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特征及融合路徑

時間:2022-04-03 03:04:33

導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特征及融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特征及融合路徑

摘要:“眾創”時代的到來,進一步豐富了職業素養的內涵,并產生了基于“雙創”教育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需求。高職院校基于“雙創”教育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模式具有“以完整項目為載體,強調項目的創新性”“以學生自學為主導,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以教師指導為輔助,強調指導的差異性”的特征。在未來基于“雙創”教育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中,應改革“雙創”課程體系、開展校企“雙創”合作、優化“雙創”師資隊伍,以及打造“雙創”校園文化方面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養;內涵;特征融合路徑

職業素養是人們在職業世界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它關系到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當下社會對于未來勞動者的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指出“高職教育要重點培養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這為高職院校在“眾創”時代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指明了方向;2018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指明要“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可見,以創新創業為表征的創造性元素已經在人才培養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結合“雙創”這一大背景深化對職業素養內涵與培養的認識。因此,在理清新時代背景下“職業素養”內涵基礎上,指出以“雙創”教育為載體培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模式特征,進而探討“雙創”教育與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路徑。

一、“雙創”背景下職業素養的新內涵

(一)傳統的職業素養內涵。職業素養可劃分為通用職業素養和專用職業素養,前者是指作為一名合格職業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等;后者則是本行業特定的職業素養的體現。在傳統的職業素養培育中,為了迎合“剛性化”“單一流水”的機器大生產方式,高職院校更為強調培育學生對某種具體職業和崗位的熟悉程度及其勝任力,[1]而形成既定的職業品質。具體來說,傳統的職業素養常常指的是人們在職業過程中的規范和要求,如,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責任心強、遵守操作規范、守時、細心等,因此,傳統的職業素養培育以“遵守規范要求”為核心,培養目標呈現出“標準化”的特點,具有較強的確定性。但機械制造加工行業從業者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餐飲行業從業者如何研發新菜品?設計行業從業者如何根據顧客需要進行“個性化”的產品定制?完成這些工作則需要從業者具有創新創業精神以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于不敗之地。可見,傳統的以“遵守規范要求”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二)職業素養內涵的新發展。隨著“眾創”時代的到來,使得“創新”不再僅是科學家、工程師們的專利,“創業”也不再僅是“資本家”們的特權,在產業鏈中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銷售、管理等每一個環節的從業人員都有可能進行創新或創業。2015年6月,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真正推進中國制造的智能轉型”,尤其是“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等生產方式的轉變,對勞動者的職業素養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國家當前急需一大批能夠引領技術革新的大國工匠和一大批能夠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創業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職業素養的培育不能僅滿足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名能夠熟練地進行標準化操作、遵守工作規范的合格工人,更應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即應從培育學生以“遵守規范要求”為核心的傳統的職業素養轉變為以“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的新時代職業素養。以“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外創業”意識,即學生需在復雜、易變的時代環境中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開辟新的市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創造新的企業、崗位、業務;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內創業”意識,即在工作崗位上通過創新方法、改進方式來提升工作效率。[2]

二、高職院校基于“雙創”教育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模式特征

(一)以完整項目為載體,強調項目的創新性。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教育不論是在學校場域還是工作場域中,都強調以工作任務為核心,圍繞典型產品或服務實施項目化的課程與教學。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學生被拘泥于既定的工作流程,依舊模仿、遵循師傅、教師“老一套”的做法,其結果是學生只知既定的工作流程,而不知如何改進工作流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由于“雙創”教育中不僅要求學生依托完整項目實施開展,同時還要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項目進行加工創造,因此,以“雙創”教育為載體則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例如,在創新創業比賽中,學生需要組成優勢互補的參賽隊,并提出一項新穎的、具有發展前景的技術、產品或者服務,并圍繞這一項目完成一份完整的項目設計方案,甚至需要創作出實物;而創業比賽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借用風險投資的運作模式,以獲得風險投資為目的,完成一份創業計劃甚至進行創業實踐。學生們要想在創新創業競賽中拔得頭籌,贏得評審專家的認可,其項目必須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具備創新創業意識,以及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發現市場新動向,可以將項目成果轉化為可預見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二)以學生自學為主導,強調學習的主動性。麥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3.6%)遠高于本科畢業生(1.8%)。這表明高職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和“原意創業”的傾向性的特點,這為以“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培育提供了良好的主觀條件。同時,相比于專業教育中“教師教、學生做”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以“雙創”教育為載體,更強調學生的主導地位,促進學生“自愿做”“主動學”的積極性。目前,高職院校正如火如荼地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和活動,參與的學生通常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他們因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諸多新穎的想法而匯聚在一起,與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自發地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在這個團隊中,他們需要積極主動地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學習,不斷涌現出新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和挫折,這些問題可能會超出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范圍,這就需要學生們自行查閱課外資料來學習和補充相關知識。同時,他們需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團隊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從而高質量地完成項目設計方案或項目成果,爭取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有更為出色的表現。這不但激發了學生發現新問題、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方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他們溝通交流、團結協作等職業素養。可見,學生從組建團隊到完成創新創業成果的整個過程中,能夠在自發、自愿、自主的情況下直接習得職業素養。(三)以教師指導為輔助,強調指導的差異性。在傳統的職業素養培育模式中,教師身體力行、親身示范扮演著“示范者”的角色,即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向學生隱性傳遞著工作過程中良好的道德品質、嚴謹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習慣等職業素養。但在“雙創”教育當中,教師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不僅需要扮演“示范者”的角色,同時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指導者”“咨詢師”。在“雙創”教育活動中,團隊的組建、項目的申報、計劃的推進、成果的參評等,盡管絕大多數情況下由學生來決定和完成,但這并不表明教師的角色在“雙創”教育中不重要,而是強調教師能夠在這其中起到輔助指導的作用。由于高職院校以市場為導向,其專業設置和教學結構模式體現在適應市場規則和職業能力變化的要求上,這決定了教師在“雙創”教育中應更熟悉市場運行規則,更能洞察市場前沿動態、更善于對行業進行優化。也就是說,在“雙創”教育中,指導教師需要擁有一定的市場前瞻性,根據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性質把握整個項目前進的大方向,幫助學生規避可能遇到的各類風險。可見,“雙創”教育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應地,它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創新創業精神和靈活應對的能力,能夠結合市場的實時動向,根據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個性化”的差異進行“定制化”的指導。

