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中等職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02 05:51:40

導語:變革中等職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變革中等職業教育論文

一、教育類別的變革

為了能為應用性高等院校輸送優質的生源,為了讓職業教育實現一條龍的服務,無論是職業院校還是技工院校,無論是普教和職教,都可以隨時進行調轉,打破禁忌和藩籬,實現華麗的轉身,從源頭上厘清,自下而上建立通暢的雙軌制教育體制,進行教育類別的變革,就成為不二之選。從中國職業院校的領導體制來看,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分屬兩個不同的序列,中職和高職屬于教育部門管理,技工院校屬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管理,一向“井水不犯河水”,培養目標、學制、專業名稱和代碼等均有差異,學籍號的編排也迥然不同。技師學院的數量、規模也較普通高等院校稍遜一籌,這樣的管理體制需要改善。如果技工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籍能夠統一,如以身份證號碼作為學籍唯一的識別代碼,允許有能力的技工院校的學生也可以參加應用技術型本科的統一招生考試,納入招生計劃,實現學分互認,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殊途同歸,不能說不是一項利于當代,功在千秋的創舉。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差異也很大,可謂涇渭分明。高考獨木橋長期為普通高中所壟斷,職業教育一出生就仿佛是個低能兒,成為學生和家長無奈的選擇。

現如今,在學術型和技術型人才選拔方式面前,普通高中教育不再一枝獨秀,春季高考在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面前,呈現出摧枯拉朽的生命力,為平時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游的學生提供了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如何做好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在普通高中中納入職業教育的因素,從而打破兩種教學類別之間的藩籬,讓那些不適合走學術性路線的學生有機會盡快轉型,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在法國,學生在高中階段就會實施分流,分別進入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進行學習,經驗成熟、成功。前兩類以升學為基本目標,三年后升入綜合性大學和應用技術型高校;后者則以就業為目標,但學生在兩年學習時間后,可以自己選擇是就業還是回普通高中或技術高中繼續就讀升學。而在高中畢業時,法國也會有普通會考、技術會考和職業會考來對應三種不同的高中學業軌道。各會考下面分為許多專業種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來選擇。國內開創的綜合高中辦學形式,在前兩年采用普通高中課程,第三年再進行分流,這對于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而言,選擇會更公平,發展也會更好。國外的成功經驗,可資借鑒。9月4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公布,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引入高考,對高考的內容、形式、錄取、管理等環節進行了全新設計和部署,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藝體特長生加分、自主招生延遲到高考后、逐漸取消錄取批次等變化備受關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賦予了職業教育更為繁重的時代使命,就是把原來的高中和??齐A段的職業教育擴展到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職業教育。全國高考改革方案在北京等省市高職招生采用的“高會統招”方案基礎上,沿著“學術型”、“技術型”高考改革思路,再做進一步修改,或許將是不錯的選擇。

二、培養模式的變革

在招考變革的轉型期,中等職業學校要牢記自己的使命,把握本質,突出特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學校與企業聯手,通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或職教聯盟,開展“訂單培養”,簽訂培養協議,制定合作章程,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人才,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對學生在校情況進行跟蹤管理,為學生提供獎學金,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引進企業文化,最大限度地實現校企資源共享。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學生發展方向明確,學習內容實用,激發了學習動力,做到了“適銷對路”。

2.工學結合模式以職業活動為主線,將培養目標與職業活動內容,環境和過程有機結合,引進企業加工項目,以企業生產項目為教學載體,讓學生直接參與產品制造和工件加工,有效實施產教結合、教學做合一,把學生學習過程與產品加工過程有機融合,突出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如在中餐烹飪與營養膳食、計算機應用、汽車應用與維修等專業,從第二學期開始,實行1帶5,即1名教師帶5名學生;1名企業師傅帶5名學生,教師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與周實踐活動,企業派師傅全程指導,通過每學期2—4周不同階段的工學結合,形成校企共同參與的機制和模式。

