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學習應力抓責任定位教育

時間:2022-04-12 08:37:00

導語:思政學習應力抓責任定位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學習應力抓責任定位教育

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特別強調: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可見,“責任意識”應成為現代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特別是直接面向社會的職業學校的學生尤應如此,因為只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才會產生強烈的精神動力,才會使學生自覺地將個人的成才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聯結在一起,才會使職業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個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似乎是功利主義貫穿著教育始終,責任教育卻相對淡化。思政課作為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其教育過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和整個大環境的熏染,當前學生責任意識的淡泊表現可謂是觸目驚心,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本體意識上就已經產生了根本的偏差: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片面的以利益為導向,只講權利、不講義務;只講報酬,不講奉獻;只求隨意,不講責任;只想人人為我,不想我為人人,社會公德意識弱化、責任疏離人心。混日子、混文憑者比比皆是;高消費、盲目攀比蔚然成風;亂丟垃圾、長明燈、長流水等現象隨處可見。曾聽同事講起班內有一宿舍整晚沒關門睡覺,原因竟然是誰也不愿意起來伸這個手,讓人覺得可笑之余又平添了許多思索:現在的學生究竟怎么了?作為必修課的思政教育究竟應該打幾分?這也讓人不得不想到了其他國家的教育理念,職業教育發達的德國,教育總法中就規定要培養學生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巴伐利亞州的規定則更加詳細:對于18歲以后的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就是培養尊重人的尊嚴、自我克制、責任感、樂于負責與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懷,以及對自然和環境的責任心。日本更是在借鑒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之后形成了自己完備的道德教育體制。反觀我們的教育,“重智輕德”的教育態勢始終沒有扭轉,存在著嚴重的功利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現階段的人才卻并非像在教育總綱中所提出的那樣有全面的要求,而是過分的偏重于單純的知識,失去了道德和責任支撐的人很顯然是跛腿行進的人,其前進的速度終究是不會快的。

因此,思政課的教學應構建起一個多層次的、三維立體的責任教育體制,以知行合一為原則,于無聲處的引導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我認為這首先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家庭責任感。“百善孝為先”,責任教育應該找準一個突破口或契入點,而這個契入點應該是對家庭的責任,對學生來說這是最直接、最現實、卻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由于目前“倒金字塔”式家庭結構的普遍存在,導致了現在的家庭教育這一塊的力量相當薄弱,整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無序性、偏導性、單向性等特點。所謂無序性是指家庭教育的主體狀況參差不齊,教育目標、手段、方式方法各自為政,未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由此常常導致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兩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無序性導致了學生的茫然和無所適從。所謂偏導性是指家庭教育更單純的一個培養方向就是孩子能學習好,找份好的工作,在事業上完善自己,而忽視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影響,偏導性導致了學生的盲從和精神的荒漠。所謂單向性是指家長傾盡財力、物力、精力只為孩子金榜題名、事業生輝而不圖任何回報,殊不知正是家長的這份無私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和責任意識的淡化。思政課應避免向學生灌輸一些流于形式的大道理,通過變換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講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以話劇的形式轉換一下人生角色、看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或是歷史片斷、組織學生到養老院、孤兒院奉獻愛心等活動,從內心深處觸動學生的靈魂,從而最大可能的彌補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

其次,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宣傳教育人民群眾、尤其是教育廣大青少年學生遵守和維護社會公德、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思政課的主旋律之一。“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的豪言壯語曾激勵過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華夏的進步而前仆后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感人號召又曾鼓舞了多少英杰奮勇直追,可以說,公民的責任感是一個社會賴以進步的柱石,無私的奉獻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青少年學生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又決定了在思政課上決不能用簡單的說教的形式去扳正他們的世界觀和對待國家、社會的態度,而應該通過與學校、家庭、社區等方方面面的合作與溝通,借助于社會實踐活動所灑下的汗水和收獲的快樂、把社會責任這個“大我”自動地融入“小我”之中,使之成為一種內心的習慣和需求。比方說,思政課教師可以聯合團委等機關開展“小小志愿者”、“我當義工”等可以凈化人心靈、陶冶人情操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接觸、了解社會,從而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再次,應該著力培養的就是學生的職業責任感。高度的職業責任感是學生走向社會、得到單位和社會認可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使學生明確職業的價值乃至人生的價值只有在自覺履行職業責任中才能體現則是所有思政課老師的任務之一。古人常說:“執事敬,與人忠”,即職業不禁停留在經濟的層面,它還有超越經濟利益的追求。因此,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方式來啟迪學生這方面的思索則需要摸清脈搏。這兒有兩條非常實用的途徑:一是角色轉換教學法:即通過做游戲的方式,分配好學生的角色和崗位,讓學生自己去思索這其中的道理。一般可分為兩步完成,首先轉換為被管理者的位置,也就是學生畢業后的第一個角色,讓學生自己體會自己應該怎樣做;接下來就應轉化成管理者的角色,假如你成為了單位和公司的領導,會以什么樣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職工等。通過這類游戲可以水到渠成的揭示出責任意識在社會領域中的受重視程度。第二條途徑就是情景體驗法。組織學生有計劃地參觀、體驗對口工作、并通過與上班族的溝通與交流,直觀的產生提升自己責任感的愿望和祈求。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對自身的責任感。教育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一切機會使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之人,不要讓學生以后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憾。而且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也強調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時期我黨堅持基本路線、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目標和歷史任務。可見,社會大環境已為個人的成長鋪就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思政課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從宏觀上解釋政策和原理,從微觀上著力于人的內在情感、意志、態度的激發,使學生經常性的自覺性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即使學生達到一個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辯、斗爭能自奮、攻關能自勉的主動境界,自覺的與目前學生中存在的厭學、逃學、“拿青春賭明天”等困惑情境劃清界限,集中精力、搞好學習,以為將來向社會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最大限度的服務于社會做準備。

責任教育的高度重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喚起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驅感,從而主動地為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的繁榮、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奮斗;也可以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滿足人之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也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構建一個合理的、樸實的道德體系,用道德和知識兩條腿來推動經濟發展這臺大車必將又快又穩;并且還可以有效的減少青少年犯罪現象。據統計,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而究其原因就在于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對人生、對家庭、對社會缺乏最起碼的責任和認識,責任的荒漠導致了青少年的無所事事和任意妄為,從而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不斷上升。總之,思政課的教學應始終遵循知行統一、科學性、滲透性等德育教育原則,牢記道德責任既可以為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又可以為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質量上的規定的潛能,把責任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不斷地把責任教育推向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