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高等職校課程體系重構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5 11:03:00

導語:我國現行高等職校課程體系重構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現行高等職校課程體系重構探討論文

關鍵詞:高教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法學專業課程體系能力素質教育

摘要:本文在詳細分析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的內涵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按能力與素質模塊構建高等職業院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設想。

一、我國現行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學校發展目標不切實際,定位不合理,各校的課程體系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這樣各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人才多樣性需求,而且由于擴招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按照同樣的教學要求,難以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大批職業技術人才的作用。

2.課程體系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忽視了職業技能的培養。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各類知識呈爆炸式急劇增長的信息化時代,這種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課程體系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如要移植到以培養掌握高級職業技能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院校則更是不宜。

3.忽視學習主體的客觀實際和教學規律,課程體系的教學結構仍舊是以教師為中心。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結構,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中理論知識學習能力本來就欠佳的學生來說,其教學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4.偏離了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向,課程體系重于理論教學而輕于實踐教學。這也是近些年高校教學改革進展不大的癥結所在。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根據高等職業院校的特點和培養要求,在教學目標中正確處理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相互關系,按能力與素質培養要求,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并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方面的教改研究,才有望真正確立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其在高等教育布局中所應有的地位。

二、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內涵及其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正確定位

知識的學習掌握過程實際上是對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繼承,知識掌握得較多,無疑會在今后面對和處理各類問題時具有較多的可能優勢。但要將這種可能優勢轉為實際優勢,還有賴于將所掌握的知識靈活運用、主動獲取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與素質。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應該具有的學習認知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職業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素質就是指與生俱有的,但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塑造和社會熏陶加以影響、改進和形成的,能在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中表征出來的人的本質或本性。人的素質可以劃分為自然素質和社會素質,自然素質具有明顯的遺傳特征,如生理和心理素質等,其對整體素質的形成具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社會素質具有比較明顯的可塑性,如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等。無疑,素質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貫穿于教育全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全面素質教育,但由于自然素質的客觀影響和社會素質的漸進過程性,素質教育也具有階段性特征和個體特征。作為高等職業院校須要考慮到教育的階段特征和有別于本科院校學生的個體特征,其素質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和職業業務素質。正確認識和處理知識、能力與素質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關鍵。知識是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的基礎和載體,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和鍛煉能力,知識的掌握和正確的運用有助于素質的提高。但知識的學習不應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必須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職業應用。能力與素質是對知識的有效掌控和利用的保證,我們強調高等教育要“厚基礎,寬口徑”,基礎不僅指基礎知識,能力與素質才是最大的基礎。同時,能力與素質提高也是知識積累的直接結果和最終目標,能力與素質的提高能使我們更快更有效地獲取我們所需的知識并創造更有價值的新知識,但能力與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因此,我們所要構建的是能適應新世紀需要的課程體系,應該是一個明確以培養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為教育目標、以學習知識為基本手段,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于一體的新型的課程體系。

三、按能力素質培養要求對高等職業院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

1.學習認知能力的培養。學習認知能力是指一個人的基本學習技能,它包括基本的“聽、說、讀、寫”和記憶、演算和理解等高級學習能力。對高等教育來講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大學英語、大學語文、演講與口才、法律文書、邏輯概論、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學生社團活動等都是適合的課程和實踐教學的環節,在教學方法上要突出自學能力、表達陳述能力、理解概括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信息處理能力是指能有效地對信息進行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評價的能力,這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尤為重要。重點要培養學生能夠利用圖書館、社會新聞和網絡收集資料信息,培養學生學會對收集的知識、信息進行批判地吸收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可以開設計算機技術基礎、文獻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形勢與政策、數據庫技術與應用、速記等課程和各類學術講座、辯論比賽、新聞評論、專題小論文(可自選和指定)等教學活動。根據我國學生的特點,尤應注意培養學生敢于懷疑和批判的思想。

3.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踐應用能力是指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講,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教學重點。一方面應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適當延長實習見習時間,另一方面在必要的理論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置和創造虛擬的工作背景環境。如將各類法學專業課程采用案例教學,組織學生針對案例進行控辯討論,把法學知識的學習放到工作背景環境中去學;開設一些如律師業務、保安業務等密切結合實際,具有鮮明職業特點的課程;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有意識地吸收學生擔任教師的業務助手,參與教師的科研和法律事務工作,開展各類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等活動。

4.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所收集的資料信息,一般通過聯想發散思維,對所研究的對象創造性地提出獨立見解的能力,是各類能力中最重要也最難以培養的一種能力。該能力的培養重在鼓勵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通過開設創造性思維、科技發明史、經典個案賞析、模擬法庭辯論等課程和教學活動來培養鍛煉,但更為有效和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對任何問題都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在某種程度上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

5.政治思想素質的培養。政治思想素質是所有素質中最重要的一種素質,對其影響是來自社會環境和老師的人格魅力,因此首要的任務是建設好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此外,開設一些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以自學和專題講座、輔導報告等為主,鼓勵學生就某個問題或熱點問題在班上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與體會。

6.身體心理素質的培養。身體心理素質屬于人的自然素質,我們應該盡量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其得到較好的發展,可以通過心理學、體育鍛煉、軍事訓練、心理知識講座、心理咨詢熱線等課程和活動來實現,另外在其他教學活動中,可以針對特殊個體創造一些情境進行挫折教育或激勵教育。

7.人文科學素質的培養。人文科學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人的情商的高低,而情商是決定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另外加強對科學技術的了解還有助于處理經濟技術領域的法律問題。為要適應改革開放,也要熟悉西方文化背景和世界一體化進程,為此可開設一些相關課程,更重要的是建設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活躍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教育。公務員之家

8.職業業務素質的培養。職業業務素質不單指專業知識,而是包含了與職業活動相關的組織管理、業務處理、服務意識和公關活動等諸方面的要求,而且還應具有向相關業務領域拓展滲透的能力,這也是現代社會對法律職業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樹立大專業的概念,重視專業基礎的教學,拓寬口徑,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注意擴大知識面,具體可采取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和數量,加強學生選課指導,舉辦各類職業技能講座,增加實際訓練力度,安排學生進入社會進行考察和實訓鍛煉等措施。按上述要求建立的課程體系,是要達到實施真正的能力和素質教育的目的,關鍵之處還在于課程建設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特別是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案例化處理,這是壓縮課時、為實踐性教學環節創造條件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也是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保證。

因此,課程建設將是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是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