3.頂崗實習模式按照教學需要,學生在校完成教學任務后,到企業帶薪頂崗實習,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同簽訂《學生頂崗實習協議》,明確實習工種、時間、報酬、勞動保險、職業健康保障。學校安排專業教師進駐企業,參與指導,跟蹤管理,與企業管理人員共同完成對相關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內容的修訂完善,把教學活動延伸到企業。這種模式促進了師生對頂崗實習企業的了解,對崗位的熟悉,對職業的把握,提高了學生就業的穩定性。

4.基地培養模式建立以基地為平臺、以問題為導向、以小組活動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模式——基地教學模式。如在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建筑監理等專業教學中,把企業施工和監理現場作為技術教育基地,利用基地的場地、設備和技術等資源優勢,開展實踐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討論、總結點評”,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了教育資源校企共享、互惠互利,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水平。為了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及高端技能型人才,推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可在部分中等職業學校試行“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培養模式。如“3+2”“3+4”模式的創立,讓更多的學生能受益于高等職業教育,提高生存技能。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了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的有力結合,學生技能水平進一步提高。應用性本科高校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承接和延續,首先要從體制和理念上轉型。轉型不是降格,而是一種新型的面向社會、貼近市場、務實有效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廣大學子架設了中職、高職、本科院校相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

三、教學模式的變革

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確定后,各職業學校應“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加快教學模式的改革,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以滿足技能實訓教學的需求,著力探索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實訓教學變革。

1.創新教育環境,建設一體化實訓室創新教育環境是學校教學模式改革的首要內容,職業學校要借助全國中職改革示范校建設、省級規范化學校建設或示范性專業建設等不同項目建設之機,實現教學設備購置或實訓基地建設的換代升級,力求超越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適配需求,重點建設校內實訓車間,確保車間工位足,改變“教室學理論,企業去實踐“的傳統模式,將教室搬到車間,建成理論學習、實踐操作、加工生產一體化的實訓室。

2.創新教學方式,推進專業課改革按照職業教育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制定教學模式改革方案。在不同的專業實行不同的教學模式。一是開展“項目教學法”、“模塊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教學。根據專業方向和崗位特點做如下改革:一是確定教學安排。每個專業分成不同的模塊,根據模塊安排專業教師,確定教學時間和實訓工位。二是聯系項目加工。根據教學模塊進度,聯系企業來料加工,以加工工件為項目,開展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教學。三是開展模擬訓練。通過信息化系統模擬加工訓練,直到技術熟練。四是投入實物訓練。將模擬練習數據輸入工件加工系統模板,開展工件加工實物訓練。改變傳統的依據理論,被動教學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在“做中教,做中學”。二是開展“崗位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教學。如在建筑工程施工和烹飪專業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求,第一二學期到企業和工作現場崗位觀摩,情境體驗1個月。根據校內一體化實訓室的學習進度和模塊需求,到企業或工地開展實戰演練,親臨崗位。第三學期開始將崗位教學的時間提高到2個月。改變實訓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的弊端,提高崗位的針對性。

3.創新參與方式,推行活動課改革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學校改變活動課以公共基礎課程為主的活動方式,加大專業技能課程內容。一是組建技能提升班。將“分層次教學法”落實在活動課中,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更好的專業發展,比如在珠寶玉石加工專業開展“店長助理班”課程培訓,鼓勵學生擴展專業領域,提升專業能力。二是組織家長參與技能評比。改變傳統的家長會方式,將技能大賽與家長會結合,邀請家長與專家一起參與大賽評比,加大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力度,共同促進學生技能素質的提高。

四、課程體系的變革

有了恰當的培養模式,有了契合的教學方式,接下來,順理成章就可以進行課程的改革了。遵循“適應企業生產需求,符合學生基礎實際,滿足專業能力需要”的課程改革思路,依據《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指導方案》開發和構建以模塊化和項目化為重點的課程體系建設,形成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選修課)組成的課程體系就成為首選。以“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開發和編寫符合學生技能發展和職業素養的校本教材,突出“能力本位”,重視職業素養。通過課程改革,改變學科課程結構,確保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為3:7,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時間比例為1:3,將會相對合理,從而實現課程的模塊化、綜合化。畢業生均參加所學工種職業資格鑒定考試,畢業時不僅有“畢業證”,還有“職業資格證”,持雙證上崗,有備無患。

