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德育功效探究

時間:2022-09-09 04:43:00

導語:課堂教學德育功效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教學德育功效探究

德育過程即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為目標,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沒有活動就沒有德育,活動可以使主客體發(fā)生聯(lián)系。在學校,活動是了解學生、發(fā)現學生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過程。可以說,教學活動是德育的生命。

我們過去對于校園中德育活動范疇的認識常常陷入一種誤區(qū),以為它僅指那些課堂教學以外的專門組織的有很強政治性的活動,比如升國旗、聽報告、學雷鋒做好事等等。這些確實是必要的德育活動,但如果僅限于此,那我們實際上就等于放棄了德育活動的最主要的形式——課堂教學。學校中師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動就是課堂教學,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德育活動不和學生的主要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相結合,就難以實實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這恐怕也是我們過去德育活動缺乏實效性的癥結之一。

一、課堂教學中蘊含德育

1.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活動和交往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學活動中師生交往是最嚴密的、目的性計劃性最強的交往。課堂教學是神圣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它是一個整體的師生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強的教育性,這使得教學本身充滿了教育性,真正領會并貫徹每一門學科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同時,通過教學過程的嚴格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刻苦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學科知識的規(guī)律性、嚴謹性,學習的氛圍,都是隱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教師的人格魅力、高尚師德,他的言談、舉止、穿戴、情感(特別是對學生的情感)、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等都將給學生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2.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教學活動包含三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內容和方法。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是把學生看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完成認識性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鉆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上課是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與“聽眾”。它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程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使教學本身成為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因素,它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處于不同狀態(tài)的有著巨大潛力的人的存在。

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課堂教學目的應全面體現培養(yǎng)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認識方面的發(fā)展。教師應該提出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學生看作是活動的主體,調動其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好學、會學,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情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能力等等。這一切雖然不是一節(jié)課能夠完成的,但教師必須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每節(jié)課來實現,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本質。

二、課堂教學定位在育人高度

1.從育人高度看課堂教學的德育過程

如果我們能把課堂教學活動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過程,我們就會自覺地將學生看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個人只有作為主體,獨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識和活動,才可能是有個性的人。弘揚人的主體性,就是要發(fā)揚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按既定目標去培養(yǎng)人,設法激活學生的內部動機,使他們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覺地去求足。教育人的藝術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圖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轉化為自己的要求,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就必須具備如下的學生觀:學生是資源主體,是未開發(fā)的富礦,是有著巨大發(fā)展?jié)撃芎蛡€別差異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中沒有潛能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先天稟賦,它是學生的資源基礎,這個基礎決定其可以被開發(fā)成才。學生之間又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表現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會對人才要求是多樣的,教師就要注意揚每一個學生之長,避每一個學生之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fā)展。只要條件具備,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學生是有發(fā)展權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是學生生命力的表現。如何使學生處于主體能動狀態(tài)是使他們生命火花迸發(fā)出來的基礎,而學校的問題常常是忽視了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學校要為學生這個資源主體創(chuàng)造適合其開發(fā)生長的條件。學生的主要經歷是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就是這個資源主體開發(fā)的中心活動,提高學生主體素質是圍繞教學活動開展的。

我們來思考一下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做法。他從教育對象以及人的整體性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yǎng),把德育過程與智育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書和育人融為一體。他的語文課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課,而是一個“大語文”。他站在培養(yǎng)21世紀人才的高度,使整個社會和課堂息息相通,他把教育學、心理學、信息論、控制論引進課堂,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他加強了德育、智育、體育的互相滲透和影響,加強各科教育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貫穿在“知情行恒”統(tǒng)一的過程中,形成了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學能力等一整套新的教育方法,使語文教學進入一片新天地。而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民主和科學。他尊重每一個學生,他用民主的方法在教師和學生的心靈之間架起了一座可以自由來去的橋梁,在學生的心里培養(yǎng)了一個終生相伴的老師。他把學生看作是自己教學的助手,充分調動起他們的自主意識。他以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為己任,他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精深的知識功底來影響教育著學生。他的學生說:“我們沒有了考試的壓力,擁有了學習的興趣;沒有了分數的命根,擁有了自信的品質和良好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逐漸轉變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樹立起以建構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核心的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就會被真正開發(fā)和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