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主學習文化實踐論文

時間:2022-02-24 08:36:05

導語:新型自主學習文化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自主學習文化實踐論文

一、構建新型學習文化是精準定位需求的教育實踐

1.自主學習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實際需求隨著互聯網信息的互通連接,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獲取變得更加容易,也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迅速。在時間上,終身學習倡導將學習貫穿于人的生命全程;在空間上,終身學習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學習場所也不再限于家庭、學校、文化中心或企業等。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本保證,是個體發展的實際需求。2.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自主學習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就是“自主發展”,它包括學習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方法的選擇、學習進程的評估與調控,以及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3.建立新型學習文化是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在“文化育人”已成共識的當下,只有促進自主學習成為普遍的文化現象,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精準定位學生發展需求和素質教育發展需求,關注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構建注重自主學習的新型學習文化將成為重要手段。

二、鼓勵參與體驗是自主學習的基礎

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而體驗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親身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方法。在實踐中,應以“讓孩子喜歡來上學”為出發點,重點幫助學生在以下三個方面參與體驗。1.參與體驗文化建設通過“入校課程”幫助新生熟悉校園、認識老師,開展“紅結傳真情、牽手共成長”“我和樂娃有個約定”等文化傳承活動,重點推介傳統校本課程、學校特色文化,幫助學生感知學校特色。同時,以學生原創文化元素作為重要內容,讓其參與體驗校園文化建設。在南陽路三小,學生“涂鴉”的文化墻隨處可見,甚至窨井蓋也被裝飾成大白、哆啦A夢、鋼鐵俠等;由學生征集而來的“啟航樓”“致遠樓”等建筑物名稱使用至今;通過學生海選出的吉祥物“樂娃”,被廣泛運用于校園文化建設。站在學生的角度,鼓勵學生參與體驗學校文化建設,不僅使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實踐創新意識的渠道得以暢通,也為學生融入學校生活,激發學習積極性打下了基礎。2.參與體驗學校課程近年來,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已日趨完善,除了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還有大量的校本課程、社團課程。學校讓新生參與精品課程體驗,將“文明禮儀”作為必修課,將“小思閱讀”“NINA和南南的藝術之旅”作為互聯網線上必修課,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需求等。豐富的課程滿足了不同個性特點學生的多樣需求。以精品課程入手,讓學生廣泛參與,也是幫助學生知曉自我需求的過程。3.參與體驗閱讀樂趣幫助學生參與閱讀,是學習閱讀的過程,也是通過閱讀學習的過程。學校以“有好書讀”“有喜歡的書讀”“有適合的書讀”為目標,著力打造書香校園。如通過圖書館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有選擇地更新圖書;在校園、走廊和教室設立圖書角,實行圖書開放式借閱管理,等等。通過大量推介圖書,鼓勵學生參與閱讀,不僅實現了夯實人文底蘊、健全學生人格的目的,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自主選擇是自主學習的必備能力

學會自主選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必備能力。學校圍繞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伙伴、時間及形式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內容,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和保障。1.強化課程管理,讓學生有精品課程可選學校鼓勵教師開設內容多樣的校本、社團課程,通過學生問卷調查、線上閱讀內容數據的收集,做好課程供需雙方的信息比對,指導教師選擇課程內容,在課程開發、實施方面進行管理和監督,保障課程質量。例如,在課程開發階段,組織編寫《課程綱要》,明確課程目標和實施策略;在實施階段,根據“課程參與度”“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課程實施過程監測情況”等指標進行評價。2.引進線上平臺,提高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自主度學校引進“小思學院”課程平臺,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型學習模式,把學習空間拓展到家庭和互聯網,以及圖書館、科技館、海洋館等社會場所。如平臺課程“NINA和南南的藝術之旅”中的《音樂的故事》,學生可自由選擇時間通過互聯網觀看微課視頻,按提示查找樂器、曲目和音樂家資料,實地考察喜歡的樂器,欣賞微課中的《天鵝》《水族館》《魔王》等名曲片段,完成線上作業,體會音樂表達的不同情感。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線上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求。由于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促使學生學會了合理分配時間,使用更靈活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自主學習程度。3.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自主選擇學習同伴在課程體系中,選修校本、社團課程,實行打破班級甚至年級限制的走班制,組成師生參與的課程團隊———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通過每學年的課程招募大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與喜歡的教師和同伴一起學習。各課程團隊的骨干學生和教師共同策劃、合作,進行課程展示和推介,以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在團隊中,學生不僅參與日常管理、負責日常事務,甚至部分課程內容會由學生來“講授”,整個學習過程都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完成。

四、自主學習文化的實踐與思考

其一,從體驗到選擇是啟發誘導的過程。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學校要根據自身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積極創設條件,從學習內容與學習形式等多方面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讓學生從自我發展需求出發,做出正確選擇。其二,“學必量力”是個性化教育取得實效的保障。墨子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基礎、才智等因素進行教育,正確估量學生通過努力有可能達到的目標,即“學必量力”。從課程目標的制訂入手,廣泛而深入地進行學情調查、分析,是使學生能夠持續發展的保證。其三,文化環境建設是轉變學習方式的最佳途徑。自主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當代教育所倡導的學習觀。這需要學校將所擁有的教育資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為學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時間的策略。先預估完成某項任務所需的時間,然后在黑板或投影上設置計時器,提醒學生注意。如果發現學生合作效率不高,會提出比預計更短的完成時間。有些合作學習的結果會要求同時呈現。如在數學課上,學生小組合作解答數學題,教師會讓各小組在所領取的畫板上寫下答案,然后一起亮出題板看每個小組的完成情況,正確的得到加分,最后公布各組成績。規定時限有利于學生減少分心,并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5.獎勵措施在美國課堂經常采用的任務式教學中,教師會將任務布置得非常清晰。如果面對的是中低年級學生,教師會把任務寫在黑板上。學生完成任務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看書、玩拼圖等。有的任務是小組競賽制,教師會根據每個小組的表現,如是否認真合作、說話聲音是否控制在組內同學聽到等方面進行計分,哪個小組表現好,教師會讓該組學生在黑板上寫1,表示給小組加一分,分值最高的小組,教師會獎勵糖果。如果整個班級表現都非常好,教師會獎勵大家去操場打球,參加喜歡的運動。有的學校給學生獎勵“金券”。如每周選出三個人可獲得“金券”,學生可以用來換取圖書館中自己喜歡的書籍,也可以用來實現在班級中的一個愿望,比如有的學生提出要幫助教師做一件事等。

筆者所見的美國中小學課堂,教師不會通過大聲喊的方式獲得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夠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也許是教師擔心對學生過于嚴厲會被視為“侵犯人權”,所以尋求他法來管理班級。但筆者認為其中還有更重要的啟示。一是平等對待學生。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講話,自然就不會使用強硬的語氣。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行為習慣需要時間,需要不斷強化,需要讓學生明確所期望的行為。三是培養言語—反應機制,并只在需要的時候實施,不要始終約束學生。四是有足夠的耐心,并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

參考文獻

[1]陳時見.課堂管理:意義與變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3(6):2-5.

[2]劉晉紅.對行為契約式課堂管理模式的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6(21):73-75.

[3]鄧世鵬.美國中小學課堂管理方法的分析及其啟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52-154.

作者:焦憬 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南陽路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