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
時間:2022-02-28 09:13:19
導語: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優秀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基本條件。文章通過調查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并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構建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的角度探索加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體系
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方式,反映的是一個人在對待工作時所表現出的責任、態度和韌度,屬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范疇。具備優秀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基本條件。為了落實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筆者從實證主義的角度出發,旨在通過對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現狀的調查分析,以及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加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意識、職業素質的途徑和措施。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主要針對高職殯葬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及職業素養教育。在綜合眾多學者關于職業素養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職業素養可從職業知識和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品行三方面進行構建。職業知識和技能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職業道德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職業品行則包括職業理想、職業興趣、職業意識以及職業習慣等。高等職業教育首先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筆者首先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對有關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及職業素養教育的文章進行了閱讀研究。筆者發現,當今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結合具體的專業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職業素養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進行了研究。
2.問卷法
筆者從殯葬專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兩方面來考察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狀況。一方面,筆者直接或者通過網絡向已經畢業的40名畢業生發放了調查問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調查表(畢業生卷)》,這些畢業生分布在殯儀館、殯儀服務中心、墓地等多家殯葬單位,收回有效問卷37份,有效率93%。另一方面,筆者直接或通過網絡向殯葬單位(包括殯儀館、墓地等)發放了調查問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調查表(用人單位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有效率100%。
3.訪談法
一方面,筆者對10位殯葬職工進行了訪談(其中5位殯儀館職工,5位墓地職工),從行業的角度了解殯葬行業的職業素養要求以及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狀況。另一方面,對10位殯葬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訪談(其中5名殯儀館職工,5名墓地職工),從畢業生的角度了解他們對于當前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的意見和看法。
4.分析法
結合調研結果和殯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當今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進行了分析。
二、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調查
(一)殯葬專業學生對自身職業素養現狀的認識與評價
1.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調查的基本情況。從調查情況看,學生普遍擔憂自己目前的職業素養水平,急需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與改善。數據顯示,超過5成的學生對職業素養的概念和內涵缺乏了解。57%的學生對現有的職業素養水平和學校教育效果不滿意。在職業素養的培養途徑上,學生選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實訓學習、學生活動等的分別占24%、23%、15%和14%。
2.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知識和技能的調查分析。職業知識和技能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是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的最基本條件。通過對畢業生的調查發現,一方面,只有60%的學生能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剩下40%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專業技能掌握不扎實,不能完全勝任殯葬行業各項工作;另一方面,認為職業技能與實際運用結合緊密或相符的學生才占50%,學生實際工作情況與所學技能不完全相符。而且在實際工作中,面對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動的學生僅占40%。由此可見,學生在職業技能上習得不精,實際運用能力不足,缺乏獨立思考與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
3.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調查分析。職業道德是具有特定職業特征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是職業人在從事一定的社會職業中遵循并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思想與行為特征。本文從忠誠、責任心、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四個指標來考察。結果顯示,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5%的人愿意在現在的單位長期工作;社會責任心方面的測評結果也不高,只有52%的人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在與人合作層面,58%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客觀處理事物,做好服務工作,很好地與人合作。
