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會計核算的應用
時間:2022-07-27 04:03:22
導語: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會計核算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充分利用好謹慎性原則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論文通過具體分析企業會計核算時應用謹慎性原則的情況和對應情況會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讓企業會計核算時把握謹慎的平衡點,靈活應用,趨利避害,充分發揮謹慎性原則的優點,提供有效的經營風險信息,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權利,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會計核算;應用
1謹慎性原則的概述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原則需要我們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情形下,企業有多種程序方法時盡量選擇對所有者權益影響最小的方法進行處理,不高估資產、收益,不低估負債、費用。這樣的處理方法在會計核算中能進一步擠去資產、利潤中的水分,利益相關者能夠獲取更加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同時還能起到一定防范企業經濟風險的作用,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2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應用分析
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能讓企業的會計信息保持真實性,對內有利于企業管理層利用信息更好地發展,對外有利于利益相關者更好地了解企業經營狀況,以下具體分析了謹慎性原則在5個方面的應用以及在運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2.1在資產減值準備方面的應用分析
受市場環境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企業的資產會存在減值的風險。會計準則中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應收賬款、存貨等非貨幣性資產要求在年末時對資產減值的部分進行計提,減少當期損益,保證了資產信息的可靠性,同時提高了在多變環境中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謹慎性的原則。首先,以無形資產為例,在期末若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應當將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作為資產減值損失,并且在無形資產初始入賬時,對研究和開發階段的支出作了區分,研究階段全部費用化,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才計入無形資產成本,如果無法區分研究開發階段,則支出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減值準備的計提和入賬價值的規定,不會使得企業高估無形資產并且少記費用,虛增利潤。其次,對于企業的應收賬款應當及時準確地計提壞賬準備,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對應收賬款的質量進行評估,從而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應收賬款的凈額,真實反映企業資產負債的情況,為相關報表使用者提供有效的財務報表信息,也為企業內部的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存在的問題是:壞賬準備的計提受企業的壞賬準備政策影響,公司制定的壞賬準備計提比率偏低,則可能有潛在掛賬之嫌,如果壞賬計提比率過高,則可能存在人為增加費用以調節利潤的意圖。因此,應收賬款的列報是否合理極大取決于企業制定的壞賬準備計提比率。如果企業不充分了解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信用水平,那么計提比率的偏差則會導致企業資產的準確計量。另外,由于存在不完善的市場價格機制體系,企業一般很難對可收回金額進行準確計量。在這種存在主觀性判斷的情況下,企業有可能會利用這種不確定性從中獲益,例如,當企業為了制造穩定持續的利潤增長,在前期多計提減值,而在后期少計提減值,出現企業利潤持續增長的假象,吸引投資者的資金,甚至影響企業股票市場。
2.2在存貨方面的應用分析
存貨是企業收益的直接基礎或者直接來源,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大,其核算的準確性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具有較大影響,且由于存貨的市場價格通常會頻繁變動,所以準確核算存貨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存貨期末采用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對于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的部分,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這種方法保障了企業不高估存貨資產,不虛增利潤,而且保證了投資人對企業存貨跌價風險的正確評估,準確了解企業存貨價值的真實性,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另一方面,存貨的計價方法中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存貨發出采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收益情況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若期末存貨的股價估價過低,那么今年的收益可能會因此減少,如果估價過高,利潤也會因此虛增。因此,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存貨收發情況以及對存貨市場價格的形勢了解審慎的選取合適的計價方法,例如,當存貨價格平穩時應選擇加權平均,而當存貨成本下降時,應選取先進先出法,這樣才更能體現出實際經營情況。在實際中,由于物價變動的不可控因素,可變現凈值的確認也同樣很難精確計量。選取的不同計價方法也會對利潤產生影響,有可能存在由于會計人員對企業發展方向、內外環境變化、國家政策以及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缺乏準確把握,而選擇的方法并不能準確反映企業資產和利潤成果,或者故意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利潤調節的問題。此外,企業往往可以根據會計準則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于企業自身的會計核算方法,正如在選取存貨的計價方法問題上,企業可以依托準則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但是,正是由于企業之間選擇差異性的會計核算方法和指標,口徑不同使得企業之間的一些數據缺乏了橫向的可比性。
