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時間:2022-03-01 10:46:09

導語: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高職業教育銜接實然價值取向的反思

我國中高職銜接問題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提及。此前,中等職業教育一直是終結性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優先對口招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以及有本專業實踐經驗、成績合格的在職人員入學,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因此,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已經在政策層面提出構建一個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良好愿景,中高職銜接的問題也隱含其中。然而,在很長時期里,中高職銜接的價值性問題一直被忽視,涉事各方對其意義和效用缺少統一的價值觀,致使中高職銜接歷經曲折、發展緩慢。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歷價值取向追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誕生的歷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上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職業大學”是其發端。然而,職業大學的創辦者卻未必有興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觀意識。除了自費、走讀、不包分配的特點外,這類學校在辦學上主要還是模仿普通高校,并且由于其師資主要從普通高校聘請,因此辦學模式與教師的授課方式難免與普通高校雷同。由于辦學目標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這類學校多數辦成了本科壓縮式的專科教育。后來經過改革與相關政策配套,部分職業大學轉變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辦學力量。雖然這類學校的誕生,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地方建設對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但卻帶有濃重的學歷取向,以滿足人們提升學歷的需求。因此,高職誕生的先天不足就為中高職脫節埋下了隱患。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內,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嚴格限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報考。另外,高等職業學校的課程結構中,職業技術課程方面并沒有體現出“高”的特點,許多課程與中職的職業技術課程雷同重復。這些問題與情況表明,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并不是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基礎的,因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創辦主體從一開始就難以說是秉持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而是本著一種學歷教育的初衷,由此造成后來中高職銜接在實踐上的形式主義與內涵的缺失。

(二)中等職業教育的就業價值取向從建國后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只是為學生就業做準備,不具備升學功能。一方面,在計劃經濟時代,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與勞動指標密切掛鉤,中專、技校生畢業后基本都能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單位,中等職業教育的就業功能能夠得到很好的實現。另一方面,當時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還很小,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更是剛起步,一段時期內實際上沒有能與中職相對接的高職。中等職業教育的終結性教育地位實質上反映了一種工具主義價值觀的傾向。從學生主體的角度來講,中等職業教育只是滿足學生就業與生存的工具,當其就業功能能夠得到保障時,學生并不會感到升學的壓力,結果對學生而言,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價值只是教會他們如何謀生的知識與技能,其教育性價值被大大忽視了。從國家主體的角度來說,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2]“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表述已經充分表明了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定位的工具主義傾向。從社會價值主體的角度來說,2002年,國家提出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方針,被許多人解讀為職業教育就是單純的技能教育、就業教育,進而引導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實際崗位去“無縫對接”。在這種工具主義價值觀的支配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就會被實時的社會環境所束縛,就會忽視人才自身發展的邏輯,更難以保持教育的獨立性。

(三)國家政策主導對職業教育本體價值取向的遮蔽建國后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職業教育發展與國家的政策導向存在密切的聯系。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對中專、技校統招統配的招生就業政策使中職生的就業得到有力保障,中專生甚至具有國家干部的身份。在這樣強勢的政策主導下,職業教育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企業逐漸成為適應市場競爭的法人主體,在用人上有了自主權,在這種背景下,中職統招統配的招生就業政策也就難以為繼。從此,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開始迅速下降,1998年中職招生數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負增長,1999年全國各地中職新生報到率更創歷史新低。為扭轉招生不斷下滑的趨勢,國家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實施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對口升學即為舉措之一。1997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上海、江蘇等10個直轄市、省開展高等職業院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的試點。1999年、2002年,國家有關文件都強調或鼓勵高等職業院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國家政策強力主導下,我國中高職銜接步伐加快。但隨著高等教育的非常規性擴張,當一些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招生增長速度過快,辦學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趨于緊張,教育質量受到影響時,國家又馬上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學規模進行了限制。剛實施不久的中高職銜接又放慢了步伐。

