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投資與職業教育制度運行思索

時間:2022-09-22 10:37:00

導語:職業教育投資與職業教育制度運行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投資與職業教育制度運行思索

一、研究職業教育投資的理論基礎

教育經濟學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

目前根據各個理論體系的核心觀點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理論體系:馬克思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和舒爾茨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一)馬克思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馬克思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勞動價值論中。他把教育投資的社會功能放在社會再生產中加以考察。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闡明了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的有機統一。而勞動力再生產既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又是教育與社會再生產的聯結點。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從事生產必須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馬克思生活在機器大工業時代,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要從事生產,必須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為此必須對勞動者進行教育和訓練。“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馬克思認為教育是科學技術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

教育一方面傳遞前人積累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科學技術知識。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性環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它沒物化之前,只是一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教育可以把科學知識物化在勞動者身上,提高勞動者智力水平和勞動素養,提高勞動力腦力勞動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縮短了科學知識再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時間的節約也是經濟效益的一種表現。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投資無疑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舒爾茨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舒爾茨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人力資本理論中。人力資本理論是以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經濟學家提出的以人力資本積累為中心的人力資本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人力資本及其經濟效益的計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舒爾茨認為:“當代高收入國家的財富由什么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國,國民經濟收入的1/5是來自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概念是相對于物質資本而言的。兩者的區別在于: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不能轉讓,人力資本也不能當作財富來繼承和買賣,但它與物質資本一樣,能夠對經濟起著生產性的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的主要途徑,而人力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一國人力資本存量越大,即人口與勞動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能力越高,勞動力質量便越高。從靜態的角度看,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意味著在人口與勞動力數量一定的條件下,一國有效的勞動投入會增加。從動態的角度看,勞動力質量提高則會向外擴展勞動邊際產品曲線,抵消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結果,同一勞動將會更有效地推動物質的生產要素,導致人均產出或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

2.人力資本的提高還會導致物質資本生產率的改善。一方面人力資本的提高將通過勞動者機能的提高、技術操作水平的改善而增進物質資本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的發展還會直接推動物質資本不斷更新。因為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人們將會逐漸用更高質量、更新效率的新資本設備替換原有的舊資本設備。

3.人力資本在生產諸要素之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替代作用。現代經濟增長與發展不象過去那樣,僅依靠自然資源和人的體力勞動,而是越來越需要引入更多的智力因素來取代原來的生產要素。

4.人力資本本身還具有收益遞增的重要特點。人力資本存量不僅會弱化或消除要素收益遞減狀態,而且其自身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還呈現出收益遞增的特性。人力資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識。知識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具有連鎖性、積累性和擴張性的特點。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力資本積累或知識進步成為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以及最強大的推動力。此外,人力資本的發展還從思想觀念、社會文化、倫理道德層面上為經濟增長與發展創造基本的前提條件。

二、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一)人力資本論與教育投資效益

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人的生產能力分析思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把人視為財富的唯一源泉,基本上排除了物質要素的生產職能。但是對于人的生產能力分析上,卻把人的能力視為一種由自然稟賦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經濟過程的初始資源,從而忽視了人的生產能力形成和發展的經濟機制。人力資本理論不再把人力單純視為非經濟因素決定的外生力量,而是將其視為經濟過程投入的一種產出。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們在從事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以各種方式對自身進行投資,用于發展和提高人的智力、體力和道德素質等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產能力。從這一高度看,人力資本的形成機制與物質資本便沒有區別,故而應當將人力視為一種資本,即人力資本。顯然,所謂的人力資本就是蘊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種生產知識和技能的存量總和。人力資本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自身生產潛力與經濟能量的認識。

但是人力資本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土地和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從而各自在國民收入中占有相應的比例。這違背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關于勞動創造價值的科學原理,陷入庸俗的生產三要素、資本創造價值的框架中。其實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創造價值、復雜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是倍加的簡單勞動等原理,已為我們正確認識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理論提供了科學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按照勞動價值理論,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教育的經濟價值首先表現為教育及其投資形成了一種較復雜和具有較高價值的勞動力。這種較高價值的勞動力能在社會中從事復雜的勞動,創造更高的價值。這樣的分析認識,應該說是比從資本創造價值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更全面、更科學,它把對教育與經濟關系的分析放在整個社會的生產循環過程中,不僅可以提示教育與勞動力再生產的關系,而且可以反映出教育與物質再生產之間的內在聯系,故而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

(二)我國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探索

我國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才開始的。在系統地學習接受西方和前蘇聯教育經濟理論實踐后,我國教育經濟學者論證和闡明了教育投資的經濟價值,認為教育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在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的認識上,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將其歸為五個方面:一是它為社會提供了一支能在科學上有發現發明,在生產技術上有創造、變革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二是它向社會提供一支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三是它向社會提供一支適應于工業化水平的生產和技術管理人員的隊伍;四是它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新產品的推廣使用,為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準備條件,同時也為今后技術力量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基礎,為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的供給提供保證;五是它使社會積累起來的科學知識和生產經驗得以保存和傳播,這種傳播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教育生產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切經濟資源都是稀缺的,從事教育生產過程與從事其它生產過程一樣,都要耗費一些寶貴的稀缺經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