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職業教育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時間:2022-09-25 09:13:06

導語:探析職業教育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職業教育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摘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專業知識是人才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資源,中職教育應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出發點。本研究以培養自主學習型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目的,通過分析具體學習模式,構建有利于中職生能力發展的自主學習模式。實踐證明,該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獲取知識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能力等,為中職生培養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職業教育;學習意識

1自主學習的含義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重在自學,不同于他學,也不同于被動學習,是指主動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研究學習策略,提煉學習方法,監督學習進程,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是自身能力的體現,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自主性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動學習,不依靠教師和他人督促;二是自覺學習,即沒有強迫和監督;三是積極學習,即根據個人需求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根據課堂上或者課外獲取的知識,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主動發現新知識,擴大知識儲備,并且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中職生普遍學習態度不端正,積極性不高,學習基礎差,久而久之會形成不良學習習慣,造成學習信心不足。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較少關注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傳統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形成依賴心理,自主學習能力缺乏。

2中職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2.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知識經濟時代新技術不斷涌現,知識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遠遠不夠,所以一定要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中職生就業壓力大,能否適應時展、為社會做出貢獻,從根本上來說,都與終身學習能力息息相關。中職生只有不斷提升自我,獲取新知識,緊跟時代步伐,才不會被社會淘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學習能力至關重要,而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新時代人才適應社會的必備技能。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職生必須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2.2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職業發展能力的需要

據調查,目前中職畢業生就業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口專業就業率較低,且穩定性較差,還有一部分學生面臨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如果畢業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他就能很快適應行業變化、適應新的崗位,加速職業發展,更快獲得成就感。但是,大多數中職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學校也更強調專業技能訓練,盡管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快適應職場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發展,使求職道路變窄。所以,從促進學生職業發展角度考慮,必須重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2.3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需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接受者、再創造者,不能把學生定義為被動接受者,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再創造性,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中職生基礎薄弱,專業知識儲備量小,就業競爭力不強。因此,要增強其學習動機,激發其學習潛力,加強自我管理,學會制訂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影響中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

3.1專業興趣

相關調查顯示,學生對專業喜歡程度越高,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不僅能完成學校的課業,還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興趣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有些學生對專業的理解、未來的發展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更詳細的學習計劃、更明晰的學習目標,能根據社會需求、時代變化制訂學習計劃,善于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自我。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是很感興趣,勢必會影響其學習態度。所以,要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以便有更好的發展。

3.2自學能力

相關研究表明,自我評價高的學生自學能力較強。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評價高,說明有較強的學習信心,有清晰的自我認知,遇到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時,沉著冷靜,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這種不怕困難、勇于向前、拼搏奮斗的精神,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能力。

4中職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4.1培養學習意識

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習意識的先決條件。對教師來說,完美的教學是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要轉變學生思想,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積極性,提升學生執行力,加強自我總結能力,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1.1自主學習理念

自主學習理念包括獨立思考、自我表現力和實踐意識。不同學科因其綜合性、交叉性、變化性對中職生提出不同要求。學生除了要掌握基礎知識外,還要在面對大量信息時,能夠高效及時地獲取、整理、分析、運用,將其與實踐相結合。

4.1.2學習目的

學習目的是鞭策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包括自身興趣、短期目標和長期計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十分重要。學生學習興趣濃,自主性就強,不需要他人督促,會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否則,就只是單方面的、被動接受知識,很難持之以恒。

4.1.3學習態度

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是構建學習模式的關鍵。學生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優勢、特長、性格,有些學生善于以他人為參照和榜樣,彌補自己的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抗干擾、抵制誘惑、執行學習計劃的能力。短期目標和長期計劃是學生對未來的規劃,能夠降低學習的盲目性,提升計劃執行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4.2明確自身定位

轉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迫切而關鍵。我國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依然由教師主導和支配。然而,學校不應只是單純地將某些知識傳授甚至灌輸給學生,學生也不該被動聽取,要學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提升意識的人才是適應未來發展,促使社會不斷進步的關鍵。傳統的學習模式為課堂灌輸式教學,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當今社會不僅需要具備充足理論知識的人才,還需要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杰出青年。所以,我們要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使其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4.3學習策略的制定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設立學習目標、跟蹤習進度的方案。學習進度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學習任務的安排是學習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合理的學習時間安排,如什么時候學習、學習時長等,能夠使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具體學習過程由主題的確定、計劃的制定和執行組成。由于職業教育專業的多樣性,學習主題的明確和合理就顯得極其關鍵。學習主題要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是制訂學習計劃的基礎,既要符合學科目標要求,又不能束縛學生思維,要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對于中職生來說,扎實的基礎是成為優秀從業者的保障,所以中職階段打好基礎非常重要,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4.4成立學習團隊

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團隊密切相關,團隊成員、團隊討論及交流方式、成員結構對于學習能力培養極為關鍵。團隊的組成應是不同能力學生的合理搭配,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大程度利用各種資源。團隊合作及展現方式與新技術密切相關,如可通過網絡交流軟件和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團隊展示也可以結合現代通信技術,如多媒體設備、視頻等形式。

4.5評價學習效果

學習效果是指在某種學習模式下,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及獲得的成果,包括個人收獲、問題解決情況和團隊發展。學生可以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或各種資料,總結學習方法,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方法。問題的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模式,學習計劃落實程度越高,學習效果越顯著,學生對這種學習模式的接受度越高。激勵性評價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自信心。激勵就是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肯定學生的努力,督促學生繼續學習。這種評價的作用不可小覷,能激發學生潛能,創造奇跡,是精神上的支撐,是潛意識中的驅動力。而如何評價、評價什么,是教師要考慮的問題。在對學生的評價中,不應該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增加其他評價方式,如學生互評,這樣不但減輕了教師工作壓力,而且會提升評價效果。教師的評價會讓學生更加重視,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所以,教師對學習成果的評價要肯定多于否定,讓學生獲得信心和勇氣,收獲成功的喜悅。

4.6營造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包括教學設施、信息環境、學術環境和教師參與度。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教學設施為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程度、教室設置、教室容量、座位設置及多媒體設備等對自主學習產生一定影響。中職生處于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網絡已成為很多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媒介,計算機使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習節奏加快,新型通信工具使得信息交流和共享變得十分容易。

參考文獻:

[1]侯建軍.國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12):157-158.

[2]李曦.培養大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1(10):41-42.

[3]吳興富.何學軍.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論略[J].教育與職業,2017(3):5-10.

[4]周建國.大學生自主學習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7):126-127.

[5]李川.校企合作模式下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35-37.

[6]吳得安.甘肅省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體系架構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12-13

[7]方法林.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J].大學教育,2016(9):25-27.

[8]曾東,陳洪達.航海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26):326-328.

[9]樊景蓮.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13(5):35-37.

[10]李林英,肖雯.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調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1(1):42-44.

作者:蔣茜 單位:甘肅省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