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教育與大學生德育工作結合

時間:2022-09-05 11:17:00

導語:革新教育與大學生德育工作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革新教育與大學生德育工作結合

“以德治國”方略在教育領域的貫徹落實,就是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就是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對素質教育發揮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那么,如何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呢?首先,要完整、準確、全面地理解德育概念的內涵。德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以及心理教育。

這些內容各有自己特定的內涵,但又相互聯系,互相滲透,互為條件,互相制約,構成了德育工作的統一體。德育創新是高校德育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實現德育創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本文圍繞大學生德育工作創新進行了探討。

1大學生德育工作創新的背景

(1)德育工作環境的新變化。

當前我國德育工作環境發生了新變化,一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市場的對外開放和教育資源的跨國流動日益擴大,高等教育國際化給我們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對大學生德育工作來說其挑戰主要表現在:隨著我國教育開放的日益擴大,更多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到我國的教育領域,這些不同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沖突與激蕩,深刻影響我們的大學生,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更大挑戰;二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將全面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將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促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從環境、對象到手段、方法都發生重大變化;三是隨著學校教育體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必將使學校內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競爭的加劇等都將給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任務。

(2)德育工作內容的新變化。

德育工作內容與學校的育人目標、與黨的教育政策密切聯系。在黨的教育政策以及學校育人目標發生變化的同時,德育工作內容也將隨之發生變化。當前,學校德育要以理想、信念和“三觀”教育為主要內容,這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但是德育工作的內容也還應有時代性,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可和接受。我們認為,在當前創新德育的內容,首先應該注重人格的培養,隨著教學過程中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獨立自主、個性解放會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是以西方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個人主義模型的獨立人格;二是現代意義上的共生(共在)型的獨立人格,這種共生型的人格必備的內涵是:我們生活中正在出現并擴大著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以及正在形成的共同規則、共同倫理;當代人類發展中所具有的世界化、全球化、一體化;當今世界和社會存在多極主體、不同利益主體,在這種多極格局下,每個個體都要承認“自我”,和“他者”共在一個生態圈中。其次,要關注網絡德育,目前網絡犯罪呈上升趨勢,并且網絡犯罪手段不斷翻新。對此,學校德育要增加相應的內容,加強人們的道德和規范,并借助法律等外界強制性措施,減少或消除網絡中的隱患。

(3)德育工作對象的新變化。

隨著中國當代社會的急劇變革,在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過去相比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一是在價值標準上,從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從重政治轉向重實際,從單一標準轉向多重標準;二是在思維方式上,從唯書思維轉向唯實思維,從大眾思維轉向個性化思維;三是在道德觀念上,從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從利他型轉向利己型;四是在教育心理上,從接受型轉向選擇型,從聽從型轉向參與型。

(4)德育工作手段的新變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德育工作手段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比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日益得到普及,為德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因此,加強網絡建設,提高德育手段現代化水平,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成為學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2大學生德育工作創新的舉措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我們所理解的德育創新是指在德育的觀念、制度、內容、方式等方面,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開展創造性的工作。為此,創新教育與大學生德育工作結合必須突出重點,具體有以下舉措:

(1)在德育工作觀念上,突出新思維實現新突破。

一是由“小德育觀”向“大德育觀”的轉變。有些人認為,德育工作只是“兩課”理論教師、政工干部、黨團組織的事,與其他部門沒有太大關系,這種觀點是片面的。要做好當前的德育工作必須樹立“大德育觀”的工作模式,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各項工作之中,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以求取得德育的綜合效果;二是由單純的灌輸教育向引導性教育轉變;三是由模式化教育向個性化教育轉變;四是由校園教育向社會教育轉變。要充分整合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建立新型教育覆蓋機制,形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2)在德育教育對象上,突出針對性實現新突破。

一是要把大學生放在當前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分析,要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關注他們的個人需求,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和困惑點,充分認識和把握他們的思想情緒,對癥下藥;二是要研究社會的發展變化及其可能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注重事關德育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三是要研究教育方法,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3)在德育教育內容上,突出主旋律教育實現新突破。

高校德育教育內容要突出主旋律,要根據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大學生進行新知識、新思想、新思維的教育。因此,在德育的內容上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德育內容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三是處理好一般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4)在德育教育方法上,突出有效性實現新突破。

個性化的教育時代要求在施教過程中注重教育對象主體意識作用的發揮,尤其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創新教育方法,使廣大學生對于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形成“認同——贊賞——踐行——追求”的自覺過程。為此,要處理好這些關系必須做到:一是要協調好大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二是學校德育要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三是要把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結合起來。

(5)在德育教育載體上,突出科學性實現新突破。

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廣泛應用,校園網絡的逐步建立,高校德育教育載體也要加以創新,實現教育載體的多樣化、現代化,開辟新型教育空間,使學生充分實現思想碰撞,提高認知水平和辨析能力。

(6)在德育教育渠道上,突出互動性實現新突破。

德育過程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互動,不同的互動形式構成不同的教育渠道。德育教育渠道的創新在于單一型與交互型相結合,集體型與個體型相結合,封閉型與開放型相結合,形成多層面的教育格局,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渠道受到教育。要改變過去以單一型為主的“你聽我說”式的教育,積極拓展交互型的教育渠道,經常與大學生開展思想交流和問題討論,切實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要改變過去以集體型教育為主的德育模式,加強對學生個體性的教育,使德育工作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要改變過去以要求學生“不做什么”為主的封閉型教育,增強在多樣的環境中要求學生“要做什么”的開放型教育,使德育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學生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3結語

教育是知識傳播、創新和應用的主要陣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實施創新教育和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未來大學生的發展要適應社會需求,既要有創造能力,還必須具有事業心;既要有競爭開拓能力、交際適應能力,又必須有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德育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和核心,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