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職校的傳統美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05 04:55:00

導語:加強對職校的傳統美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對職校的傳統美德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職校學生傳統美德教育

論文摘要:當前社會道德水準下降,也影響著職校的學生。為了讓職校的學生能適應社會,服務予社會,需要對他們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據有關報道:某年年底,在一所著名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封署名為“一位辛酸的父親”的信。信中這位父親控訴他的兒予對父親除了索取還是索取,從不體諒父母不說,為了多要財物,不惜“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再者,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窮欲解除父子關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

社會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嚴重的挑戰。看了這個報道,人們不禁發出慨嘆:現在社會里,經濟越來越發達了,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可是道德越來越淪喪了。其后果會怎樣,我們不敢想象,由此聯系到學校的教育工作,針對上面的現象,各級各類學校都應該把德育工作擺在第一位。德育做不好,培養出來的可能就是危險品。耍使我們的學生成才,首先要使他們“成人”,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己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市場經濟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毒害,金錢至上、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的思想正扭曲著人的靈魂,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協調,并阻礙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在職校學生身上表現出的自由散漫、不思進取、逆反、沉迷于網絡、早戀現緣也著實令人擔憂。因此,在現代化建設中,在大力發展生產力,更多地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還必須創造能夠適應新經濟關系的新道德體系,即適應時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不但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而且能夠保證物質文明按照既定的價值導向健康地發展下去。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其內涵相當豐富。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歷史賦予的重任,對教育學,主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激勵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愛國、氣節教育

刊寧說過,愛國主義就足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五荽情。只育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氣節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漢代的蘇武牧羊,威武不能屈,時窮節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歸,歷代為之傳誦。現代詩人朱白清臨終前貧病交加,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其浩然正氣可見一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該說法不僅具有侶導民族氣節,挽牧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因此在過去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它是救亡圖存的戰斗號角;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卻是我們積極投身各項事業,報效祖困的精神動力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的科學家紛紛放弈國外優厚的條件,毅然決然回歸祖國,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餞學森、華羅庚、錢三強等。“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是他們的共同心聲。著名運動員劉翔成名后,一位日本記者采訪他,“亞洲人在田徑短跑上一直是弱勢,許多人懷疑成績的真實性,認為可能是服用了興奮劑,請問你怎么看這個問題?”他說,“日本和美國的醫學一向比中國發達,服用興奮劑的歷史也比中國悠久得多。如果有這種藥的話,日美運動員一定服用過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就是日本人就算服用了興奮劑也進不了前三名,更不可能得冠軍l我先前說過我的成績代表了亞洲,代表了黃種人,我想這里面應該不包括日本l”短短的幾句話,維護了國家尊嚴,維護了祖國榮譽,充分體現了個人的民族氣節。

以上種種愛目、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歷史上也不乏那些禁不住物質世界的誘惑或權勢的壓迫而賣友求榮,賣國求貴的“小人”,時至今臼在糖衣炮彈的攻擊下不也是有很多人倒了下去嗎?因此在教學中要突出愛國、氣節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樹立“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個人利益服從于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應當犧牲個人利益,必要時甚至犧牲個人的生命。獻身國際核查事業的和平衛士郁建興,5.12大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譚千秋、吳忠紅、張米亞、向倩等老師,都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

二、奮發向上,立志成才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也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一代偉人1925年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時寫下了《沁園春·長沙》,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句表現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并為之奮斗了終身。

當個人、民族、國家處于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古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韓非囚秦,僦難》,訊憤》;《濤》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是發憤立志的實例。另外“臥薪嘗膽”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如徐虎、李素麗等。在教學中應教育學生:個人的職業理想應符合祖國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立足于本職崗位,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勤學多問,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鍛煉自身的技能,逐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奉獻社會。“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三、勇于改革。不斷創新

