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實踐養成習慣論文

時間:2022-06-23 08:25:00

導語:反復實踐養成習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反復實踐養成習慣論文

【論文摘要】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學校養成教育的內涵,列舉了當前中職生養成教育現狀,分析了造成中職生缺乏良好養成教育的多種原因,提出了實施學生養成教育的措施。

【論文關鍵詞】中職生養成教育培養

葉圣陶老先生是這么解釋教育的: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學校素質教育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事實上,學生的各項素質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而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反復實踐養成的。好習慣是加速器,是助人騰飛的雙翼;壞習慣是枷鎖,是難以掙脫的羈絆。習慣支配人生,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一、學校養成教育的內涵

學校養成教育大體包括心理養成、行為規范養成、學習能力養成、藝術興趣養成和其他素質養成。心理養成。人的學習能力及其他素質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當、條件相等同的情況下,成功的概率更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養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養。行為規范養成。這方面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生學會做人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學習能力養成。是否會學習可以說是素質教育成敗的一個觀察口。因此,學校應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作業,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考試。要充分發揮其他課程特長?;顒诱n向學生推薦一些學習科目,學習書目,學習方法;綜合課發展綜合能力;實踐課培養實踐能力,包括社會服務性實踐,家務勞動實踐,公益勞動實踐及其他學科性買踐??傊鞣N課程和活動的開展,都要圍繞一個中心——學習能力養成。

藝術興趣養成。實踐證明,藝術教育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能力的培養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開好藝術課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而一般學生存在的對藝術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傾向,導致了對藝術學習的生疏和畏懼。所以,學校如成立專項的藝術教育管理系統,并結合實際,構建系統、科學,具有鄉土性和層次性的藝術教育目標序列,其結果,一定會發揮出藝術教育本身的優勢,校園的文化氛圍必將更加和諧。

二、當前中職生養成教育的現狀

首先,當代中職生處在一個身心、思維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普遍是獨生子女,存在著許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狹,難于與人交往,難于適應集體生活。其次,當代中職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覺性差。具體表現為: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統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觀情緒、沉淪情緒,學習和生活都存在著麻木狀態;體現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學習缺乏主動性、刻苫精神、鉆研精神,學習紀律渙散;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沒興趣,有的缺課、逃課,對課程學習缺乏熱情;學習習慣差表現為: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上課看閑書,說閑話,玩手機短信,課后玩電腦游戲等。第三,當代中學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習慣,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具體表現為:宿舍衛生差,動手能力差;就寢時間隨意性強;飲食習慣不好,隨意花錢現象嚴重,某些學生有吸煙酗酒現象。第四,當代中學生普遍缺乏吃苦賴勞的倉業精神。

三、造成中職生缺乏良好養成教育的原因

1、源于家庭

父母的言行孩子有權威性的影響,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當前部分家長普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家庭教育能力有限,水平偏低,過分溺愛或專制都易使子女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進而集體觀念淡薄。

2、源于學校

(1)對德育認識的偏差。中職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在初中8寸由于成績差,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落,使他們失去了進取心,很少考慮自身的前途,消極對待,自暴自棄,甘愿落后。

(2)教育措施不得當。個別教師不重視師德修養,不能為人師表。對學習差或容易犯錯誤的部分中職生,較難把握尺度,易進行挖苫諷刺,冷漠歧視,甚至體罰或“鞭策”等本不應該發生的一些現象,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嚴重傷害;另外還有個別教師處理問題感情用事,方法簡單,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僅使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反而助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

3、源于社會

社會上還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一些消極因素。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對中學生的影響,容易導致拜金主義。尤其是~些意志力薄弱的中職生,導致其缺乏理想,只講實惠不思奉獻,導致集體主義精神減弱,社會責任感淡漠。

四、實施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1、讓養成習慣規范化、具體化

學生,尤其是中職生,他們還處于較原始的感知階段,必須靠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來認知世界。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并抓住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學生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把每年秋季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周,向學生們宣讀《中專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并根據本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時,制定了《養成文明十個好習慣》,向學生明確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

2、加強監督.不斷強化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如通過長期的反復宣傳、實踐,學生就能逐漸了解、熟悉校紀班規,繼而多數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遵守,再而經過繼續的深化實踐,最終才能變成自覺遵守。

3、全員育人制度

全體教師和管理人員都要全員育人。輔導員要隨班聽課,掌握學生學習紀律和有關問題,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和與學生交流;要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學生寢室,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文明習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師要建立與學生談話制度,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學習問題,側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4、舉辦養成教育講座

學校在新生入學后,就采取講座的形式從思想教育、學習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才教育、專業知識介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采取嚴格的紀律約束,目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對自己一生都有好處。

5、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日寸時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學校團委、各種學生社團應當放手發動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設計,使學生時時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形成自覺參與意識并在活動中充分鍛煉能力,展現個性。

6、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好習慣

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一學生一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里,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后,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以便于繼續深化養成教育,并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密切配合,就能達成共識,目標~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