4.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品行的調查分析。職業品行包括職業理想、職業興趣、職業意識以及職業習慣等。(1)職業理想是對職業的選擇以及渴望達到的職業境界。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的職業理想不明確,雖然大多數畢業生選擇在殯葬行業就業,專業對口就業率高,但55%的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發展缺乏展望;(2)職業興趣是人們對于從事某種工作的愿望和興趣。通過調查了解到,絕大多數學生都是自己選擇專業,因此95%的學生都表示愿意從事自己的專業;(3)職業意識是指對職業勞動認識和評價的情感態度。數據顯示,在所調查的殯葬專業畢業生中,57%的學生職業素養意識模糊,55%的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認識不清,44%的學生缺乏對職業相關法律的了解。在對畢業崗位的認識上,高達80%的學生傾向于從事管理崗而不是基層崗位,85%的學生首先考慮工作條件和經濟報酬。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職業價值認識不準確,尤其是在行業發展與自身發展的關系上;(4)職業習慣是人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行為。一般認為,對職業習慣的測評是以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為依據的,因為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屬于意識層面,只有借助具體的行為表現才能測量出。因而,職業習慣這一維度的數據是由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兩個維度的數據相互交織和相互滲透的。調查還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需要借助多種途徑培養職業習慣。
5.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需求的調查分析。通過調查發現,80%的學生認為應從大一開始就系統開設職業素養培訓課;對于職業素養培養途徑,排名靠前的是企業學習和社會實踐,調查結果顯示,40%的學生認為應該通過進入企業一線學習,來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還有30%的學生希望通過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來提升自身的素養。可以看出,企業實習是學生最期望的職業素養提升途徑;從培養內容上,位居前列的是職業化心態和人際關系。由此可見,作為從事特殊行業的殯葬專業學生,對于職業素養培養的要求和期望較高。
(二)殯葬行業對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現狀的認識與評價
1.殯葬行業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的要求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我們發現殯葬行業對實習生和畢業生在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愛崗敬業,富有事業心和責任感。踏實肯干、具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大學生在行業和工作中立足的必備要求。在與企業師傅的交談中,有的師傅談到,殯葬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有些學生剛入職時可能專業技術不夠硬,但是能夠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堅韌不拔,最終獲得企業的青睞。有個別學生雖然頭腦靈活,能說會道,但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頻繁跳槽,最終無法得到行業的認可。第二,吃苦耐勞,有積極進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調查發現,對待工作積極主動,具備吃苦耐勞精神的大學生總是會受到殯葬企業的青睞。殯儀館中的化妝、整容、火化崗位,墓園中的插花、刻碑以及銷售崗位,都需要付出極大的辛勞,因此只有具備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才能適應特殊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有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個人的專業技術能力是其能否勝任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殯葬工作中的防腐、整容、墓碑設計、碑文纂刻等都需要精湛的技術,因此如果想從事相應的殯葬技術工作,必須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本領。第三,有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企業要求個人在團隊中懂得尊重他人,建立并維護團隊協作關系,使整合的團隊能夠產生最佳的業務效益。調查發現,由于畢業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團隊合作意識不足,在工作崗位上存在人際交往不良的現象。第四,遵紀守法,誠實可信,具有服務意識。作為服務行業,殯葬行業的服務宗旨是“逝者安息,生者慰藉”,這就要求殯葬工作者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在當今效益觀念盛行、功利行為增多的情況下,曾經出現過個別大學生私收買墓定金的行為,或是不尊重逝者及家屬的行為,這也體現出大學生職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2.殯葬行業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的評價
通過調查我們看到,殯葬專業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高,殯葬行業對畢業生總體情況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于殯葬專業畢業生的滿意率為90%。在交談中,殯葬企業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工作技能不夠嫻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學習,但是思想品行卻是勝任職業的道德保證。大學生必須具備優良的職業素養,吃苦耐勞,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才能在工作崗位上站穩腳跟。通過調查,殯葬專業畢業生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愿立足一線工作,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有的畢業生好高騖遠,過于看重工作環境和待遇,不安心本職工作,缺乏奉獻意識和吃苦精神。第二,跳槽頻繁,缺乏忠誠意識。有的畢業生對企業不忠誠,思想不穩定,容易受人鼓動,頻繁跳槽,一年之內換好幾個單位。用人單位對此類行為非常不滿。第三,團結協作意識不強,缺乏團隊精神。有些畢業生以自我為中心,只能別人服從自己,不能很好地適應別人,亂打小報告,瞎傳閑話,在單位造成不良影響。第四,職業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差。有些畢業生存在從眾心理,缺乏自我判斷能力,在工作中缺乏毅力,看到現實工作情況與心理預期有差距,或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打退堂鼓,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崗位。
