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師生環境推動高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04 10:29:00
導語:建設和諧師生環境推動高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構建和諧;高職教育質量;師生關系
論文摘要: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凡是缺乏教師關愛的地方,學生的品德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發展。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高職院校要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正確理解和諧師生關系的內涵、標準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意義,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高職教育的水平,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教師和學生是整個高職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也是高職教育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忽視了師生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相互作用,勢必會影響整個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師生關系,也是社會關系體系中一個多因素的關系體系,既反映了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關系,又包含有為達到教育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教與學的關系,也有情感行為的心理關系。在農業、工業經濟時代的大部分時期,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是教學主宰,是權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關系必然體現著“師道尊嚴”。到了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已日益強烈,教育途徑的不斷拓寬,教育治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舊的師生關系遭受了一定的沖擊和破壞。
從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現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和諧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教育的過程是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和發展提高的過程。師生關系作為學校教學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假如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從學生的發展角度看,擁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識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優化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所以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時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充分認識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
高考失利使高職院校學生中不少人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產生懷疑,信心動搖。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使一些不愿交際或自命不凡的學生游離于集體之外。這與他們內心強烈的獨立意識、向往比較穩定的友誼、希望有更多的男女交往之間形成心理上的緊張。進人高職院校后,學習內容、深度、難度的變化和學習方法上的新要求,對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不能及時調整自我狀態,一部分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進而導致學習缺乏動力,對專業不感興趣。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嚴峻激烈的市場競爭,畢業班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也使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緊張不安。在社會轉型時期一些不良現象對校園的沖擊,使本來就覺得處于競爭劣勢的高職院校學生更容易失去堅定的信仰,產生對社會悲觀、失望的心理,在學習、生活中碰到挫折時,情緒低落,優心忡忡。青年學生充滿激情與幻想,但是由于閱歷較淺,他們對社會現實中的問題和現象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和評價,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上述原因,與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礙。自卑、孤獨、焦慮、抑郁、困惑等心理現象較之其它高校的學生表現得更加普遍。
具體表現有以下三點。一是厭學。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學生中曠課、遲到、早退、不做作業等現象更為嚴重。二是漠視社會規范。據有關調查顯示,高職學生中發生不文明行為、違紀甚至違法現象的幾率都要高于本科生。三是以自我為中心與從眾心理。相對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缺乏合作的能力與意向,缺乏關于社會和人生問題的深度交流和探討。在行為選擇上,他們更傾向于跟隨大眾傳媒和周圍人群的一般做法。以上這些現象的存在是構建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所必須考慮的因素。
三、構建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的途徑
(一)構建相對穩定的教育關系
師生間最基本的關系應該是“教”、“學”關系。一般而言,師生間的“教”、“學”關系不為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相反,這一關系是由教育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教師與學生有各自的地位、任務、職責,注定了他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然會形成一種授受關系。教師的工作是教,學生的任務是學,教師是傳授者,而學生是接受者,教師掌握和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的進度。教師的這種傳授者角色是社會賦予的,而學生的學習任務也是社會所規定的,也就是說,不論在哪個時期,哪個國家要想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首先必須維持師生之間教與學的穩定關系。在這種穩定的教育關系中,我們作為處于主導地位的高職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準和教學質量,才能更好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那么,新時期高職師生間的教育關系表現在哪里呢?在這種新型穩定的教育關系中,教師可以是學生,學生也可以成為教師,課堂不再是教師一統天下的一言堂。師生可以圍繞一個共同的問題暢所欲言,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但學生也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和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也有義務尊重他人的發言,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傊?,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交流型的課堂文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思者”、“問者”、“論者”以及“動手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文化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敢于親自動手進行實驗,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公務員之家
(二)構建相互平等的人格關系
社會交換理論中有這樣一個觀點: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感情的賬戶。師生之間同樣如此,學生對教師的傾慕、依賴,讓教師覺得被需要,增加自我價值感,所以都是存款;而教師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也都是存了一筆愛的款項。相反,一句尖酸刻薄的話、一句指責、一臉的冷漠都等于巨額提款。人類向來都是用愛來交換愛,教師對學生奉獻愛心、誠心,必然會贏得學生的敬重,形成教育威信,這也是教師完成教育任務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一種雙邊活動,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教學效率。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爾遜說過:“為了得到教師的愛,學生可以去做各種教師所喜愛的事,甚至去學習他最不感興趣的科目?!闭n堂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功能,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課堂人際關系直接影響教師教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氣氛,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只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營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才能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使教學雙邊活動能夠積極有效地開展。只有創建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人際關系,才能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進而促生和諧的師生關系。
因此,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關系。教師平時應很注意對學生的感情投人與積累,與學生一起活動,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學生的想法,盡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善于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充分理解并重視學生的一些獨特的奇妙的想法,這樣學生在教師面前就會產生一種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學生才敢于在教師面前說話,說真話。這時教育就能“對癥下藥”,課堂才能生動活潑,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才能被學生所真正地接受。
新時期高職院校的師生關系應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老師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在教學中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得到學生的認知認同。同時高職學生是處在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
(三)構建相互促進的道德關系
從教學的角度看,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的互動關系??墒菍W校也是社會,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師生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是師生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高職學生將成長為怎樣的一個人,與家長、學校的教師以及其他教育成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響。學校的教師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對成長中的學生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種精神上的、社會道德上的影響并不是靠說教就能產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公務員之家
同樣,學生不僅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做出反應,對教師的道德水平、精神風貌更會做出反響,用各種形式表現他們的評價和態度。這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確實是其他任何一種職業都無法比擬的精神挑戰。
所以,我們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應該構建一個師生間相互促進的道德關系,教師應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教育學生,這樣高職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夠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
沒有優良校園文化的院校是沒有發展前途的院校,而“師生關系”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在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創建和諧校園的今天,作為引導優良校園文化的主體,我們每一位從教者都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講究教育技巧和策略,推動良好、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從而推動和諧校園、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創建,提升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
- 上一篇:圖書館員信息素質教育問題的探求論文
- 下一篇:電子商務信息安全建構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