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財融合背景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11-01 10:08:36
導語:業財融合背景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業財融合背景下,市場和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企業和高職院校性質的不同,造成了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和供給的差異,因此構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勢在必行。高職管理會計人才應當具有知識儲備能力、溝通交往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高職院校應從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活動形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構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業財融合;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
一、業財融合背景下構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的必要性
(一)滿足高職管理會計人才需求
在業財融合背景下,市場和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空白急需填補。具體來講當前市場和企業對高職管理會計人才有自己的需求標準,企業的需求從各方面分析其大多要求參照實際需求培養管理會計人才,企業屬于營利性機構,其本質是追逐利潤的,企業對高職管理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更加趨向于實用性和全面性。在以前企業比較看重的是管理會計人才的成本核算能力,而在當前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需求的是全面型的管理會計人才。出于企業的逐利性,對人才的需求本質上是保證自己經營的穩定性與收益,重點是培養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人才。因此,企業對于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和需求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出發的,把人才能夠為企業實現的利潤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要求實現更高的產出投入比,所以企業看重的并不是管理會計人才的理論知識和能力,更加看重的是實用性和多面性的能力。因此基于業財融合背景,高職會計管理人才的培養要以實現企業價值利潤目標為導向。
(二)符合高職管理會計人才供給
雖然當前市場和企業對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我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供給體系尚屬于起步階段,高職院校和企業屬于不同性質的機構,加之兩者間信息不對稱,導致人才定位差異其人才培養供給體制和市場需求仍存在不少偏差。機制培養的參照標準存在差異。高職院校屬于教育機構,對學生的培養是必須要涵蓋基礎理論知識的,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高職院校的教學設置必須要依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人才培養的方式要符合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標準,和企業注重實踐輕理論的需求有所差距。一方面是當前市場對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對人才培訓供給與需求標準上存在的差異,這充分體現出業財融合背景下構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訓體系的必要性。
二、業財融合背景下構建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基于業財融合背景高職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轉化為對知識、能力和素養的要求標準。隨著當前業財融合的不斷強化,企業在人才選擇上傳統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相比企業越來越傾向于后者,同時對管理會計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復合型的。相關的業務知識儲備能力是工作的基礎,溝通交往能力能夠便于管理會計與各相關部門進行業務合作,綜合分析能力是直接服務于企業決策層的高級職能。
(一)知識儲備能力
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培養的管理會計人才必須具備各種和管理會計相關的知識,建立起一定規模的知識儲備,應當涵蓋金融、投資、融資、計算機、互聯網、外語和寫作等相關知識儲備,只有具備這些知識能力才能以管理會計的視角分析整個企業的情況。
(二)溝通交往能力
和傳統的財務會計不同,管理會計人員必須要有足夠的溝通交往能力,因為他們所面對的不再是單純的數據,相反他們在管理會計工作中要和企業的每一個部門進行充分的溝通。比如管理會計工作職能中的企業預算和決算等工作,這需要企業的每一個部門都要參與到預算的編制與執行和決算的填報中來,管理會計人員不僅要和各部門充分溝通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工作中來,同時在進行預算和決算的審核中更應該對各部門從事的業務和職能有所了解,這就需要管理會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交往中與各部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果管理會計人員缺乏這種溝通協調能力,不能得到各部門的支持,其工作是必然要出現偏差的。
(三)綜合分析能力
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業務和財務相互交融難以分離,更加需要具有綜合分析能力的管理會計人才。一是能夠有效的對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在業財融合下,企業各個業務都會產生出龐大的數據,管理會計人才要能從中挖掘出有效的數據信息,并對其進行整合分析為企業管理決策所用。二是能夠對企業管理風險進行分析識別。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風險,如何進行有效地分析正確的識別和防范各種風險也是管理會計的重要職責之一,管理會計人才必須具備這種相應的能力。三是還應當具備對企業戰略實施發展的預判分析能力。企業所有的管理職能最終都要是為企業的戰略發展所服務的,管理會計人員在預算執行時應當及時關注企業整體的發展是否符合企業的戰略目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應當及時分析找到偏差存在的原因。因此在當前業財融合的背景下一個合格的管理會計人才應當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能力,能夠及時補充新的知識,能夠有效分析問題并能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同時還應當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
