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教育的教學理論分析

時間:2022-12-16 08:42:21

導語:對職業教育的教學理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職業教育的教學理論分析

一、供需理論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現實基礎

與其他的行業或系統一樣,教育系統也存在著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教育供給就是特定的主體所提供的教育資源。在我國目前教育系統中,教育供給以國家為主,民辦教育為輔。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嚴重失衡,義務教育、大學教育和普通高中普遍受到重視,占有絕大部分資源,而中等職業教育嚴重不足。同時,職業院校內部資源配置也不合理。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廣闊。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現象,有關人士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技工荒”。據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報告顯示,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缺口很大,青島1家公司急需1名高級模具工,開出年薪16萬元的天價,沒有得到如愿的員工;為了招聘數控機床技術工人,浙江10多家企業連續參加了杭州及周邊城市的10多場招聘會,月薪一再提高,應聘人員還是寥寥無幾。有些企業為了得到繼續技術工,相互競爭,想盡了一切辦法。如在江西南昌發生了一場技術工人爭奪戰,廣東一公司在一次招聘會上就從南昌挖走l00多名技術工人,其中,對1名六級熱處理工,公司承諾給月薪6000元及住房一套。供需錯位是造成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協調的原因之一,供需錯位,市場對技術工人的潛在需求未能轉化為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出現了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間錯位現象,職業教育的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發展,相當一部分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未能轉化為現實需求。表現之一是專業結構與當地產業、行業人才結構不協調。一些城鎮職業學校熱衷于社會熱門的“金(金融)銀(銀行)財(財會)保(保險)”類專業,而沒有努力辦好需求量大的一線生產、服務專業。

二、公共產品理論是中等職業教育多元化投資機制建立的重要依據

中等職業教育可以被視為一種介于“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中等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個人和接受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的企業外,社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中等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實現勞動力的合理就業和合理流動,減少社會失業。而這些正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和應履行的職責。中等職業教育的這種“準公共產品”特性,是決定其必須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提供經費投入和調節的理論依據。市場對職業教育的調節主要在效率領域;政府主要在公平領域。市場和政府共同調節,既可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效率,又可以保障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公平。顯然政府的調節十分重要,責任重大。從“投入”角度看,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我們應該實行學生受益學生繳費,企業受益企業出資,社會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在受益者中,社會、國家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政府更應當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投資方。從中等職業教育的私人產品性質來看,市場應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市場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在市場化運作下,民間資金將大量的進入,多種投資將出現,民辦中職將大量產生,彌補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增加教育供給,促使供需平衡。

第二,建立中職教育成本分攤制度。中職教育的成本由政府、學生、企業及社會共同分擔,這是中職的外部屬性決定的。

第三,中職學校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學校消耗的人力、物力等教育生產要素由市場調節,并通過競爭獲取,市場調節能靈活的反映教育供求狀況,引導教育需求。民辦中職的興起,能充分的運用市場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提高教學質量與資源利用率。

世界很多著名的學者都認為應該加強市場在教育中的作用。諾貝爾獎得主加里·貝克爾所說:“無論是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是促進啤酒生產,我們都相信竟爭的最大作用。”第四,中職教育服務面向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市場機制對市場信息的處理具有高效性,在勞動力市場上這一優勢可以得到發揮,根據勞動力的需求,促使學校調整專業設置、招生人數、教育層次及教學內容等,以使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的需求。

由此,中職應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辦學體制的多元化,大力興辦民辦中等職業教育,實行教育成本分攤機制。從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公共產品性質來看,政府在提供職業教育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其理由表現在:

第一,公共物品消費上具有排他性,利益上具有外部性的產品,社會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全由市場提供會造成供給不足或降低教學質量。

第二,市場失靈,信息不充分,無法使中等教育達到均衡。

第三,完全由市場調節不能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劣勢子女(如我國農村部分孩子)因貧困無法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這需要政府出力扶持。

第四,市場調節的“價格機制”在教育領域無法發揮調節教育供求的核心作用。

市場機制運作是通過價格機制實現的,而教育機構與物質生產部門不同,學校提供教育不以盈利為目的,學校提供服務不建立在邊際成本上,而且教育產品具有外部性,而教育成本要分攤,學費僅是成本的一部分,政府、企業、社會等受益者均要分擔部分成本。因而政府在不干預學校內部具體事務基礎上,有必要對中職進行管理與投資,以促進其良性發展。正如國外學者布坎南所言:教育完全由市場提供則其供給將會低于使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水平。還有學者認為政府介入有兩種情況:一是“鄰居效應”,二是個人不能自理,而中等職業教育是具有“鄰居效應”的,政府介入是理所當然的。具體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政府應該充當充當以下角色: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提供法律支持,賦予民辦中等職業學校法律權力,保護其正當利益,依法對職教進行管理。

第二,為民辦中等職業教育要提供經費支持,采取措施使職業教育的相關受益者如企業、社會、個人等承擔相應教育成本,對企業與職工征收職業教育稅,專用于職教的發展。

第三,對民辦中等職業教育開辦條件及辦學質量進行評估,防止教育產品(人才)不合格給國家與社會造成負外部效應。

第四,為民辦中等職業教育的市場化運作提供良好的環境,構筑民辦與公辦職業學校主體平等競爭的平臺。

作者:蔡妮凇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