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學校語文課程革新教育教學法

時間:2022-10-14 08:34:00

導語:技術學校語文課程革新教育教學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學校語文課程革新教育教學法

摘要:本文抓住了技校學生的各種現實特點,分析了技校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指出當代傳統語文教育的幾點弊端,并具有針對性的提出創新的可行性建議。文章對技校語文課程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給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技校語文課程創新教育教學法

語文課程是中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從學生開始上學起,這門課程就伴隨他們始終,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學生在小學學習識字、認句,在中學培養欣賞語言文字的能力,更高一層次則側重于欣賞語言文字的各種魅力和技巧。總之,語文學習至關重要。

同樣,按照技工學校語文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技工學校中也堅持開設語文課程。針對現今社會上“技校學生只要學好專業課,學好一技之長就萬事大吉”的言論,我認為,技校教學大綱的要求充分說明了技校學生也同樣需要語言文字方面的系統學習,這是毋庸置疑的。

1技校學生現實特點分析

要證明技校開展語文課程的必要性,必須首先分析技校學生的各種現實特點。第一,技工學校學生的來源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其中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大致在15歲到20歲之間,是人生充滿生機、蓬勃向上的發展時期,但他們在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等方面與普通中學的高中生相比確有一定差距的。第二,技校學生多為中考落選生,學習上存在挫折感。第三,技校學生進入專業技術學習階段,操作能力、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占教學任務的比例很大,而學生往往還不能很好適應,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第四,技校學生集體生活的時間、內容比普通高中生多,這些特定的生活環境使技校生具有與眾不同的心理特征。基于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所謂“技校生難管、技校生難教”的現實情況,實際上是由于技校生面臨的許多主觀、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分析了這些情況,再聯系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難得出結論:我們用適合學生的、具有特色的語文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堅強、學會樂觀、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也學會成長。總之一句話,我們要用語文教育這個工具,讓學生學會在社會生存起碼的文化素質和能力。

2傳統語言教育模式的弊端

什么是適合學生又具有特色的語文教育呢?要找到適合技校學生的語文教育,我們不得不先說說傳統語文教育模式的不妥之處。

2.1從教學順序上看。傳統的教授順序一般先從課文中的字詞入手,先學字詞、再學詞組,最后再進入課文內容學習。學習課文內容也一定要先分析課文段落大意,找出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寫作主旨等等。可是,這一套程序下來,學生對文章本身的學習基本已經失去興趣。這就是傳統語文教育遺留下來的弊病。

2.2從教學內容上看。傳統的語文教育往往只重視課文內容的學習,無論是什么文體,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進行教授,對學生的引導也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也就是說,“學《荷塘月色》只能讓學生理解這是朱自清對大屠殺的無聲抗議;學《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學生的心靈被牢牢的套上精神枷鎖,哪有半點創造的精神空間可言?”試想,再繼續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學語文,哪個孩子會樂意呢?

2.3從閱讀課上看。傳統的技校教育和很多中學一樣,僅僅是停留在開學初為學生訂購一本《課外閱讀讀本》之上,其他的也就是根據老師和學校的不同,進行一節所謂的“閱讀課”罷了。而且,這樣的閱讀課常常是做閱讀題。“這宛如當一個人需要喝水時,旁邊的人就滔滔不絕地給他將一大堆關于喝水的知識,并讓他回答一些關于喝水的問題;而盛滿清水的水杯卻從來不肯遞給他。”

3創新語言教學的措施與分析

針對傳統語文教育對現今技校教育的深重影響,技校教師應該完全拋棄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讓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愛上的課,教會他們懂道理,最終指導學生快樂的生活。