綜上可見,國家政策對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導作用是顯著的,但也反映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決定職業教育發展的更多的是國家政策等外生因素,而不是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那種內在的、自發形成的“自然吸引力”。也即在政策主導效力顯著的表面下,其實質是職業教育所賴以存在的本體價值的遮蔽。職業教育有著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和人才培養的邏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隨著工業化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職業教育逐漸高移,多層次并存,形成了由初等到高等的完整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同一類型教育的兩個層次,兩者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內在聯系。其相對獨立是指每個層次都構成完整的職業資格,可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就業;其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兩者都強調以職業為導向,以培養具備職業勝任力的一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有著承接的關系。一般說來,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要比沒有任何職業知識、技能基礎的普通高中畢業生更有可能被培養成為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中高職銜接工作應在明晰市場對不同層次人才需要程度和人們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以政策指令取代市場需要和個體需要,只會遮蔽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

二、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價值取向的應然追尋

經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高職銜接實然價值取向的反思,梳理了影響中高職有效銜接在價值層面的幾個主要障礙,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探討樹立怎樣的中高職銜接應然價值取向。

(一)以學生為本,堅持終身教育理念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人為本。具體到教育場域來說,一切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教育活動的安排應當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利益與發展要求。中職學生在完成中級的職業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更高層次的普通文化知識、專業技術與職業技能,這是符合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展規律的。既然如此,高等職業教育生源對象主要就應該是中職畢業生。以往高職招生卻主要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這顯然是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發展規律的漠視。實施中高職銜接,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堅持終身教育的理念。職業人才的培養不是僅靠一類教育、一次性教育所能完成的,而是在終身教育過程中各類教育與培訓互補,多次學習與工作交替的結果。職業教育體系內層級要素構成及其運行機制必須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除了引導和保障人們選擇直接就業或升學之外,還應引導和保障人們選擇教育———就業———再教育(培訓)———更高層次就業的發展路徑。為此,一要加強與普通教育的溝通,在其專業化的每個階段都應包含著普通教育的內容。二要始終把“學會學習”當做重要的教育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經濟性價值與教育性價值的統一職業教育包含兩種屬性,“職業”一詞表明了其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連的屬性,“教育”一詞則直觀地體現其教育屬性。所以,在價值層面,它就呈現出兩種價值取向:一是經濟性價值的工具價值取向,二是教育性價值的本體價值取向。這兩種價值取向實際上是職業教育的一體兩面,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首先,職業教育經濟性價值取向的目標是培養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職業人。他們應具備其所將要從事的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現代大工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所需要的勞動力應具備靈活地適應不同工作環境與條件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狹小的專業領域。其次,職業教育的教育性價值取向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即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不只是為滿足人的生存需要,更是指向個體發展的完善。經濟性與教育性是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兩極,它們之間并非是截然對立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統一的。職業教育的經濟性價值體現在通過職業人才的培養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同時,職業活動也是人類活動和交往的重要方式,通過職業發展達到個人的完善和發展,是一種基本的發展模式。職業教育賦予個體職業資格,使其成為現實的職業者;它提升個體的職業能力,使其提高社會地位;它幫助個體確立正確的職業觀,使其達到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這又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教育性價值。

所以,只要按職業教育規律來辦職業教育,就可以實現其經濟性價值和本體性價值的統一。任何將兩者割裂與孤立對待的做法都會消解職業教育的本然意義。因此,理應采取審慎的態度,兼顧職業教育經濟性價值與教育性價值的平衡,力求實現兩者的統一。所以,中高職銜接應堅持經濟性價值與教育性價值的統一,把個人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結合。一方面,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上與社會工作崗位緊密對接,在人才培養上體現層次性特征,培養能適應不同崗位的中高級技能型和技術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滿足個體學習發展的需要,構建公平、暢通的銜接機制,使學有余力且有興趣追求更高層次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生能夠繼續深造。

(三)回歸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由前所述,我們可以合乎邏輯地得出什么是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它是指,人們通過職業教育,在知識、技能、態度上均衡發展,實現向職業人的轉換;人們在職業生涯中,通過積累、再學習(培訓),獲得職業品質提升和良好的職業發展,實現期望的人生價值。職業教育的本體價值符合國家利益,也符合辦學者和受教育者的利益。因此,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都是全面的、完善的教育,都是為人們實現良好的職業發展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本文強調,中高職銜接應本著彰顯職業教育本體價值的取向,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處理好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招生和課程銜接及教育教學的層次性與連貫性等實踐問題。為此,在管理層面,中高等職業教育需放在同一管理系統;在辦學層面,中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者要相互溝通,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

作者:朱新生單位:江蘇理工學院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