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造假防范與治理研究

時間:2022-06-11 08:32:25

導語:會計造假防范與治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造假防范與治理研究

【摘要】會計造假行為層出不窮,為國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小的隱患,很多相關的利益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損害。本文從會計造假的原因動機、常見手段和防范治理入手,探究會計造假的原因、方式與手段。

【關鍵詞】會計造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監管

當今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并且全球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人類對于經濟的追求對于發展的追求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為人類對于金錢的渴望,而導致出現了會計信息的造假的現象。會計造假,是指相關工作者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虛擬會計信息,掩蓋真實的會計信息,而欺瞞相關利益人和國家政府監督管理部門,而達到自身的目的,是一種違法犯罪的行為。企業和相關的經濟人通過會計造假來牟取暴利,損人利己,使得國家經濟和國家稅收受到損害,而且其他的投資者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同時,因為會計工作者的造假行為被查處,很多造假者為此付出了經濟和人身自由上的代價,牽一發而動全身,很多企業為此破產,很多家庭為此分離。所以國家領導人對于會計的相關工作者提出了“不做假賬”的要求,要求會計工作者在工作中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時刻牢記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情況,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一、理論分析

(一)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方法,是指企事業、行政機關單位利用會計核算來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和全面的核算,以此可以反映和監督真實的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的主要方法有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和會計資料分析利用。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必須遵循規范化、準確性、及時性和開拓性原則。很多出現會計造假行為的企業就是利用選擇不當的會計核算方法,魚目混珠進行造假行為。(二)會計準則。會計準則是規范會計工作者工作的指南與規范,它的目的在于把會計工作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礎之上,并讓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之間的會計結果能夠進行有效的比較。按其使用單位的經營性質,會計準則可以分為營利性組織的會計準則和非營利性組織的會計準則。會計準則具有真實性、實質重于形式、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時性、清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性、實際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謹慎性和重要性的原則。所以會計準則要求企事業單位和行政機構能夠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而一切不法分子無視準則,依舊以身試法觸犯相關的法律法規。(三)法務會計法務會計是特定主體利用會計學和法學的知識,結合審計的相關方法和相關的調查技術,來獲得有關的財務資料和財務相關證據,然后運用法庭能夠接受的形式,展示在法庭上,從而可以解決會計和法律有關的一門學科。它結合了會計學、審計學、偵查學和法學等相關的學科,是一門興起的學科,在國內外正在慢慢發展。法務會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會計行為中哪些行為是違法的,也可以幫助相關的監督者發現造假的行為,為法庭進行判決提供依據和證據,維護國家和相關單位的合法利益。對于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會計造假剖析

