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5:09:00
導語:教育科研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原動力和學校持續發展的生長點。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與時俱進;必須抓實根本,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必須求實、創新,追求“實際、實在、實效”。堅持以人為本,有序管理,持之以恒,務求在深化素質教育進程中產生良性效應。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教育科研管理求實
以校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學校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以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最終實現學校、學生和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研究活動。我們柯橋小學在世紀交替的近幾年中,面對新世紀的挑戰與新課改的呼喚,在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上發揚創新精神,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把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的層次,積累了系統管理與從實開拓的可行經驗。
實踐證明,學校管理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煥發教育科研的生命力,與時俱進,才能做到科研不息,發展不止。
一、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隊伍建設
教師管理是學校諸多管理要素中的第一管理要素,因此,關注教師的成長、關注教師主體需要的滿足和生命質量的提升,鼓勵每個教師獲得充分個性化發展,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鑒于此,學校領導認為,除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外,在樹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等方面,還需要有新的發展和提高。為此,學校采取了“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師實際”,以教推研,以研促教的策略,逐步構建了教研、科研、師訓緊密結合,靈活、持久、經濟、高效的師資培訓活動管理機制。幾年來,形成了三種“以校為本”的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特殊培訓方式:
(一)“因人設學”的特殊學習方式。根據我校教師隊伍龐大的實際,確立了“全面培訓,形式多樣;分層要求,面向全體”的培訓思路。在實踐中逐步構建了“圍繞一個中心,確立兩個目標,實現三項策略”的繼續教育新機制。
“一個中心”就是以新一輪課改理念與現代教育的要求為中心。“兩個目標”:其一通過學習,發展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使之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其二,通過實踐,形成符合學校實情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師教育的管理模式。“三項策略”一是師訓工作科研化。以研究課題為載體,開展逐層推進的系列研究,一個課題一個階段,前后課題內涵緊扣,并呈遞進狀態,促使師訓工作逐層推進。二是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內容從實,培訓形式力求多樣,適合教師個體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實施的基礎上分層運作,使不同類型的教師通過培訓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科研、師訓一體化。把校本師訓納入學校《“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學校管理的創新研究》課題范疇,并與《“校本教研”實踐與管理策略的研究》課題的實施緊密結合。
具體說來就是建立了三個“載體”:
1.以“初為人師工程”為載體,把新教師的成長視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長點,確立了“一年站穩講臺,三年有所成效,五年初成風格”的培訓目標,并安排了相應的培訓內容。
2.以“而立工程”為載體,著手壯大中堅力量,促使他們沖破高原現象。培訓的重點是提高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水平與教育教學的研究能力,重心落在實踐和行動研究上。
3.以“名師工程”為載體,把34位縣、市級教壇新秀、優質課獲得者、學科帶頭人納入學校“名師工程”,并制訂了培養和發展目標。
(二)“關注實踐”的特殊行走方式。最有教育研究價值的問題,總是潛藏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離開了真實的教育教學現狀,就不能有效地解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此,我校確定了具體的關注教學實踐的思路。幾年來我們制訂了《柯橋小學學生素質發展的目標體系》,開展了學科素質教育課堂結構模式的研究,形成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使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徘徊中創出了新路,也使學科課堂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實表明,研究的內容能夠體現時代性、前瞻性、針對性,教學研究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如新課改把《綜合實踐活動》列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我校早在2001年就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探索》和《“小課題進班級”研究性學習的實驗研究》兩個課題的系統研究,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專家組鑒定認為“研究成果居省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三)“教學反思”的特殊言說方式。教師是教學實踐工作者,每天都在發生著動人的教學故事。講述并反思這些鮮活的教學事件,寫成案例,不僅幫助教師發展了專業能力,提升了教學水平,并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學風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應手、會講、樂寫的言說方式。
倡導教師的敘事反思,一方面我們要求參與“三項工程”的全體教師,加強學習理論,更新觀念,反思教學實踐生活,勤于動筆,如實敘事。另一方面,組織教師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即將幾個重點研究課題再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或一個課題分階段以若干個遞進課題的形式開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是擴大課題對研究成員的覆蓋面,既追求研究的深度,從中探索規律,又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敘事、反思的機會。