3.1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授方法。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吸引學生興趣的教授方式,為什么一定要先學習生字詞呢?16、17歲的孩子已經完全有能力判斷文章的大體意思,即使有不認識的字詞也不會影響他們對全文的理解。字詞本身就是個工具,丟棄內容本身而去研究工具,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建議教師在講授每一篇課文時,不妨抓住課文導語這個利器,先將學生的興趣點調動起來。譬如在講《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時,既然教師已經知道這篇恩格斯寫給馬克思的悼詞,學生一定會不感興趣,尤其是翻譯過來的難懂的復句,還有學生對馬克思這樣的偉人更是缺少了解的興趣。那么,教師可以從馬克思的生平事跡入手,將馬克思和恩格斯這樣的偉人當成是普通人來講,用生活小事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為他們創造興趣點。學生在知道了“馬克思原來這么窮,還要恩格斯支援他啊!”之后,便對這樣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如何能讓全世界學習他們的理論感到好奇了,從而開始介紹馬克思理論。我經常抓住一節語文課的導語部分,有時導語部分可能就占用了一節課的二分之一,課文倒卻一點也沒講。但我認為,這比講了半天課文但學生一點也沒聽要好的多。

3.2打破傳統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在給每屆學生上第一節語文課的時候,我總是要強調一句話,那就是:語文是帶給大家快樂的,學習語文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放松,達到快樂的目的。如果這個學習過程讓你皺起了眉頭,那就不要再繼續下去。意思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們,技校學習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要學會更重要的生存原則,而且這些原則往往能夠讓你受用一生。在學習議論文單元時,課本上的內容是讓學生對最近發生的時事進行評論,抒發自己的觀點。我在理解了課文教學目的和用意是讓學生進行表達和總結之后,毅然決定重新換一個內容。我讓學生走出課堂(光是這個安排就足以讓孩子們激動的),帶著自己設計的調查問卷,到街道上、公園里……挨個找路人對問卷上的內容進行采訪,然后將路人的答案匯總成表,得出一個結論。學生馬上就急著問調查問卷怎么寫,我告訴他們只要是感興趣的內容都可以制作成問卷,比如籃球、音樂、網絡或者時事,一個主題,十個問題,每人至少要問十個路人,多者不限。并且我要求沒有問卷的同學不能外出。于是大家在詢問了一些具體問題后,便開始進入認真的準備過程。讓我吃驚的是,就連平日里最不愛聽課、不完成作業的幾個男同學,也在積極認真的討論準備著問卷,并且是第一個完成的小組,更讓我驚喜的是,他們的問卷做的很得體,問題也很到位。這更加讓我確定了這些學生并不是學的不好,而是缺乏學習興趣導致厭學的結果。回想起上課之初當我說要帶學生外出做實踐課時,很多老師都擔心帶出學生會有危險,但現實情況是學生按照我指定的線路一路問過去,按照我指定的時間回到教室,按照我指定的要求交上了調查報告,并且主動向我講述他們在路上遇到的各種新鮮事……突然間,我覺得無論學生的問卷怎么樣,無論學生的總結怎么樣,這節語文實踐課儼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3打破傳統閱讀思維,創新閱讀方式。閱讀貧乏的人,一定是語言貧乏的人,同時也是思維貧乏的人。如果我們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卻漠視他的課外閱讀,這好比給一個本該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預備了一勺奶,讓一個想學游泳的人進浴盆試水一樣。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用過許多手段來促進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聞常識,可以讓閱讀中潛移默化的文化素養和生活能力悄然沉淀下來,久而久之,教師會發現學生越大越懂事了。對于課外閱讀,教師一般理解為課外的閱讀,往往會讓學生在家里讀,或是課下讀,總之不能占用上課時間。殊不知很多學生課下根本不讀,閱讀課的實質等于沒上。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將閱讀放在課堂上呢?我曾經嘗試讓學生每人拿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利用上課時間來閱讀,這兩節課什么也不講,就是看書。剛開始有的學生很驚訝,老師一般都不讓把書拿到課堂上讀啊?伴隨著疑慮學生開始看書,于是便一發不可收拾。除了我挨個指導學生所看書籍是否適合之外,沒有其他一丁點聲音,平日里吵雜的教室像沒有人一樣,大家看的忘了時間,下課鈴響了還是沒人動彈,我不禁感嘆,學生對閱讀的渴望有多么強烈啊!我真不愿打擾孩子們。

語文是技校里最美的一門課程,是學生們最簡單易學的課程,是帶給學生們快樂的課程,技校教師抱著這樣一種心態,不怕技校學生難管,不怕語文課難上,不怕教不出懂道理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