更有影響的課程。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能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有學者將潛在課程的價值特征概括為“教育生態性”、“時空多元性”、“潛移默化性”、“模糊制導性”、“深度創造性”“效用深遠性”,從而認為潛在課程是“培養學生素質、知識、智慧和技能的合理結構不可或缺的充分必要因素”[4],是很有道理的。
再次,教育從來都是整體的,要充分開掘高校所有育人手段、資源,發揮高校資源的整體優勢進行育人,這是人們對教育認識上的一次深化。許多教育學者均十分重視“環境”教育的作用,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杜威認為:“政府、實業、藝術、宗教和一切社會制度都有一個意義,一個目的。那個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個人的能力。”[5]給學生提供一個利于生長的環境,讓其充分、自由生長,是杜威一生不懈追求的教育夢想。陶行知先生深受杜威的影響,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同樣強調課堂之外的教育對人的塑造力量,他認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_[6]校園文化作為學生課堂之外的重要學習生活環境,將對學生的身心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與塑造力量。
校園文化的特點總體表現為“和諧”,現階段所提倡的和諧校園,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校園文化的和諧以及校園文化與課堂講授的和諧。校園的“和諧”重視教育各系統因素的協調和默契,表現出水乳交融的自然狀態,營造融洽的人際關系,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實質就是要倡導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和”與“不同”是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條件,構建和諧校園就是豐富和發展我國傳統的“和合文化”。
三
無論是校園的“物質文化”或“精神文化”,無論是“已經形成”的文化或“正在形成”的文化,校園文化都以其強大的歷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精神陶治功能、環境改造功能、美育功能等,在潛移默化之中,以其美感文化的特性,以環境取勝的親合力、感染性,成為高校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校園文化所有這些功用中,它們的作用并非是均等的。筆者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我們最應該重視的是它的“審美”特性。美育功能是校園文化建設最為重要的功用,只有以“審美”為基本標尺,才能更好地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首先,這是由美育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從美育的效果機制上看,只有以美育人,以情動人,才能深入個體,愉悅個體,起到育人的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以人體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發展的思想。他指出:“譬人之身,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實利主義者,胃腸也,用以營養;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也,周貫全體;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于神經系,而無跡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廢之理也。”[7]“五育”之中,他認為美育“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大力倡導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很重視美育,并注意公共美育設施的建設與發展。高校是育人重地,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也需要重視“美育”功能,惟其如此,才能體現出校園文化建設的用意所在。
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強調受教育者應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更是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美育的真正落實要體現在校園文化的審美建構上。和諧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將以其無聲的育人力量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美育功能滲透在校園文化建構的各個層面,不通過美而進行的教育是困難的,而校園文化的任何其他育人功能,如歷史功能、休閑功能、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精神陶治功能等也正是通過美育功能來實現、起作用。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特點,就是它與課堂內的知識傳授與教師的當面講解不同。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權利,他們有著自己多重的人生興趣與追求。而校園文化以其活潑的形式,以其賞心悅目的舒適感,以其浪漫的風格節奏,以其對于學生自身興趣的感染與誘發,以其無壓迫性的自然景致滿足了學生自身興趣的需要,成為學生樂于接近的東西。校園文化的審美陶冶能使學生更好地在審美的體驗中意識到個體的存在,意識到個體價值的實現與滿足。
再次,校園文化的美育功能,尊重學生的個體生命,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表的權威性報告《學會生存》中認為:“應該把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8]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的生命必然介入的感知體悟過程。他們必須在情感上接受、思想上理解、行動上追求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受到教育,有所進步。而校園文化正是以一種環境的塑造力給這些學子提供這樣的一個感受經歷的過程。教育總是內在的教育,內化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教育的關鍵是要能激發個體的主動性,達到個體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要內因真正起作用。校園文化的美育功能無疑在這一點上是最具有優勢的。
德育一直是各類學校放在首位的工作,然而最好的道德教育也必須借助于審美的介入來完成。大學校園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充滿人文智慧和人文關懷的文明圣地。文明的校園環境、求實的學風、嚴謹的校風,對人的榮辱觀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讓一種積極的校園文化成為衡量善惡美丑、是非曲直的標準,并使其轉化為學生對榮辱觀念的判斷標準,真正做到環境育人,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四
重視校園文化的審美教育功能,必須要處理好這樣幾個問題。
1、美育要與特色結合起來,各校自然環境不同,學科風氣不同,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就不可強求一律,而要做到多樣化的統一,這既是美學的基本準則,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各高校之間文化建設要多樣化,不可千篇一律。同一學校內部也要做到“和而不同”,將豐富性與自身的特色有機地結合起來。
2、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一種求真、向善的文化建設思路,要培養學生的崇高感、優雅的風度、恰當的處事方法、敢于負責的勇氣,這是高校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校園文化建設無須華麗,要樸實、樸素、凝重、沉思,富有啟發,以其直觀的形式,強調學生的情感與生命的參與。
3、美是非功利的。切忌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將較強的功利性與實用性引入其中,走形式,講排場,只美化面上的東西,而忽視那些真正影響學生的地方。校園文化建設要淡化實用,這一點是必須注意的。學校就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要立足于長遠。“大學的環境不能和社會一樣,大學要高于社會,因為大學是培養未來社會的人,未來社會要比今天社會更美好,更接近理想。”[9]王義遒教授的看法,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大學校園文化不能做成面子工程,要講求其價值的引導作用。
4、校園的美育功能務必體現于細節上。“潤物細無聲”,不必求大,不必求勢。百米長的人文走廊固然需要,上萬平米的廣場固然需要,但這些畢竟要受到資金、場地等多種條件的限制。實際上,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能實現它的美育功能,舉手投足之間的美有時更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重視細節,投人小卻收益大,希望能引起學校文化建設決策者的重視。
5、學校教育是整體的,通過校園環境的改變來教育學生要與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結合起來。教師言談之美,課堂設計之美,管理人員的管理與關懷之美等都是應該注意的。當然作為教育的接受者,學生與校園文化之間要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有“辨別音樂的耳朵”,有“能欣賞美的眼睛”,我們就要不斷加強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理想與審美情趣。只有這樣,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的美育系統才能真正建立起來,我們的教育也才能真正達到“和諧”育人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駒等譯.關于全面發展教育的問題[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p2.
[2]周遠清.從“三注”到“三提高99——關于人才培養中教育思想觀念的探討[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2).
[3]張楚廷.教育觀念的深化[M].見周遠清,閻志堅編.論文化素質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43.
[4]石亞軍.人才成長豈止在課堂[J].中國大學教學,2003(5).
[5][美]杜威著,許崇清譯.哲學的改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p100.
[6]陶行知.談生活教育[M].見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p267.
[7]蔡元培.對教育方針之意見[M].見: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蔡元培美學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p5.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p36.
[9]王義遒.文化素質教育要在“化”字上下功夫[M].見:周遠清,閻志堅編.論文化素質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71.
- 上一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研究論文
- 下一篇:樂理教學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