由于找到了符合教師成長特征的教育研究的言說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三年來學校領導和教師在省市級以上教育報刊發表教科研成果(論文)194篇,獲獎157項,其中《人民教育》刊載2篇,全國級獲獎論文3篇。2003年,教師在縣內外執教35節課,外出講學71次。
“以師為本”的“校本培訓”建設優質師資隊伍,體現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為他們完成教書型——教研型——科研型的過渡,開辟了持續發展的通達之路。二、發揚求實精神,追求“實際、實在、實效”
教育科研,其價值在于求真。追溯教育科研歷程,我校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零星到整合、從單一到系列的發展過程。在實踐中探索,在研究中發現,在反思中改進,在總結中提升,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求真、求實,是學校教育科研的根本,無論是起始、過程與歸宿都必須追求與體現“實際、實在、實效”的價值取向。
(一)研究的內容——教育中生成
學校要發展,應該在教育運行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是研究解決的起點,它的選擇一要緊跟時代步伐,瞄準教改前沿熱點。二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與遴選。三要符合學校校情。由于緊貼實際,所以也產生了實效。試舉二例:
例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嘗試。學生長期圍著學科、課堂轉,閉塞了他們的思路,束縛了他們的手腳,所學的知識得不到綜合性的應用,抑制了學生學習的活力。于是,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擴大了第二課堂內涵,開展調查、研究、采訪、社區服務等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校園生活進一步活躍起來了。在國家第八次課改前后,又相繼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并列入教學計劃。這不僅符合國家的教育指導方針,而且符合了學生的學情:學習領域擴充了,思維活躍了,各類知識有了應用的機會,綜合素質發展—了,使學校教育更具生氣和活力。
例二:學科教學的突破性探索。素質教育進課堂,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但大量的調查表明:對照新《課標》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其一是:學生學習中那種單一的、他主的、被動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學習的主體性還未得到充分的發揮。針對這一現象,確立了《新課程標準下,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課題研究,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尋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結構與模式,上掛新《課標》,下聯教學實際,使教育科研抓到點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訓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啟動初期,課題數量不多,內容往往隨大流,無個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規范,過程不扎實,收效甚微。學校領導開始關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幾年下來,終于柳暗花明,使學校內的教育科研工作從無序走向有序。
其一:強化管理機構。選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師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幾位有一定經驗的老教師參與,并明確工作職責:組織課題研究與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宣傳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長的教育科研參謀。自此,教育科研進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階段。
其二:構建課題研究網絡。我校規模大,立項研究課題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師往往跨課題參與,負擔重,精力難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時,課題之間疏于溝通,效率不高。于是,我們提出了“課題研究網絡化”的新思路:以“一題為中心,多題作支撐”,把幾個相對獨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應而促進的課題,織成課題研究網絡,并明確共同的研究任務,以期實現“顧及共性,突出個性;協同研究,有機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進的目的(載于《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年第5期),實踐中收到網絡管理與協作實踐的雙重效果。
其三:組建課題序列。我們從實踐中發現有些課題進入研究網絡略顯牽強的弱點,悟出了一條新的管理思路,即一個總課題分解成多個子課題,總課題的結論來自所屬子課題的實踐。如《“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學校管理的創新研究》這一輻射學校全方位工作的課題,分解成8個子課題,內涵雖有交叉,但如此分類便于實施,要求抓住本質屬性,各有研究重點,交叉部分,相機協同。這種總分式研究,符合學校實情,分線作戰,殊途同歸。
(三)過程操作——扎實、踏實、落實
計劃是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項課題均事先制訂實施計劃,內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準則,提出實實在在的目標與扎實的措施保證,并使前后計劃,環環扣緊。要實現計劃,過程操作踏實是關鍵。我們提倡在實踐中探索,反對搬抄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反對經驗式;在探索中提煉,反對無為式。使課題研究過程做到真正落實。
(四)全程監控——審時、及時、準時
審時必須度勢,更需要搶占先機。學校教育改革主要依靠教師群體的努力。教師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力,也應成為教育科研的主力。多年的課題研究使我們體會到“少數人搞得熱鬧,多數人作旁觀者”那種教育科研冷熱不勻的狀態,不利于教師群體專業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學校教育改革的整體推進。新世紀伊始,實施了新的策略——組合了校內約40%的教師(70余名),開展校級課題研究,并相機輻射到全體教師。同時采取了“擴面”策略,使教研活動課題化,并遵循三條原則:①系學校立項課題某一側面的延伸;②符合本門學科的性質和特點;③符合本教研組教師與教學的實際和所任班級學生學情的實際。還提倡組內可以把研究主題分解成若干子課題,教師自行選定探索內容與突破點。由于采取了這一課題研究的運作方式,教研組活動內容豐富了,使所有的學科專任教師參與到了教育科研的行列,形成了全校93%的教師投入教育科研的生動局面。
此外,我們還規范了操作制度,各課題設立記載冊,立項課題設置“課題研究管理手冊”。學校及時組織研討、經驗交流、專家講座、調查、座談及階段評估。這一系列及時的指導與監控措施,提高了課題操作的實在性,做到準時開題,按時結題,使管理轉化為實際的效果。
- 上一篇:精品課程建設研究論文
- 下一篇:建管局雙治雙促活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