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邊緣化現況與解決策略

時間:2022-07-23 10:37:52

導語:中職生邊緣化現況與解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生邊緣化現況與解決策略

透視中職生的邊緣化生存,拔除滋生中職生邊緣化生存的“雜草”,是全體職教人當前緊迫的任務之一。

一、邊緣化:中職生無法回避的現實

1.心靈邊緣化———痛苦中掙扎

作為一群正值“花季”、“雨季”的青少年,中職生過早地體味到社會的炎涼。據一項調查,社會對中職生的平均正面認可度只有38.6%,在農村,這一比例僅有27.4%。社會對中職生的普遍不認同,使中職生的社會化生存面臨邊緣化。一是人們對高學歷的推崇,本來中職生可從事的工種往往需要大專生或者本科生,這助推了民間“上大學、跳農門、當白領”的世俗思想。而“藍領”在百姓心目中往往就是一線工人,是不需要技術含量、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這就是“職校無用”的最樸素的來源,這種輿論氛圍使中職生的社會地位跌入低谷。社會對中職生的“有色眼”,使他們不得不在這世俗的眼光中生存。雖然中職生也可以通過對口單招考上大學,但在社會人看來,似乎并不“正宗”。二是中職校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被人為的夸大,也進一步加深了社會對中職生的偏見。

一方面是社會世俗的眼神,另一方面是中職生最親最愛的父母。他們原本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和期待,隨著自己的子女進入職校,一切希望似乎就化為泡影,他們嘴上可能不說,但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流露出的失望是分明的,他們開始放松對子女的要求,基本不再過問他們的學習。這些都使中職生感到愧疚和痛苦,父母都不抱希望了,我們還有希望嗎?

2.資源邊緣化———無奈中遺棄

有道是資源決定視野,視野決定高度,高度產生動力。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職生的學習基礎相對普高生來說較低。當這些中職生懷著憧憬重新燃起學習的希望時,驟然發現中職校的課程設置、考試方式,教師的上課形式、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情景與過去所經歷的一模一樣,這一切又讓他們重新陷入初中甚至小學那痛苦的記憶。老師上課教的聽不懂,布置的作業不會做,于是職教課堂上常見的一幕發生了———每個班都有學生上課睡覺,而這一切又刺痛了教師,反正學生不想聽,聽不懂,教多教少一個樣,教師的教學熱情被澆滅。課堂上的教學資源是學生最寶貴的可獲資源,而一旦教學陷入惡性循環,這些寶貴的資源就只能被無奈地遺棄了。

一方面是教師教的學生不想學、學不會,教學資源被無奈遺棄,另一方面是學生想學的教師又不教。“健康人不能體會病人的痛苦”,“中職校的教師不能理解中職生的痛苦”,中職生就這樣在資源的邊緣行走。

3.身份邊緣化———排斥中認同

在一項對中職生的調查中,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對“你為自己是一個職高生而感到自豪嗎”的問答中,持肯定回答的只有2.36%;對“如果讓你在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中選擇,你會選擇職業中學嗎”一問的回答,持肯定回答的為0。這一調查結果與很多中職校中的一個現象相映襯:一般中職校都配有學生卡(證),要求學生自覺佩戴,可學生佩戴的自覺性并不高,學校往往要通過檢查來保證學生佩戴,而學生一出校門,就把學生卡(證)藏入口袋。學生不愿認同自己是職高生,他們不愿讓人看出自己是職高生。因為職高生這一稱謂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尊嚴和榮耀,反而可能給自己招來異樣的目光。這種對自我身份的不認同,導致學生的心理失調,他們不想當職高生,卻又不得不當職高生,當了職高生,又不敢承認自己是職高生。當一個人連自己是誰都不愿承認的時候,我們怎可期望他還能擁有自信,還能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二、去邊緣化:中職校義不容辭的職責