1.建設“項目化”的公共專業課程體系職業學校在公共專業課程教學中可實行項目教學法,“以夠用為度”,推行課程體系建設。一是公共基礎課選擇不同。不同的專業選擇不同的公共基礎課和不同的學時。比如,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數學課的課程難度和開課時間要遠遠高于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二是專業基礎課重難點不同。不同生產項目突出不同的專業主攻方向。如根據礦山機械高自動化特點,在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基礎課中增設數控加工中心的編程、操作及設備維修,在焊接技術應用中增加了二保焊的基礎課程。三是專業實踐課教學方式不同。打破一年級學理論,二年級學操作,三年級頂崗實習的傳統課程體系,建立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室,實行以加工項目為主線,圍繞項目“學理論—模擬操作—工件操作—學理論”的模塊練習。四是專業方向課職業要求不同。在專業方向課上,選擇不同的選修教材,設置不同的選修課分值比例。比如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對學生的外在禮儀要求高,職業方向課選修分值就高,而在焊接技術應用專業對外在禮儀的要求相對低一些,職業方向課選修分值隨之降低。

2.建設“就業導向”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學校以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學生就業能力為切入點,讓企業和學生家長參與到教學評價體系中來,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符合職業能力發展的課程,加大校本教材開發力度,刪減、淘汰滯后的知識,增補企業和職業資格考試等需要的內容,調整教學難度,實行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讓學生會學、易學、樂學。

3.建設學分制和雙證制課程評價體系結合課程改革,制定相應的學業成績考核辦法,將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科成績、選修學分均納入畢業考核中,由注重學習結果轉向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并重,增強學生日常學習的積極性。實行“雙證”制度,加強技能培養與技能鑒定工作,學生畢業時除獲得畢業證書外,還要獲得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相應專業中級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師資培訓的變革

在課程改革完成后,職業院校如何適應新的課程體系,就提升了工作日程。目前,職業院校大部分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指導學生開展實踐實訓活動,無法適應與應用型本科高考選拔方式匹配的新要求。為了更好地滿足技能教學的需要,更好地處理文化課和專業課的關系,中等職業學校必須迅速行動起來,注重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把調整教師知識結構、增強教師創新意識、提高教師應用能力納入到教師培訓中去,改革教師和教學評價體系。首先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過程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行為的引導者,由教學過程的領導者轉化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不斷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和教學設計能力,烘托和諧的教學氛圍,打造“師生互動,有趣高效”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是加快現有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培訓,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和省市骨干培訓,選拔和培養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發揮他們在專業教學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加快專業建設。鼓勵教師參加不同級別的職業資格考試,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層次和水平,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實踐實訓能力,有助于高屋建瓴地對學生開展技能培養。

二是讓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了解企業運作模式,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在企業接受“接地氣”的鍛煉,近距離地提高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技能;三是聘請高校專家、教授到校集中進行短期專題培訓;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技術過硬的行業企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到教育教學一線,當師傅帶徒弟,提高實戰指導能力。四是改革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招聘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擴大招聘范圍,將有潛力的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吸納到專業專任教師隊伍中來,納入財政撥款,切實將一定數額的編制用于專用教師招聘,解決專業師資短缺的問題,解除專業教師的后顧之憂,確保專業教師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五是安排專業教師到職業學校技能大賽或春季高考工作做得相對不錯的學校參觀學習,汲取經驗,彌補差距,來指導和引領學校的技能實訓教學,提高實訓實習教學的水平。通過校本培訓、外派進修、產學結合、研討交流等多種途徑培養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師資隊伍,推進專業師資隊伍多元化建設,打造出一支與教育轉型要求相適應、以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師資隊伍,切實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學識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總之,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面前,為了順應“應用性”和“學術性”本科選拔人才方式的需要,實現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雙軌制,中等職業學校要主動打破固有的培養模式、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課程改革和師資培訓,就顯得時不我待。職業教育歷經30余年的發展,承載過期盼,經歷過波折,能否完成嬗變,能否水到渠成,與普通教育攜手走向輝煌,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侯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