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學生文學作品教學
時間:2022-08-01 11:45:06
導語:職校學生文學作品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就業格局的變化,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高職院校發展迅猛異常,在校學生逐年增加。但由于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上,往往傾向于以單純的“職業能力”來定位學生的價值,存在重技能、輕文化,重操作、輕修養的問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教育的歷史使命和終極目標發生了偏離和錯位,使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走入社會后普遍存在文化素養較低,出現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生偏移等問題。針對這一現象,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呼吁,應在職業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特別是優秀文學作品教學,加強優秀文學作品對學生的薰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培養出既有職業技能,又有豐富人文內涵的高素質人才。
一、目前職業院校文學作品教學存在的問題
1.文學作品課程的吸引力在悄悄弱化中華優秀文學作品教學已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其間曾有過輝煌,中國名著、世界名著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精神食糧,無論是工科生還是文科生,無論是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是職業院校的學生,那個沒讀過《三國演義》、《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母親》、《戰爭與和平》。但時至今日,昔日風光已消失殆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為其研究對象的文學作品在當下功利化的環境中不斷“邊緣化”和“世俗化”,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當代中國文學與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相比,其學科內涵與學養積累本來就有著先天的不足,在這一大背景的襯托下,更顯捉襟見肘。
2.文學作品教學課時一減再減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部連續三次召開全國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進一步明確了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指導方針。基于這一方針,高職高專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進一步向實踐傾斜,對一些理論性強、與就業直接關系不大的課程逐步削減,文學作品的課時量幾乎減少了一半。
3.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耐力與普通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專業水平方面并無明顯差距,只是人文素質和知識面處于劣勢。總體而言,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知識儲備不足,特別是對數對職業學院學生文學作品教學的思考姜霞(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16)摘要:圍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以專職教師的視角,就文學作品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并結合教學經驗進一步探討了應對方法和措施。關鍵詞:職業院校;文學作品;教學;思考學、外語缺乏學習熱情,文學素養較差,不喜歡理論性強的學科,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較欠缺。此外,受社會風氣的影響,現在的學生雖然視野較開闊,接受知識能力較強,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對于教師布置的課下閱讀作業,也大多虛與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認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業壓力,忙于考這個“本”那個“證”,精力分散,上課自然就不可能專心致志了。
二、加強高職文學作品教學的措施
針對以上實際問題,筆者從一個專業教師的視角,就如何突出該課程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應對措施。
1.努力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富有特色的校園人文環境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文化背景,高職院校應當樹立一個理想和目標,通過構建一種能體現人文關懷、尊重科學與民主、充滿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浸潤其中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思維習慣和價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作為專業教師,在上第一節課時,一定要先講明該課程的性質特點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以抵御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和錯誤觀點的消極影響。通過張揚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學教育,重建對文學的信心。
2.改革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人文素質方面的要求根據以上情況,筆者對課程內容作了如下調整:在不多的課堂教學中,側重于文學作品寫作背景、中心思想、作者介紹等的講解,將作品的閱讀作為課下作業布置給學生。為了保證任務的落實不流于形式,要求學生一定要記讀書筆記,并作為一項考查內容記入成績。當涉及作品時,注意結合學生的閱讀印象和碰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布置作業時,采取“少而精”的原則,既讓水平一般的學生不感到無從下手,又要讓好學生覺得有發揮才能的余地。這樣,在對作業進行考評時,才能凸顯檔次,體現公正原則。教學內容的變革必然會牽涉到對教材的選擇或重編。在教材的選擇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那些覆蓋面廣、趣味性強、理論深度適中的教材。有條件的院校也可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在博參深思的前提下編寫針對性強的教材。有了合適的教學內容,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師點撥,要求學生在課后的閱讀中去體驗、去感悟作品,并寫下心得和體會,既注重審美鑒賞力的提高,又強調寫作方面的訓練。同時,還加入了專題報告式、討論式教學方法作為補充。所謂專題報告式,是由教師指定作品,讓學生閱讀,根據筆記選定一名學生做專題報告,其他學生參與討論,教師最后分析總結;討論式教學則由教師集中選出幾個與所講內容有關的話題,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并記錄下討論結果,中間教師可適當加以引導,最后再由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分析、點評,并加以總結。對新的教學方式的嘗試和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突出并強化了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手段設計和制作教學課件,使學生迅速掌握學習要點,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習效率。還可以通過建立影視資料庫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課堂教學觀摩經典作品,感受名作的藝術魅力,體會創作的奧秘。
3.依托校園文化平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職業學校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包括組織、應變、創新、觀察、判斷、交際等能力的靈活運用。職教學生因具有良好的能力基礎和外向、好動、熱情的天性,容易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校可以學生社團為依托和載體,通過學生社團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將專業學習融入文化活動之中,既可發揮職教學生的優勢,又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更能在社團活動中不斷鍛煉并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完善其綜合素質。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文學活動,如創辦文學刊物、組織詩朗誦、排演劇目,等等。
通過學校創辦的校內文學刊物,從征集稿件、評審到輸入、排版、印刷,每個步驟的每個環節,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所幫助,讓學生的寫作能力、交際能力、觀察思維與辨析能力、編輯水平、電腦操作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團體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也得到了加強。鼓勵專業教師參與和指導,教師通過親身示范、點評作品等方式為學生的發展指明方向,幫助他們逐步樹立寫作信心,為今后成功地選擇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礎。職業教育是一個巨大的、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正因如此,重視根據職教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及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習,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知識底蘊,增強其文化素養和總體的知識水平和層次,在高職教育得到認可和發展的今天表現得尤為突出。
- 上一篇:林業工程建設質量控制認識
- 下一篇:兒童電視廣告的訴求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