1.深度喚醒學生:走出心理邊緣化

如何對待中職生———這群已經被日漸邊緣化的群體?體罰,挖苦,諷刺,不聞不問,任其自然生長,所有這些都應小心地避免。我們已習慣于用校規、班規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去約束他們的行為,我們也習慣于用我們固有的教學方式去要求他們,我們很少用一定的形式去鼓勵他們的行為。對于中職生,我們已壓制的夠多,我們也要求的夠多,我們缺少的是鼓勵,缺少的是放手,缺少的是交流,缺少的是期待,我們應喚醒他們塵封的榮譽感,打破他們郁郁不得志的壓抑感,讓他們心里輕松、思想放松。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從苦澀的學習記憶中擺脫出來,重溫學習的幸福感覺,重拾學習的幸福體驗。中職教育反對將教育表面化、淺層化、形式化,他需要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把脈。只有了解職高生,相信職高生,慢慢轉化職高生才是職業教育的本真。

深度喚醒,就是要讓每個中職生看到自己的專長,看到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潛能,看到自己的智慧,看到自己的生存價值,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短處和錯誤。要讓每個中職生在心靈深處牢牢樹立我有用、我能行、我不比別人差的堅定信心,從而找到努力方向,喚醒心中的渴望,追求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秉持不拋棄、不放棄、不離棄,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他們的潛力,相信“不信春風換不回”,用自己的愛心換回學生的信心,讓他們從心理的邊緣走出來。

2.顛覆教學生態:突破資源邊緣化

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教育上的錯誤“像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錯了,以后就難補救了。中職生都是中考的失意者,如果如洛克所說,他們可能是被“配錯了藥”,小學、初中的那一套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可能并不適合他們,使他們在激烈的求學競爭中落伍了,進而逐漸地被“邊緣化”。但第一次配錯了藥,不等于就無藥可救,不等于是病入膏肓,如果我們不改變用藥,不著手補救,那職業教育將變得毫無吸引力,中職生將會徹底邊緣化。因此必須徹底顛覆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生態,基于每個中職生的現實,每個中職生的興趣愛好,謀求每個中職生的差別化發展、重點發展、個性發展。我們的教育不是把學生由好學教為厭學,我們的教育也不是延續學生的厭學,我們的教育也不是封閉學生的興趣愛好,禁錮學生的個性特長,我們的教育應是把學生由普遍厭學變為普遍好學,放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

有位名人說過,“把生活當成任務,生活就像地獄;把生活當成享受,生活就像天堂”。如果要求中職生每天都來完成似乎難以完成的任務,則他們的學習生活可想而知。顛覆教學生態就是要求我們變“任務驅動”為興趣驅動,變讓中職生被迫去完成一個個任務為讓他們主動地、歡喜地要求任務;顛覆教學生態就是要求我們變知識體系為項目體系,通過一個個讓學生“我選擇,我喜歡”的項目驅動學生快樂學習;顛覆教學生態就是要盡可能地擴大選修課的比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顛覆教學生態就是要讓每個中職生像玩游戲那樣學習,像玩游戲那樣生活,“游戲式學習”應成為中職生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之一。

3.技能成就人生:搏擊世俗邊緣化

金融危機后,各地頻現“用工荒”,中職生成為香餑餑,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喜人態勢。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大專院校的學生就業率不夠樂觀。這一方面與中職生的“低身段”有關,更為主要的是與中職生的“一技之長”有關。就業市場的理性回歸,中職生在職場的良好表現,正使世俗的堅冰開始慢慢融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等職業教育,人們也開始用正常的眼光來看待中職生。加上近些年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扶持,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職業教育是“低端教育”的觀念有所松動,但這種改變是微妙的,傳統的“重學歷、重文憑”的觀念根深蒂固,中職生要想扭轉世俗觀念,路還很漫長。“技能成就人生。”中職生應明確自己的人生定位,實現與普高畢業生的錯位發展:他們不是“僅靠力氣吃飯”的農民工,也不是“僅靠知識吃飯”的白領,而是靠“技術走遍天下”的“俠客”。各中職校應緊緊抓住“技能”這一核心,深化課程改革,突出項目教學,為中職生的技能訓練創設良好的條件,使每個中職生都有能安身立命的“獨門絕技”,并為中職生技能的可持續提升奠定基礎。每個中職生應制訂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該走的路,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用技能贏得自信,用技能贏得尊嚴,用技能贏得認同,不斷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

“幽蘭在空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當覺醒了的中職生在新的學習生態下“如魚得水”般的學習時,這些個性各異、各有絕活的行業高手,必將徹底走出邊緣化的陰影,邁向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