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聯手推動職業人才培養模式革新

時間:2022-08-26 08:43:00

導語:校企聯手推動職業人才培養模式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企聯手推動職業人才培養模式革新

【摘要】《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是中職校貫徹落實綱要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自從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尤其是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廣西的社會經濟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觀,全區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也日趨合理,所有這些都對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廣西教育規劃綱要》)頒布為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吹響了前進的號角。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非常注重職業教育的發展,率先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初步形成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中等職業教育得到大力發展,全區在校生人數達到80.95萬人,基礎建設取得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職教攻堅期間,各級政府對南寧一職校的建設投入達2億余元,大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學校在辦學規模、辦學特色、辦學活力、服務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就目前的情況,我校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加強。二是專業課程亟待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三是“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有待加強。因此,切實把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機遇和時代特征,從實際出發,從問題入手,加強校企合作,堅持質量立校,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共同發展和國際化發展之路,成為我校今后發展的重大目標。

去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描繪了未來十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開啟了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的歷史征程。《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中特別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自治區政府頒布了《廣西教育規劃綱要》,對于學校的發展來說,《廣西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給全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讓學校在未來十年的發展中有政策可依,有政策可循,也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廣西教育規劃綱要》提到“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強職業教育示范學校建設,建成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職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優質特色學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實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項目,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政策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全面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校企雙方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育教學、實習實訓、招生就業、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深入推進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在這樣良好的大背景之下,加強校企合作,做強做大職業教育早已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

目前,我校已被列為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示范校建設單位之一。在今后的改革發展中,我校將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的指導思想,圍繞強化特色、提高質量、服務北部灣經濟區、增強輻射能力等目標,在未來2年內,重點建設烹飪、電子商務、電氣運行與控制(電梯運行與維護方向)、計算機應用等4個專業并輻射相關專業群,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著力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深化校企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行業、企業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不斷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批在業界有較大影響、能解決行業企業技術難題的技術大師。建設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構建終身學習平臺,充分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廣西教育規劃綱要》不但為學校改革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結合本地區區位特點、產業結構特點以及對外開放特點等來推動自身的建設,結合民族地區的特色來推進特色辦學,大力推進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一、推進校企雙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校企雙向合作長效運行機制

(一)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長效保障機制

南寧市教育局牽頭成立南寧市中等職業教育商貿旅游專業集團,我校作為龍頭學校,組織集團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定期培訓、研討及召開年會。同時學校長期設立校企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由學校領導、各專業部主任、行業企業管理人員、技術能手組成,每年定期開展年會,共同探究校企雙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養模式。行業企業管理人員及專家在整年的人才培養期間參與學校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習實訓。建立完整的機構章程及規章制度。

(二)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長效互動機制

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共同實施、共同評價重點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規章制度,實現校企協同管理。按照“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虛擬實訓與生產性實訓相結合、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的總體要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創建各具專業特點的“教產結合、校企一體”,校企雙向全程介入“2+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利用教師資源和職業技能培訓資質,主動承接企業職工培訓;教師參與企業科研項目;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措施,優化學校辦學資源配置,增強學校辦學實力。學校帶動成員單位共同發展,在“訂單辦學”、“冠名辦班”、“教產一體”等多元辦學模式方面模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并向同行學校宣傳推廣,在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

(三)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共創效益的雙贏機制

建立校企雙贏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不斷探索與企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如與企業共建旅游服務實訓(就業)基地,創建四星級酒店等,作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烹飪、旅游等專業實習實訓,實現校企雙贏。

二、加強專業建設,優化課程設置,推進教學模式改革與教育內容創新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特色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配置。大力發展面向東盟,服務北部灣經濟區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文化,開設東南亞小語種等特色課程。實施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接。在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建設特色鮮明的精品課程,形成“核心技術一體化”的專業建設方案。做到以烹飪專業帶動旅游類專業群發展、以電子商務專業帶動物流類專業群發展、以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帶動城建類專業群發展、以計算機應用專業帶動信息類專業群的發展,形成極具文化內涵和較強競爭力的優秀專業群。實施課程設置與崗位能力培養相對接,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創建各具專業特點的“教產結合、校企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理論課與實訓課相結合,服務就業,服務創業。同時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行適合校企雙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場教學法、仿真實訓教學法、實戰訓練教學法及項目教學法,推行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調整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訓練課的結構——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職業活動課程為主體,創新構建骨干專業模塊化、項目化的課程體系,使之呈現更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合理配比,形成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新崗位的校本課程,會同企業行業專家成功開發貼近專業發展特色的模塊化課程、項目課程等,使課程教材較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三、加快“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定科學的培訓規劃:一是選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素質。二是成立學員培訓工作室,培養學校科研骨干力量,建立長效培訓機制。三是要求專業教師定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加實踐鍛煉。四是邀請企業專業人士到校為老師上課,開展學術交流。同時,鼓勵專業帶頭人參與企業的技術指導和項目開發;重點引進、培養具有行業企業一線工作經歷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努力培養一支具備“雙師”素質與“雙師”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四、發揮輻射效應,服務地方經濟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時刻謹記回饋社會,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作為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優秀培訓基地,為社會解決“三農”問題、再就業問題,學校將利用現有的各類職業技能鑒定站平臺,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應用研究、技術服務等活動。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學校把“對接社會需求、提高服務能力”作為發展核心,為廣西及周邊地區培養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勞動者。

綜上所述,學校在今后發展中將抓住“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機遇,以新時期、新形勢、新機遇為新起點和新挑戰,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質量,加強信息化能力建設,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形成特色的優質資源,為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經濟服務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力爭用兩年時間建設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