三、高職院校“雙創”教育與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路徑

當前,職業素養培育路徑主要基于以下四種:一是通過專門課程的開設;二是通過實踐技能訓練;三是通過教師的榜樣示范,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深刻領會職業素養;四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耳濡目染從而習得職業素養。[3]盡管以“雙創”教育為載體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諸多優勢之處,但當前高職院校的“雙創”教育與職業素養培育的契合度并不高,這直接影響了職業素養的培育效果。因此,必須尋求“雙創”教育與職業素養培育的契合點,探索高職院校“雙創”教育與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路徑,以有效地培育高職學生新時期以“創新創業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一)改革“雙創”課程體系,為職業素養培育提供適合的載體。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類課程。根據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和需求分群體、分層次地開設了諸多創新創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如,創新創業基礎普及類課程“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類課程“創新方法與訓練”、創新創業實訓類課程“創業模擬綜合實訓”等。這些創新創業類課程從理論到實踐,可謂幫助學生實現從“創業新手”到“企業專家”,卻忽視了思想意識層面的“創新創業意識”啟蒙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其邏輯是先教會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而不必刻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創新創業精神。一項調查結果證明了筆者的觀點,關于“高職學生希望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應包含的知識體系”的調查表明,“人際溝通與交流技巧”“創新思維類”等職業素養類課程內容成為最受歡迎的學習內容,選擇比例分別占到63.09%、60.4%,而“創業開辦流程”(44.97%)和“創業管理(54.36%)”等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類課程的選擇明顯位居其后。[4]對于學生而言,他們選擇修讀創新創業類課程若只是為了取得課程分數、修滿學分、達到畢業要求,而對創新創業并不感興趣,那么高職院校開設這些課程不但沒有實現“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高職院校“雙創”教育課程體系應該遵循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育的基本規律,在課程設置上體現課程作為“雙創”教育載體的核心價值,兩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首先,在“創新創業意識啟蒙”階段,課程的設置應重在幫助學生形成創新創業的基本意識,學會用創新創業的思維思考專業問題。因此,第一、第二學期的課程應以基礎知識學習和思維訓練為主,通過基礎知識的鋪墊,以及用獨到的角度和方法思考一些創新創業的典型案例,從而啟蒙學生的創造意識。其次,在“創新創業精神感知”階段,學生需要由“意識啟蒙”逐漸過渡到對創新創業精神內涵的具體感知,在這個過程中實質性地提升創新創業的基本技能。因此,第三、第四學期應該開設與雙創能力培養直接相關的課程,如,創新方法、創業基本技能等,通過這些能力提升的課程,幫助學生豐富對“雙創”的認識,建構具有個性化特征的“雙創”能力體系。最后,在“創新創業精神習得”階段,學生已經通過課程學習了與“雙創”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了踐行創新創業精神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應在第五、第六學期開設創業模擬綜合實訓類課程,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和技能落實到真實的創業項目當中,實現對精神的習得和內化。(二)開展校企“雙創”合作,為職業素養培育提供踐行的平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育人主體仍是學校,盡管許多高職院校都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企業僅僅發揮輔助作用,導致企業很少參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和“雙創”教育。[5]高職院校與企業應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產學研”這一優勢,共同開展“雙創”教育。但是,職業素養培育和“雙創”教育融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為學生提供兩者融合的中介,這種中介的功能類似于“項目”。學生通過參與具有真實情境、完整目標和工作過程的一體化的企業項目,尋找到職業素養與創新創業的結合點,并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在達到項目目標的過程中形成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機制。所以,校企聯合搭建平臺,無疑是拓展了“雙創”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的空間,為培養的效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雙創”合作、搭建平臺的過程中應充分落實以下三個要點,一是要將具有典型意義和啟發性較強的產品和服務作為平臺育人的載體。只有產品和服務真正能體現當前產業發展的典型或最新技術,能夠反映市場上真實的消費需求,才能為學生營造創新創業的真實情境,幫助它找到有價值的生長點。二是創造條件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產品和服務進入市場的渠道。當學生真正擁有面向市場推廣自身產品和服務的機會時,學生將會以企業運作的責任感評估、感受和踐行職業素養與創新創業相融合的價值。三是通過制度充分保護學生創新創業的合法權益。學校和企業作為事業單位與市場主體的代表,兩者盡管可以圍繞“雙創”開展合作,但畢竟存在目的上的錯位。校企雙方應在合作前做好制度層面的準備,營造學生培育職業素養的良好環境。(三)優化“雙創”師資隊伍,為職業素養培育提供堅實的保障。