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作站職業素養論文

時間:2022-03-20 03:42:23

導語:校企合作工作站職業素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企合作工作站職業素養論文

一、厘清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

高職院校為了凸顯職業教育特色,普遍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為出發點,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術的傳授和訓練,然而,只有將專業技能轉變為職業技能,職業技能再轉變為工作績效,才能真正達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高職生是否具備職業化的意識、道德、態度和職業化的技能、知識與行為,直接決定了自身發展的潛力和成功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企業的未來發展。“素質冰山”理論認為,個體的素質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顯現在水上部分的知識、技能僅僅代表表層的特征,不能區分績效優劣;隱藏在水下部分的動機、特質、態度、責任心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因素,以此鑒別績效優秀者和一般者。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著眼于整座“冰山”,以培養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性職業素養。當然,這個培養過程不是學校、企業、學生哪一方能夠單獨完成的,而應該由三方共同協作,實現三方共贏。

二、建立“工作站”,打造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平臺

2008年,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統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工作。借鑒企業管理經驗,在實習、畢業生相對集中區域設立8個校企合作工作站搭建了校地之間的人才輸送、技術交流、資源共享等渠道,為學院更好地服務地方區域經濟提供了便利條件。“工作站”開發了校企合作育人新途徑,以“訂單”培養為突破,人才共育;以項目合作為載體,專業共建;以兼職教師聘任、雙師培養為手段,人員共有;以校中廠、廠中校建設為保障,基地共享。把“工作站”打造成了學生校外實訓的“大本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橋頭堡”、人員互聘的“聯絡處”和信息共享的“交換機”,促進了校企深度合作,增強了學院辦學活力。依托“工作站”,學院深化區域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專業,將管理機構建到企業,把服務育人送到崗位,營造了真實具體的職業情境,提升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縮短了職業適應期,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平臺。

三、依托“工作站”,構建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一)校企共建專業,開發職業素養培養課程體系

專業教學是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根本途徑和基本平臺,在專業教學中,職業素養培養不僅要重視課堂講授的方法,更要重視通過職業活動來實現,這是由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所決定的。學院利用“工作站”平臺,邀請對口行業企業負責人、專家,成立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校企共建專業。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修改,并及時反饋產業發展和技術發展動態,為相關專業建設提供適時的信息支持和業務指導。在專業教學活動中引入企業的工作流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準職業環境中扮演角色,不僅提升學生的專業職業技能,也讓學生認同企業的效率、競爭、服務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畢業生就業崗位群來設定培養目標,從崗位的實際要求出發,進行能力分析,設計編排對應課程。以職業素養培養為核心來開發課程體系,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注重職業意識、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增強學生應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將知識型課程體系轉變為能力型課程體系,并按照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方式組織教學。

(二)校企共建基地,完善職業素養培養實踐教學環節

在“工作站”作用下,學院主動“走出去”,不斷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力度,站內建立了577家校外實訓基地,并根據專業建設需要,在優秀合作企業中統籌建設了8個“廠中校”,并統一進行協調管理。根據教學進程,學院每年定期安排學生進入實訓基地參加頂崗實習和就業,感受真實工作情境,提高綜合能力。以“訂單”培養為切入點,拓展“雙主體”人才培養工作,實現“教室、實訓室、車間”與“教、學、做”一體化,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各類技能培訓,使學生能夠在感悟中學習理論,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并在其中接收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教育,縮短了就業磨合期。

(三)校企人員互聘,推進職業素養培養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利用校企合作工作站平臺,建設了30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基地和50個兼職教師儲備基地。通過組織教師參加企業實踐、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校企人才互聘、專業技能認定等途徑,加大了“雙師”素質培養力度,積極鼓勵專業骨干教師進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進行社會實踐。依托“工作站”,學院通過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參與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修改、專業課程教學、指導實驗實訓、指導頂崗實習與畢業實習等途徑,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四)校企文化互融,營造職業素養培養的文化氛圍

利用“工作站”資源,邀請企業家、專業人士來校圍繞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行業發展、企業文化等內容作專題講座,校企聯合開展操作技能和創業大賽,組織學生參與企業市場調研、產品推銷等活動,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與假期實踐,加強學生社團建設與管理等,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融合,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通過建立“工作站”流動黨小組———“紅色驛站”,開拓了頂崗實習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并在校外實訓基地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開展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五)校企共同評價,形成職業素養培養評價反饋機制

充分發揮企業在評價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主體作用,以職業崗位能力考核為主線,知識、技能、能力考核并重,與行業、企業規范接軌,注重過程考核,形成了校企共評的職業素養培養評價機制。“工作站”教師定期走訪調研,發放企業和畢業生調查表,將職業素養培養評價信息和狀態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及時反饋給學院相關系部和部門。學院據此研究提出改進方案和需要完善的措施,對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素養培養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從而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施皓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