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
時間:2022-08-20 04:56:00
導語:略論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全民健身熱雖推動了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但體育專業特長與生理機能密切相關,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從社會轉軌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大環境出發,結合體育專業特點和女性生理特點,探析體育專業女生就業難的現象,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
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31萬人,比2009年增長了20萬人。其中高等學校女生比例已達44%,基本上撐起了校園的“半邊天”。體育專業因其獨特的專業特點,男女大學生的比例約為3∶1。在整體求職難的大背景下,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崗位多以靈活就業的形式,集中在健身俱樂部,隨機性和不穩定因素較大。因此,體育專業女大學生應該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全面客觀地進行自我定位,不斷積累就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克服自身的劣勢,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贏得挑戰。
一、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對河北省體育專業女性畢業生求職行為進行調查顯示,體育專業女生一次就業率僅為63.4%,比男生低8.7個百分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平均投出10份簡歷,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試或筆試機會;平均投出38份簡歷,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意向協議;79%的女大學生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部分中小學招聘體育教師,招聘對象僅限男性,甚至有單位在就業協議中要求女性“在三年內不許結婚、生育”。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在求職路上的被動,容易引發一些不正常的社會思潮。尤其在體育藝術專業體現的比較明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會不如跑婚介所”的說法屢屢出現,“畢婚”族增多,“尋有房有車無貸男友”從一句玩笑變成了婚介網站上貼出的征婚信息,這些由女大學生找工作難引發的現象值得深思。
職業能力調查顯示,專業方向為健美操、體育舞蹈和小球類的女性畢業生相比于其他專項就業優勢明顯。體育專業女大學生肢體語言豐富、口頭表達更好,但是,相比于男生在身體素質上明顯處于弱勢,因此,體育專業女生在學習上普遍比男生更加努力刻苦,綜合考試成績往往優于男生,在校期間獎學金獲得者女生比例為72%,女大學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21%,許多女生借考研來逃避找工作,結果一路考到博士,卻未對就業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二、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分析
1.女性生理特點成為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
大多數女性畢業生要經歷的“四期”,即經期、孕期、產褥期、哺乳期,直接增加企業的用人成本。雖然我國在《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律中都涵蓋了女性就業的權益保護,但用人單位從人力資源成本的角度必然要考慮女性在就業上的“性別虧損”。由畢業生成長為職業人,基本需要培養2~3年,結婚、生育基本需要2年時間,女性退休年齡早于男性5年,累計實際工作年限較男性少8~10年。生育及相關成本、補償性工資差別、預期勞動生產率和轉崗成本培訓成本等“自然附著成本”是用人單位拒招女大學生的根本原因。
2.職業觀念出現偏差。女性的生理特點造成女性獨特的心理特征,較男性而言更感性,情緒波動較大;依賴性較意志力不夠堅定,缺乏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特點直接影響體育專業女生的職業觀念。調查顯示,尋找“穩定”“輕松”工作的傳統觀念依然影響體育專業女性畢業生。48.1%的女大學生首選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穩定職業;69.3%的體育專業女生選擇的工作地點更傾向于大城市、離家近;62.1%的體育專業女生喜歡平緩的工作節奏,不出差、少出差、不愿加班;87.8%的女大學生不愿到艱苦(西部和農村)的地方就業。這些情況表明體育專業女大學生開拓意識、獨立意識不強,就業期望值較高與創業意識較低,就業態度上缺乏主動性,這是她們就業率低的重要原因。
3.體育院校對女生職業能力培養和就業指導的認識不足。
體育專業女生的教育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還存在一定的脫節,自身角色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不能完全適應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新產業結構的發展需要,從而使整體素質和能力結構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影響體育專業女大學生順利就業。體育專業女生所具備的專業特長在年輕時常常被派上用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育專業女性畢業生生理機能下降直接導致其專業技能下滑。因此,在專業特長之外,女生的人文素養、管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很多體育院校還沒有把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出來并引起重視,工作滯后,缺乏主動性。體育院校的職業指導不規范,師資力量薄弱等均對畢業生的職業觀念和能力產生不利影響。高等院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充分重視女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女大學生正確面對現實,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自如地應付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增加就業成功的概率。
三、緩解體育專業女性畢業生就業難的幾點建議
1.國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對女大學生就業的權利予以保障。
建議各級政府設立監管機構,監督及處理各種性別歧視的投訴。國家應把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和失業率指數作為考核各級政府的重要指標;適當規定和限制用人單位職工性別比例。加強對《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執行層面的監督。應制定政策來保護和解決婦女因為生育問題而出現的系列就業問題,對婦女生育的社會價值作出合理的補償。
2.體育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考慮女大學生的特點。體育院校對女大學生的培養教育應該與她們未來的就業緊密聯系,構建“打通基礎,專業分流、特色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體育人才。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實現知識、技能、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注重“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因性別施教”。圍繞市場需求和專業特點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設置。加大體育旅游與管理、健身指導、體育法規等專業理論課和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臺球等專業技術課的課時,增設書法、文學鑒賞、演講與口才等人文素質課,提高體育專業女生的綜合素質。針對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加強職業教育與心理輔導,優化職業指導的師資結構,引進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畢業生、成功人士作為客座指導教師,提高教學實效性。
四、體育專業女大學生應主動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實力
體育專業女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及早建立職業規劃,不斷提升職業能力。在校期間,體育專業女生在大學初就要開始兩個認知: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找準方向,找到差距”,建立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對于體育生而言,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改變自己對學習的厭煩情緒,養成學習習慣,提高文化素質,培養開拓意識和創造精神。在校期間在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外,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查缺補漏,完善知識結構,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完善的能力體系,全面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個人的能力專長。擇業時要開發多種渠道,可以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到基層就業,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際上,女生細致、耐心、親和力、相對穩定的特質,都是她的職場優勢,如果正確認識自己、展現自己,個人素質完全可以超越性別。從根本上解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除了要調動一切社會力量改善外部環境外,作為女性當中素質較高的群體,女大學生自身的“修煉”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