中華民族雖遭受過外族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夠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當然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秀人物跟隨時代潮流,銳意進取,勇于改革創新是分不開的如戰圍時期的商鞅,雖犧牲了生命,卻使秦國后來居上,一躍而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后來秦始皇統~中國奠定了基礎。他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理論依據,“極身無二慮,盡公不盡私”的可貴品質,顯示了一代新風,值得后世的人們學習。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善于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文化,勇于創新的民族。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已走向沒落,但仍出現了徐光啟這樣的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他向意大利傳教士學習,翻譯饑何原本》,彌補中國數學的不足;學習西方水利機械,寫進了銥政全書》:修歷時既重視觀察儀器,又注意“會通”,不盲目崇拜,表現出洋為中用的博大胸懷。再者,在清閉關鎖國政策下,被譽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組織翻譯了《四洲志》,成為我國近代第一部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他在策劃海防時也先著手調查西方情況,這些做法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隔絕,為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開了先河。古代的人們都知道要改革、創新,那么在現代社會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更離不開它。企業的生存,國家的富強,個人的進步都需要有這種精神。如果一味地因循守舊,不進行改革、創新的話,將會越來越落后下去,最后必定會被無情地淘汰掉。因而要教育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為在以后的實踐中進行改革、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見利思義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思想中,當涉及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系時,特別強調“義以為上”、“先義后利”,認為要“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主張“義然后取”。以義為人的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真諦,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身”的人生觀,形成中華民族“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所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就集中體現了這種精神。應該說見利思義精神是激勵人們義無反顧,為了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作出犧牲的主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生動寫照。因此在教學中重視這方面的正確引導,針對人們觀念中普遍存在的“見利忘義”,“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思想,深入分析它們的片面性,危害性,從正面進行教育。

五、勤儉。廉潔

勤儉、廉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縱觀古今,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已成為中國人普遍接受的一種倫理思想。勤儉是與奢侈相對立的,古人云:“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壤明了中華民族對勤儉奢侈的鮮明的善惡態度。

儉生廉,廉是一般人應具有的品德。要廉沽就必須要知廉恥,廉恥即“廉潔“知恥”,“知恥”是因,“廉潔”是果。在歷史的長河中,凡是不為金錢或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的,不是-4t風范就是千古流芳,如古代的清官包拯、海瑞以及現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反之,禁不住金錢與物質的誘惑,利欲熏心,以權謀私,花天灑地,貪贓枉法的,雖一時得以享受,卻終究難逃正義的懲罰,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回顧一下當今的社會,多少高官紛紛落馬,究其原因,無不在乎于此。這個問題對于我''''If]HI]將走上工作崗位的職校學生來說要引以為戒。

作為優良的道德傳統,勤儉、廉潔在今天仍足人們的價值取向,仍有必要發揚光大。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各方面的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我國人口多,底予薄,生產力總體水平較低,地區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廣大的中部、西部地區還有不少仍處于貧狀態,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教育、科技、文化還比較落后,人均財富資源相對短缺·這種狀況是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相違背的,是不利于社會安定團結的。因此,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倡導合理、科學、文明、健康的消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職校學生還是消費者,就他們有的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滿不在乎的行為,尤其要加強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紺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

六、誠實守信

中華民族歷來把誠實守信作為立身處世之本。誠實,就足不說假話,不欺騙人家,如實反映情況;守信,就是遵守諾言,踐行諾言,講信用。孔予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其意是說,一個人要是不講信用,就沒有辦法了。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中還說:“言語要忠誠老實,講信約;做事要忠厚,謹慎;這樣就是到了文化落后的國家也行得通,否則就是在自己的家鄉也行不通。”這話講得很實在,很有價值,它強調了誠實守信的現實意義。這個現實意義在于可以使人際關系融洽,便于雙方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信任、友誼,發展良好的合作關系,互惠互利。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總是對守信的人加以謳歌,贊揚。我國歷史上就曾有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并且得到了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詩贊,“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朱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守信義,講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言必行,行必果。答應或承諾人家的事情,說到做到,不失信于人家,這樣人家對你放心,也愿意與你來往。反之,一旦因自己疏忽大意,沒有兌現承諾,給他人帶來麻煩或造成損失了,不但會失去人家的信任,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或損失。這在搞經營、做生意方面顯得突出。因此,大到國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小到個人,都要講信用。“信譽第一”,這是我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得以立足的重要條件。

七、敬長,知禮

敬長就是尊敬長輩、長者,包括父輩、師輩們。知禮就是懂禮節,講禮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姓禮儀之邦,敬老愛老,知禮講禮的優良傳統流傳至今。“西伯善養老”、“安車蒲輪”、“虛席以待”、“倒履相迫”、“三顧茅廬”等典故廣為傳誦。敬長屬于禮貌中的一個方面,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是內在優秀品質的外化。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是有教養、講文明、懂禮貌的人嗎?肯定不是!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還大有人在。如水文開頭報道中捉到的兩名學生,他們簡直沒有一點人性,豬狗都不如。聯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了,這是與創建平安和諧的社會要求相違背的。我們的學生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即將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者中去,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公共關系教育,心理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社會。

以上是結合職校學生的實際談了幾個方面的傳統美德教育。一個國家必須有自己的嗣魂,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精神,那樣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職校學生學到了知識和技能,有他們自身的優勢,對他們加強傳統道德教育,進行正確引導,有利于他們發揮自身的優勢,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