三、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培養體系構建
(一)課程體系設置
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應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注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讓高職畢業生能夠在畢業時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因此結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特點,其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應當是在業財融合背景下的初級管理會計人才,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應當以此作為設置基礎。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應重新界定并合理劃分管理會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內容。比如投資決策的相關內容更適合財務管理,而標準成本規則更適合在管理會計中解釋。整理相關內容可以有效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節省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的連續性。在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還應注意強調不同管理會計工具對學生的應用條件和局限性。也有必要向學生解釋自己不適用的原因以及選擇當前企業的原因,讓學生學習到與社會實際情況緊密聯系的書本知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最好在書籍的基礎上介紹最新的國際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與時俱進,讓學生及時掌握學科的最新動態。高職管理會計的教學也應該引入更多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和應用管理會計相關知識,緩解枯燥的理論課堂教學,提高其趣味性,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
(二)教學活動形式
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形式應當是靈活的、多渠道的,特別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應當開通線上教學課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利用線上教學補充相應的知識能力,同時也要開通相應的線上教學題庫,這種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相關業務的學習,增強他們的知識儲備。采用線上題庫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檢查,能夠有效的避免學生抄襲作業的情況,由于線上題庫的題目都是隨機生成的每一個人的題都不一樣,有助于學生認真的完成自己作業從而能夠查缺補漏。在教學活動多樣性上,高職院校可以設置更多的有助于管理會計人才培訓的選修課,比如第二外語、軟件編程和心理學等課程,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當前市場急需的管理會計人才。
(三)師資隊伍建設
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培養體系的構建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首先在師資選撥上一定要摒棄傳統的重理論的思維,應當首重師資的理論與實踐融合能力,因此在師資引進時應當考慮其是否具有一定企業背景的工作經驗和實踐業績,同時在對師資日常培訓和考核中也應當減少理論層面的比重,提升實踐層面的比重。
(四)實踐教學方式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已經與企業達成實踐教學的初步合作,建立相關實驗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然而,由于財務會計管理信息對企業的重要性,一些企業不放心將相關工作交給實習學生,學生無法進入專業項目的實踐,只是能進行一些最基礎的實踐性工作,專業實踐能力難以有效的鍛煉。因此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方式上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緊密合作,即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強化合作關系。企業從科研機構與高職院校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高職院校為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機構從企業和高職院校獲取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究,然后將研究成果用于企業和高職院校。三方大力合作將實踐教學方式不斷的豐富化和創新化,實現真正的業財融合培養社會需要的管理會計人才。
(五)考核評價體系
在建立針對業財融合背景下管理會計人才的考核評價體系時,高職院校不能只是從學生的期末試卷成績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還要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特別是對其實踐能力,結合多種方法有效的評價學生。比如對案例實踐考核分數,可以引入案例實踐學生互相考核的形式,將其納入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評價,把學生的平時考核成績和實踐考核成績比重提升,降低畢業論文成績的比重,避免有學生采用期末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從而影響了正確的考核評價,通過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讓學生在真正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知識的運用。
四、業財融合背景下高職管理會計培養體系實踐與完善
由于業財融合是不斷變化與發展的,因此高職管理會計培養體系應當積極的及時隨同業財融合,以及市場和企業的需求不斷地創新與發展,高職院校在培訓管理會計人才時特別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地完善高職管理會計培養體系,培養出真正社會需要的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郭永清.中國企業業財融合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7(15):47-55.
[2]王學瓅,于璐.基于財務職能定位的業財融合措施分析[J].會計之友,2016(22):34-36.
作者:呂磊 單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反向凡爾賽文學對話言語幽默分析
- 下一篇:職業院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