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已有五年之久,但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仍未成熟,仍存在創新創業教師專業學科背景薄弱、創新意識不強,以及學術科研能力偏低等問題。相關調查顯示,超過66%的創新創業教師由輔導員和行政人員構成。[6]這些“兼職教師”大多缺乏相關創新創業知識,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更沒有創業或投資的經歷,因此,為學生提供的創新創業指導經驗不足。高職院校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優化“雙創”教育師資隊伍。首先,需要重視培養教師的創新創業精神與積極性。有調查發現,教師從思想層面轉變觀念重視“雙創”教育,轉變得越明顯其行為能力和效果越好,[7]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與意識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師的啟蒙。[8]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為教師提供在職學習與生涯發展的平臺。面對各行業技術、生產組織模式、消費模式的不斷變遷,教師迫切需要了解當今高新技術發展的前沿成果,并能對行業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判斷。教師只有具備創新創業精神和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創新創業指導。學校應支持和鼓勵擔任創新創業課程與指導的教師“雙創”培訓,幫助教師系統掌握創業知識、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創業課程、開展創業指導工作的能力。此外,針對教師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問題,學校可以鼓勵教師進行創業、投資,或進入企業學習,了解市場發展的新動向,使其具備將創新創業產品與市場相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最后,學校可以通過引進企業兼職教師,豐富和優化學校“雙創”指導團隊結構,打造專兼職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可以聘請一些高素質的投資人、創業精英、企業家、行業顧問等作為“校外創業導師”,分享創業經歷,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咨詢和指導。同時,學生還有機會利用校外創業導師本身豐富的資源,進行真實的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四)打造“雙創”校園文化,為職業素養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圍。高職院校開展“雙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而非創業行為的孵化。[9]因此,高職院校應在思想意識層面加大對創新創業精神的關注力度,避免“雙創”教育價值取向功利化。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將創新創業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借助物質環境宣傳弘揚各行各業的技能大師和創新創業典型的成就與事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大國工匠”的工匠精神以及創新創業的光明前景。此外應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創業”但也“允許失敗的民主、寬容的創新創業精神文化氛圍。二是將優秀企業文化元素引入實習實訓基地。如,京東商城“客戶為先、激情、學習、團隊精神、追求超越”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等,打造體現創新創業精神的職場化實習實訓環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體驗職業文化、接受創新創業精神熏陶。三是開展創新創業系列校園文化活動。高職院校學生的智能類型、知識結構和學習習慣決定了職業素養培育的最佳途徑為實踐活動。因此,通過開展校園“科技文化節”,結合本班本專業特點開展“一專一特色”的文化主題活動等,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創新創業實踐中體會創新創業精神的實質和價值,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曹軼.基于創業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0):79-81.

[2]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時代意涵與培育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1):39-45.

[3]許亞瓊.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綜述[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6(2):17-20.

[4]萬是明.高職院校“三融六元”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基于中部地區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實證調查[J].職教論壇,2018(10):147-152.

[5]王偉.“雙創”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144-147.

[6]陳學軍,周益發,鄧衛權.高校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及建設體系建構[J].職教論壇,2017(11):29-35.

[7]陳千誥.高職教師“雙創”教育能力提升路徑實證分析——來自川渝12所高職院校數據[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9):54-58.

[8]張翔,楊川.高校創新創業教師的素質要求及培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8,3(5):66-69.

[9]匡瑛,石偉平.職業院校“雙創”教育辨析:基于現實審視與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38(2):97-103.

作者:史文晴 匡瑛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