三、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殯葬專業教師,筆者參與了大量的專業調查及人才培養方案調研與編制工作。結合高職殯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可以看到當今高職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重分數輕素質的傳統教育不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為迎合高考需要,我國傳統教育采取應試教育方式,注重學生分數的提高,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家庭以及學生本人都缺乏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的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職院校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難度。尤其是殯葬專業學生,目前中國大陸開辦殯葬教育的大學都屬于高職教育,選擇殯葬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綜合素質一般,學習成績較差,因此在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
(二)缺乏系統性設計和統一規劃,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不夠健全
作為社會管理與服務類的高職專業之一,殯葬專業開設較晚,發展不夠成熟,很多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對于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缺乏系統性的設計和統一的規劃,職業素養培養體系還不健全,學校教育還是偏重職業技能的培養,學生素質發展不平衡,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職業素養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專業特色和職業特色目前,高職院校很多專業的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都做不到真正與專業相結合,其課程一般由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講授,主要采取課程講授、專家講座、企業參觀等教學模式,內容空泛,缺乏專
業特色和職業特色,針對性不強,實用性差。殯葬專業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授課教師不一定能夠了解學生特點,職業素養教育無法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使得學生對企業、社會和自我的認識欠缺,難以整體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期望值。
四、構建高職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努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教育對于培養職業道德情感、提升職業素養水平、完善職業綜合素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鑒于目前高職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現狀,殯葬教育者應加強研究,不斷探索,深度挖掘職業素養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殯葬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提升
教學與產業脫節是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現實問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途徑?,F代學徒制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形式,在實現教產結合、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下,一是要注重學生形象與企業職業人形象的對接,通過不斷的練習塑造職業形象,提升職業氣質,提高學生職業意識;二是班級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模式相對接,學校和企業各自指定一位班主任,由兩位班主任共同對學生進行管理和輔導;三是班級制度與企業制度相對接,根據企業管理方式,班級管理實行公司業績考核制,對學生學習、團學活動、宿舍方面的表現等打分匯總,實施達標創優量化考核制度。
(二)將職業素養教育真正納入殯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由于經濟的發展和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目前高職教育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和實際教學中過于重視專業技能培養。殯葬專業要想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必須將職業素養教育真正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對象、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通過規范專業課程建設,實施職業素養的專業滲透。
(三)加強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一方面可以聘請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或有經驗的殯葬行業工作人員進行職業素養課程的講解,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老師的培訓。在實施專業教學過程中,明確滲透職業素養教育的任務及要求,專任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配合對專業介紹、行業分析和崗位描述等來強化學生對職業素養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自覺修養的內在動力。
(四)豐富殯葬專業職業素養教育的方式
一方面,殯葬專業在進行職業素養課堂教育時應該采取盡可能豐富的教授形式,除了基本的理論講解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學,從正反兩方面舉例以教育和啟迪學生;另一方面,殯葬專業教師要按照真實的職業情境進行設計和改造,設法滿足職業素養對真實職業情境的需求,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學習實訓的教育范疇。
(五)創建科學合理的殯葬專
業學生職業素養考評體系殯葬專業教育要對畢業生做好職業素養信息反饋工作,一方面可以與合作企業取得聯系,由學生所在企業對其職業素養進行客觀評價,了解其職業素養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情況,從而發現職業素養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為依據對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素養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有效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和品行的培養。
作者:翟媛媛 單位: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墓園管理與規劃設計教研室
參考文獻:
[1]魯偉.用人單位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評價的調查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3(10).
[2]何玲霞,曹正明.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狀況調查研究[J].職業•下旬,2013(7).
[3]徐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
[4]張箴.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養成策略分析[J].現代工貿商業,2014(20).
[5]王紅巖.高職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
- 上一篇:高校美術課程改革的實踐性探究
- 下一篇:高職化工專業職業素養培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