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管理觀念論文
時間:2022-12-17 05:52:00
導語:高職院校管理觀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的管理創新,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管理創新應以先進的管理理念為靈魂,建立以人為本、經營學校和開放辦學的觀念。
【關鍵詞】高職院校管理創新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4-0085-02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教育已經逐步深入人心,為社會、家長和學生所認知和接受。這種教育類型以培養職業應用性人才為特點,它完全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需要,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高職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繼續健康發展,如何解決管理創新的問題就成了當務之急。根據目前狀況,高職院校要實現管理創新,首先要解決管理觀念的創新問題。
管理觀念的創新是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深層活力的源泉。著名的哲學家馬爾庫塞曾說:“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它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世界上任何重大的變革都是以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也源于當初的“解放思想”。高職院校的管理創新同樣始于觀念的創新,管理創新的動力也來自于觀念的創新。在現階段,高職院校的管理要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突破,管理者必須與時俱進,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管理新觀念。
一、“以人為本”的觀念
以人為本的觀念是高職院校改革和發展的核心思想。在傳統的管理觀念中,不論是“效率為本”還是“理性為本”,都忽視了對被管理者個性需求、個性品質的尊重和關懷,把人看做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高職院校管理者在開展管理活動的時候,經常把廣大教職工視為事件或物的依附者,把強力控制與約束認為是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有效手段。在這里,高職院校管理在實質上被等同于“控制”,即通過控制教職工的行為,以便使其完全按照管理層的意志去完成工作。其結果是廣大教職工的主體性喪失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沒有了,本來屬于教師的對事業的愛心和責任感也無法形成。教師一方面成為高職院校管理活動的工具,另一方面教師僅僅把教學工作視為進行謀生的手段。而“以人為本”的觀念,則強調把人作為學校管理活動的中心和學校最主要的財富與資源,期待以人性的張揚和個性的創造來實現理想的實踐效果。在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過程中,在對待教師方面管理者要切實關心教師的價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必要支持。高職院校的大多數教師是從中專學校過渡而來,對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和發展要求迫切;對論文的發表、科研成果的得獎、“雙師型”教師資格的取得、技術職務的晉升期望值較高。根據教師的合理需求,積極主動地為他們提供服務,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激發其更大的工作熱情,是以人為本管理的宗旨所在。
二、“經營學校”的觀念
所謂經營學校,就是把企業的一些管理思想與方法引進高職院校,重新設計管理內容與過程,運用市場機制對高職院校資源及資產等進行優化重組和高效運營,提高管理效益,實現高職院校資源與資產的良性積累和自我增值。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上有一種趨勢叫“再造教育”、“再設計教育”,就體現了這種“經營學校”管理思想的萌芽。經營學校并不排斥教育的公平性。經營學校正是運用市場手段來整合高等教育資源,目的完全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從整體上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效益,從而推動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實。經營學校的觀念,要求高職院校置身于社會經濟大背景之下,依照全社會共同的運作規律來管理學校。經營學校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學校“產品、資產和資本”的經營。
1.“學校產品”的經營
高職院校面臨的是兩個市場,一是生源市場,二是就業市場。要使兩個市場都興旺,關鍵在于接受高職教育后的學生是否實現了人力資本的增值。因此,高職院校應開展獨具特色的經營活動。一方面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與教育產品的開發,根據教育市場需求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對學校發展規劃做出科學的決策;另一方面采取“疏通出口、帶動進口”的經營策略,兩個市場同時開發,建立學校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渠道,為每位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崗位提供支持等,實現“出口暢、入口旺”。
2.“學校資產”的經營
高職院校的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對有形資產經營的目的是讓自身形成的資產充分發揮作用,并促進經營規模的擴大與經營范圍的擴展。對無形資產的經營,最根本的是創建學校的特色品牌,高職院校的特色品牌是學校教育質量、信譽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經營能力、經營水平、經營狀況的綜合反映。制定與實施特色品牌戰略,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打造特色品牌,促進品牌增值是學校資產經營的關鍵內容。雖然無形資產不具有實物形態及實物特征,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價值。
3.“學校資本”的經營
學校資本,一是學校產權,二是人力資本。學校產權經營要通過學校產權的流動、組合與交易來進行。如上掛下聯的聯合辦學、聯合辦班,出售、兼并、股份制等。學校對人力資本的經營,主要是管理者采用各種有效手段,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營造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將學校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
三、“開放辦學”的觀念
高職院校的開放辦學有其特定的內容。
1.面向社會,校企合作,與地方社會經濟接軌,這是一條強校之路。
開放辦學實際上就是把社會上一些有利因素轉化成學院辦學的優勢。從國內來講,開放辦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積極地為社會服務,與校企合作單位建立并保持一個穩定的、長期的、有利的合作關系。從國際上來說,開放辦學就是要加強和國際上方方面面的聯系,盡量把他們一些先進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引進到我們學院中來。經過長期的努力,形成高職院校自己的合作網絡,這也是學校組織賴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社會基礎。“面向社會、著眼未來、服務經濟”是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經十余年的辦學及校企合作的探索,高職院校一般都能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把調整專業結構作為一項戰略選擇來抓,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開設經濟建設急需的專業。但必須注意的是,教育產品的長周期性決定了教育應有預見性。在專業設置方面,如何把市場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養的長遠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如何加強地方政府宏觀預測的指導性,使校企合作不僅滿足企業當前的需要,還要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這是解決畢業生出路、滿足社會需求變化的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2.面向未來,校際合作,與現代教育技術接軌,這是高職院校快速成長的基本途徑。
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基本上是專科層次的辦學,很多專科畢業生非常希望有機會獲得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機會。如果高職院校自身設置本科專業,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是就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多數院校在一定時期內仍需主要從事專科教育。高職院校要面向未來,就應與國內外名牌大學合作,開通遠程教育的接口,讓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技術接軌。
3.面向求學者,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人員提供優質的繼續教育,這是高職院校做大做強的有效方法。
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制度上,應改革傳統的、剛性的學年管理制度,實行學分制,以便于和其他教育類型接軌,建立與終身教育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有利于各種教育形式、教育層次之間的課程互認、學制溝通和銜接。不管學生今后是就業還是要升學,都能使他們具備相應的基礎,留下靈活的接口,為今后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開放辦學還要求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自學考試、遠程教育和職業資格考證培訓等服務,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各種社會資源,拓寬高職教育的功能,實現高職教育突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滿足在校生、畢業生和社會各類人員的學習要求。
高職院校管理只有堅持創新,才能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改革發展不斷深化,唯有繼承傳統,加快吸收,不斷創新,才能使高職院校管理工作跟上時展。我們應當深入研究變革的趨勢,不斷實現高職院校管理的創新,才能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參考文獻
1儲朝暉.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創新的文化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6)
2楊和平.論高職院校經營[J].教育與職業,2005(9)
3吳松.創新制度文化,培育大學精神,2005.3.8
4劉鎖娣.淺談如何構建高職院校的二級管理體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