(一)虛增資產現象。虛增資產是會計造假的手段方法之一,通過虛增資產來進行會計造假,粉飾財務報表,欺瞞相關的監督者和利益相關者。不同企業虛增資產有不同的目的,手段和方法大致如下:一是費用資產化,二是存貨不實,三是虛假的固定資產價值,四是遞延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攤銷不足額。費用資產化是指,會計核算中,費用這一會計核算項目本應該計入成本或者期間費用項目,而會計工作者卻沒有按照會計的核算方法,而是計入了待攤費用或者是遞延資產或者無形資產的攤銷中,無形中增加了資產,使企業的財務報表看起來數字客觀。存貨不實是指,一些生產性的企業,存貨已經損壞或者質變,已經沒有使用價值或者循環價值了,但會計工作人員依舊把它們計入到企業的資產中,亦或者是一些已經跌價的存貨,會計工作者卻依舊按照歷史成本入賬,高估了存貨的價格,從而粉飾財務報表。固定資產價值造假是指,固定資產已經損壞或者已經不能進行生產活動,但會計工作者仍然把這類固定資產計入資產,從而達到資產虛增的目的。遞延資產和無形資產的ECONOMIC&TRADEUPDATE財會研究攤銷不足額是指,遞延資產和無形資產本應按照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按時進行足額的攤銷,但會計工作者對于那些已經沒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不做相應的處理,仍然掛在賬上充當企業資產。最終通過這些方法,企業的財務報表的資產項數額上去了,但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卻不在了。(二)虛擬負債現象。虛擬負債是會計造假的另外一種主要方法,會計工作者通過虛擬負債來改變財務報表,掩蓋真實的財務信息,通過增加或者減少負債項目來達到自己上市或者偷稅漏稅的目的。虛擬負債的方法和手段如下:一是高估應付款項,二是預提費用不實。其中高估應付款項是指,企業不及時與債權人進行債務核對,所以一些應付款項只是掛賬,而實際的欠債已經不復存在,一些債權人已經不存在了,一些債務已經沒有了債權人,這些金額本應該作為企業的營業外收入計入企業的資產,但會計工作者卻沒有按照會計的核算方法來核算,依舊作為應付款項計入財務報表,影響了財務報表的真實性。預提費用不實是指,一些企業沒有按照會計準則和相關的規定來核算預提費用,而是按照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來提取,沒有按照正確的方式提取預提費用,從而影響了負債項目的正確性,最終影響了財務報表的真實性,造假者通過這些方法來改變企業的實際負債,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三)虛擬利潤現象。會計造假除了虛增資產和虛擬負債現象以外,還有一種是虛擬利潤,虛擬利潤是會計工作者對利潤進行操縱,通過改變利潤的大小來達到自己會計造假的目的。虛擬利潤的手段的方法如下:一是多計收入、少計費用,二是少計收入、多級費用,三是長期對在建工程予以掛賬,對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則用予以資本化,四是隨意調整財務報表。其中多計收入、少計費用是指有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將一些還未實現收入的錢款計入收入,來增加收入項目,或者虛開發票,營造企業實現收入的假象;或者對于費用進行少計,對于應計入成本的項目不按結轉成本的方法來計算,故意少結轉成本,還有企業利用銀行“未達款項”進行少計費用的會計造假,通過這些來改變收入和費用的金額,從而最終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少計收入、多計費用是指,有些企業為了達到自己偷稅漏稅的目的,故意減少自己的收入,多計費用,來改變企業的利潤,以此可以減少企業應繳稅款,企業家可以中飽私囊。特別是一些小企業不使用增值稅發票,所以企業家用收據代替發票,以此來減少收入,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還有企業虛構預提費用,增加了費用的總額,以此來減少收入。長期對在建工程予以掛賬,對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則用予以資本化是指一些企業對于已經完工的在建工程沒有計入資產,而是繼續作為在建工程長期掛賬,企業的借款利息計入在建工程,所以財務費用可以減少,而折舊費用也可以減少,所以利潤總體能夠增加。隨意調整報表是指,為了達到企業相關利益者的不法目的,隨意調整財務報表上的相關數額和相關項目,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和監管者的判斷。(四)資本虛擬現象。一些大公司為了上市,但自身的資本并沒有達到上市的標準,所以會計工作者對企業的資本進行了造假行為,以達到上市的目的,獲得更多的利益。還有一些企業存在股東抽資的現象,為了掩蓋這種現象,會計工作者不得不通過造假來欺瞞監督者。一些企業通過虛擬資本來改變自己企業的稅務模式,進行偷稅漏稅的行為,牟取不法利益。這種種的行為和手段都是一些不法分子為了取得經濟利益而不惜鋌而走險,進行會計造假行為。

