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高師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思考

時間:2022-05-20 09:18:00

導語:詮釋高師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高師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思考

摘要:目前,高師畢業生教師職業技能欠缺,新課改對師資素質的高要求與高師畢業生質量規格間形成一定的反差,導致高師畢業生時教師職業的“適應期”延長,教師職業技能培養還存在不少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慎重研究,銳意改造。

關鍵詞:高師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模式

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旨在讓優秀人才進人高師院校,培養一批優秀教師。要使優秀人才經過師范教育成長為優秀教師,還需要推進教師專業化進程,強化高師生的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師職業技能教育。師范性是高師教育的特性所在,作為體現師范性標志之一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工作,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但是,目前高師學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高師院校的畢業生缺乏從師的基本技能,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小學教育,師范院校在教育教學中要突出師范教育的特色,加強高師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適應素質教育對高質量教師的需求。

一、高師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誤區

1.培養方案的誤區

第一,教師的職業技能,是指運用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必備的本領。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分析鉆研教材、制定教學計劃、組織課堂教學、口頭語言表達、書面語言表達、教育和管理學生等技能。這是一個系統的培養訓練工程。而傳統的高師教育重學科專業教學,輕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運用。師范類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在相當程度上存在忽視和削弱師范性課程的狀況,這導致了涉及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教育學科課程太少,基本上還是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老三門”課程外加教育實習。課時僅占總課時的12%左右,表現出嚴重的比例失調。

第二,目前高師院校尚未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完全納人高師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之中,使得高師生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不能從時間、師資、教材、教學設備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證。無法達到規范化、實效化。而非正規的訓練無法認真考核,達不到預期的培養訓練的效果。

第三,學科教學法和教育實習分散在各系院開設,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缺乏統一規劃,高師生的職業技能很難得到系統的培養。高師教育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缺乏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尤其是缺乏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的了解,影響到指導師范生從師技能訓練的質量。教育實習的指導工作,缺乏具有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這也影響學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

第四,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卻未走進高師的課堂,培養的高師生不能適應中小學新課改的需要。造成師范院校教育資源的浪費和高師生教師職業“適應期”的延長。

綜上所述,高師生的教學職業技能并沒有在學校的培養方案中得到高度的重視,是目前高師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普遍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

2.示范性教學缺失,對實踐環節重視不夠

高師院校各科教師的每一堂教學都應有強烈的示范意識和指導意識。高師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指導教師要在精講有關職業技能的基本知識、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改善、不斷趨于整體協調和完善,以獲得穩定的教師職業技能。目前高師院校各科教師對學生示范教學的意識薄弱,他們認為那是教學法老師的事情,顯然,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教育教學實習是高師生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也是唯一的較為正規、較長時間的教學技能的實踐機會,其中包括教育見習、微格教學、說課、評課、教育實習等內容,而這些教育實習的內容大都在大四才開始安排,且只有8周時間,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實際在教育教學實習過程中上課的學時不到8節,實際鍛煉的機會太少。如此短的時間要完成全方位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等實習任務是非常困難的,很難達到強化高師生職業技能訓練的目的。學生走馬觀花般地匆匆走完這一過程,勢必影響學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3.缺乏規范的管理和嚴格的考核

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高師院校的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各系等部門應該各司其責,齊抓共管。課堂教學與課外開展的技能訓練、各種比賽應結合起來,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從訓練內容上來說,應進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的訓練鏈。而實際情況是,各部門重視課程課堂教學,忽略課后技能的訓練活動。除了普通話水平測試考核比較規范以外,對于其他訓練內容的考核比較隨意。

二、加強高師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對策

1.構建高師生職業技能培養體系

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是孤立的教學環節,而是師范教育教學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高師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系統環境。必須盡快把高師生的教師技能訓練明確地作為任務和指標納人學校各部門和各學科之中,要求各方面都來關心,給職業技能訓練創造宏觀的環境條件。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中等教育提供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師資,這就決定了高師院校必須把教師教育類課程作為教師教育的特色課程,有計劃、分階段地納人整個課程結構中,并要突出加強學科教學論這一教師專業化課程的建設。

要整合高師教育的課程體系。必須增設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等緊貼基礎課程改革實際的新課程,努力提高學生的適應性。在考慮課程的傳統性、穩定性和繼承性的同時,根據中小學教育實際需要做出迅速反應。在考慮課程的完整性的同時,增加小型化、專題化、案例化、即時性的課程內容,保證信息的強度、濃度和時效性。如開設基礎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中外教育專題、教育社會學專題、管理學專題;微格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指導、課件制作、演講與口才、名師個案研究、教師專業發展講座等等。增設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課程。充分重視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和研究,突出師范性,達到促進師范教育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之目的。

開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從師任教的職業行為方式,并使之趨于規范化。要打破過去“老三門”的設置框架,分化設置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分教育理論類課程、教育技能類課程和教育實踐類課程硯類進行設置。從直接相關的范疇來看,高師的心理學、教育學、學科教學法應考慮進行統一目標管理,

連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綜合為理論實踐教學聯合體。要改變那種各科“自我完善”、脫離教學實際的被動狀況,實行學科間的交流交叉、相互滲透制約,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教學結構。這也應當成為高師教育類課程整體改革的方向。

各科教師對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有人曾說過師范院校要“兩代師表一起抓”。學校最大的財富就是師資力量,要全面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師范教育氛圍,起到示范和熏陶的作用。教師課堂教學中充滿激情、富有藝術性地講課以及所展現的扎實基本功,不僅令學生佩服,往往也會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對學生的正面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吧碚秊閹?,學高為范”,高師院校各科教師的示范作用尤為重要。

2.強化師范性特色,突出教師教育職業技能培養

學校應結合教育專業課程,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活動,強化高師生對教師職業基本技能的掌握。成立專門的教師技能訓練中心,有適宜的訓練實施計劃和具體的訓練規范和考核標準,使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和訓練,這是高師生技能訓練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

教育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僅通過坐在教室讀教育理論著作來領悟教育科學其效果較差。高師應把面向中小學、深入中小學第一線的教育實踐時間延長為半年,半年的教育實踐時間就為高師生更多地感悟教育改革、感悟課堂教學、感悟教育對象提供了機會。教育實踐能使高師生在與中小學的接觸中體會青少年心理,認識教育對象;在與優秀教師的交流中提高素質,鞏固專業思想;在與領導的交往中學習學校管理,領會教育法規政策;提高從教能力;在實地的教育調查中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培養能力型、創新型的高師生。

3.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把教育教學實習真正落在實處

教育教學實習作為高等師范院校一門重要的實踐課程,要真正充分地發揮起培養學生從教技能的作用。要強化教育實習的質量管理,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備課鉆研教材、寫教案、試講的訓練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操作上。實習時間最好能延長到一個學期的時間。

未來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高師生作為未來培養人的人,他們的素質應先行一步。而強化教師職業技能的意義,正是因為它在教師素質的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在崇尚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為培養創新型教師,高等師范院校應從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