三、防范和治理措施

(一)宏觀因素治理措施。分析了會計造假的原因,我們就從會計造假的原因入手,來對會計造假提出相應的防范與治理措施。第一,加大法律監管,完善和建立相應的法律措施,彌補目前法律條文中存在的漏洞與不足,有了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不法分子無法鉆法律的空子,會計造假現象就會大大減少。第二,完善法律的同時加大會計造假的懲處力度,加大了懲處力度,例如加大了經濟上的罰款,不法分子因為害怕懲罰就放棄了會計造假的念頭,提高造假成本的直接且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民事賠償制度,使懲罰不只是局限于行政處罰和較少量的刑事處罰,而是要通過民事賠償制度加大造假的經濟處罰,讓造假成本大于造假收益。(李敏,2010)當經濟懲罰可能達到傾家蕩產的地步時,會計信息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會大大減少。第三,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政府是控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力量之一,會計造假會導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紊亂,政府作為監管者要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對于會計造假行為有敏銳的覺察力,及時發現并查處會計造假行為。不僅如此,政府也還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少地方政府對于造假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會計造假能讓地方經濟這張成績單變得好看,能讓地方稅收這張成績單變得可觀,但政府作為監管者要明確造假經濟不是實際經濟的正確理念,求真務實,用正確的方法走正確的道路來發展經濟。第四,明確產權,中央已經提出了政企分開的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加大企業的自主經營的力度,讓經營者真正認識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企業,會計造假的后果應該讓他們自己來承擔,明確了經營者的責任,會計造假現象就會逐漸減少。第五,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注冊會計師是除了政府以外對企業財務信息進行監督的另一重要力量。注冊會計師要苦練內功。加強職業道德素養和自身在會計專業方面的能力,強化風險意識,強化其對法律責任的觀念,謹慎執業。(余應敏,2003)注冊會計師行業要完善此行業的準入制度、提高此行業的準入門檻,加大對注冊會計師自身素養和能力的考核制度,提高會計師事務所違規的經濟成本和名譽成本。同時要提高行業的獨立性,會計師事務所本身也要加大對自己事務所內的注冊會計師的監督管理。第六,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會計行業氛圍,當今社會道德失范的現象時有發生,會計行業中也有不少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而導致了整個會計行業的誠實守信的氣氛開始破壞,因為一些企業造假而更多企業在他們的帶動下,也加入了造假的行列,政府和其他的監督者在進行監管的同時,還應該多多宣傳誠信這一職業操守,加大對誠信企業的表彰和扶持力度,形成一個“誠信經營才能使企業長久”的氛圍。與此同時,會計教育者和學校也要加大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教育,會計的誠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把誠信教育貫徹在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的學習生涯始終。(何學飛,2008)就像某所高校對于ACCA班的學生實行無人監考制度,讓學生在平時的時候就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好修養,就很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學習。(二)微觀因素治理措施。會計造假的微觀因素治理措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第一,股東、債權人和公司的領導要樹立正確的經營觀念,會計造假的確能讓業績上去了,但業績是虛假的,也許現在能得到更多的分紅,但通過會計造假來使企業增加收入增加利潤并不是長久之策,長此以往不僅會損害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而且一旦東窗事發,企業就很可能面臨破產的險境。第二,經營者要知法懂法守法,一些經營者通過減少利潤來偷稅漏稅,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意識到違反法律后果的嚴重性,一般經行造假來偷稅漏稅的都是一些小企業,偷稅漏稅一旦被查處,經營者要承擔的經濟處罰很有可能使企業入不敷出,經營者傾家蕩產。并且國家稅收惠及每一個公民,企業在繳稅的同時不僅是為整個社會在謀福利,也是為了自己在謀福利。第三,企業要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一些企業進行造假是因為企業面臨倒閉或者是公司希望上市,通過上市來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源,以此擴大公司的規模,擴大公司的競爭力。企業要生存,公司要上市,不能把眼光放在會計造假上,會計造假害人害己,公司擴大規模也不一定要把眼光放在上市上,上市只是擴大規模其中的一種方法,企業公司可以加大自己的創新研發力度,走正規合法的道路,而不是通過違法犯罪的方法來發展企業。從美國上市公司造假案中得出防止會計造假要增強公司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閻達五、李勇,2006)并且相關的政府部門也可以加大對貧困企業和發展中企業的資金投入,一些銀行也可以實行貸款優惠的政策,幫助企業良性發展。第四,企業要加強自身的內部控制制度,一些會計造假的并不是領導指示會計工作者做的,而是會計工作者看到了企業經營中內部控制的漏洞,擅自挪用公司的資金,通過會計造假來掩蓋自己的不法行為。為此,公司要加大內部的制約力度,形成一個完善的制約網絡,杜絕企業內部的造假行為。第五、企業和監管者也可以引進法務會計的相關人才,或者加大對此方面人才的培養,通過法務會計方面來減少會計造假,維護市場秩序的平穩健康。

四、研究結論

會計造假行為層出不窮,為國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小的隱患,很多相關的利益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損害。為此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刻不容緩。對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手段方法和防范與治理的措施歸納起來如下:(一)會計造假原因分析方面。會計造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利益驅動,因為相關的經營者和監管者對于利益沒有樹立一個正確的認識,而被利益所惑,想要通過會計造假來牟取不正當的利益。其次是監管不當,監管者沒有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并且自身的職業素質能力不夠,對于會計造假現象不能及時發現處罰,才導致會計造假日益猖獗。(二)會計造假的手段方法方面。會計造假的手段方法主要有虛擬資產、虛擬負債、虛擬利潤和虛擬資本四種,總的來說是有關的經營管理者操縱了會計的利潤和資本,通過這些方法來粉飾財務報表,以此來欺瞞財務報表的相關使用者,達到自己的不法目的。(三)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方面。加大對企業公司和會計工作者的監督管理,加強立法和懲罰力度是會計防范與治理的基本方法,除此以外還要對會計工作者和經營者進行誠實守信的相關宣傳教育,凈化會計行業的造假風氣,加強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制度,給予注冊會計師更大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美)西格爾•希姆.會計辭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宏濤,王維華,楊彬.企業會計造假行為及監管演化博弈分析[J].財會通訊,2012(12).

[3]吳聯生.企業會計信息違法性失真的責任合約安排[J].經濟研究,2011(2).

[4]王海民.對政府會計監管問題的幾點看法[J].會計研究,2001(12).

作者:許勤菲 單位:杭州市下城區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