2.3在或有事項方面的應用分析
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可能會遇到一些由于不確定因素導致的或有事項,盡管或有事項在當前并沒有真實的發生,但是企業還是應當根據準則合理的披露并且判斷其對企業的影響,以充分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具體涉及或有事項時,對于企業的或有資產一般不會進行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利于防止企業高估資產。但是對于企業的或有負債,如果此時該義務為企業的現時義務,履行后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出并且能夠可靠計量,那么應當確認這項預計負債。例如,對于企業的未決訴訟很可能敗訴,且這項未決訴訟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應當確認預計負債并且判斷其對企業的影響充分進行披露。這樣可以讓企業對未來的風險進行提前估計,增加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有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在運用謹慎性原則的過程中,過度謹慎所導致的低估資產是謹慎性原則在運用中的一個問題。因為謹慎性原則由于自身趨于穩健的性質,會有一定的傾向性,所以在會計實務工作中,會有低估資產的可能性,致使管理層無法準確利用資產信息預測企業未來情況,也無法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進行發展。例如,上述涉及對未來或有資產的處理時,并沒有進行確認,從而使得公司實際資產沒有充分地披露出來,同樣會給相關使用者評估時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個問題則是謹慎性原則與真實性原則可能存在的沖突,真實性原則要求企業根據當期真實發生的經營狀況或客觀事實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做到內容真實,數據可靠,體現會計核算的客觀性。但是,在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下,企業還應當對預期發生的費用進行預估,以提高企業防范不確定風險的能力。
2.4在收入方面的應用分析
謹慎性原則要求,在對企業收入進行確認時,應當做到不高估資產和收入。會計準則中規定收入應是企業日常活動產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但與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無關,準則中對收入確認的規定充分反映了謹慎性原則。例如,按照總價法確認收入時,不計算可能發生的現金折扣,只有在現金折扣真實發生時才進行扣除。另外,勞務收入的確認按照勞務完成情況進行收入確認,當無法確認完成程度時用實際發生的勞務成本比例確認收入,如果發生成本高于收回的收益時,則按照收益確認而不按照實際的勞務成本,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中不高估收入的要求。因為對收入謹慎確認的態度,會有對收入、資產過度低估的風險從而導致信息不夠準確的問題,影響利益相關者決策。
2.5在固定資產折舊方面的應用分析
固定資產是資產管理的重點,一方面,資產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但是其對應的費用應該按照折舊年限進行分攤,抵減當期收入,不低估費用,體現謹慎性原則。另一方面,折舊方法也可以根據資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法,也可以體現謹慎性原則。例如,如果資產預期在剛開始使用階段帶來的收益更多,并且前期的損耗和修繕費用較少,相對來說后期的老化加速,損耗和費用增加,采用加速折舊,使得前期多計提費用,符合資產帶來的收益與費用配比的原則。從整個資產使用期來看,平攤了費用使得利潤能更加符合企業真實經營狀況。從這一點來說,加速折舊的方法更加符合企業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固定資產折舊可以由企業根據固定資產實際情況自行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體現謹慎性,但也面臨由于采用折舊方法不同而導致企業之間的資產橫向不好比較的問題,違背了可比性的原則。除此以外,不同的折舊方式會使利潤偏高或者偏低,一些企業則會利用這種靈活性,使得資產價值與利潤不符,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3運用謹慎性原則的建議
謹慎性原則在具體應用時能降低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使得管理者能夠未雨綢繆,有利于企業管理和發展,但因為會計估計本身存在不確定因素、與其他原則的沖突、存在被人利用而調節利潤等有消極影響,如何解決運用時存在的主觀性問題是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核心。
3.1完善會計準則和明確應用范圍
謹慎性原則只是一項總體原則,并沒有具體會計準則條款去規范、明確謹慎性原則的應用的范圍并且給出具體指導,謹慎性原則在應用中主要的問題就是由于主觀性過強,如可收回金額、可變現凈值等具有較大估計性,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和存貨發出方法的選擇具有靈活性,無法準確估計,導致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完善會計準則對于這些估計的確認,例如,對“可變現凈值”問題提出具體可操作性的標準,增強約束性,降低操作上的主觀隨意性,防止利用這種主觀臆斷調節利潤的企業有機可乘。此外,完善的會計準則條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預防和避免謹慎性原則與其他原則的沖突,當兩項或多項原則之間發生沖突時,完善的準則制度讓會計人員能夠找到適用的前提,選擇需要應用的原則,避免沖突。
3.2加強內外部審計監督約束
對內建立企業自己的審計監督機構部門,對企業涉及的會計估計部分進行審計,使得作出的會計估計在不同的會計人員中也能保持一致性。增加企業內部監管審查,能適當解決會計人員的主觀偏向問題,避免由于某些員工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缺乏整體把握,導致會計計量方法等選擇不能充分反映企業真實狀況的情況,同時也有利于企業的管理和監督。對外加強第三方審計機構對于企業的監督,有利于保證債權人以及所有者等相關者的權利,使得企業更加重視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專門的監督機構應當對企業選擇的會計計量方法進行評估,檢查企業選擇的方法是否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否符合企業資產實際情況。對于會計政策變更是否有合理的理由,是否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變更。外部審計可以加大謹慎性原則的運用。例如,可以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基礎進行披露,讓利益相關者更加了解企業資產的真實情況。除此以外,獨立的審查,降低了企業為了吸引投資,故意謹慎不足,虛增利潤,或者為了偷稅漏稅減少利潤,而過度謹慎的風險,增強投資者對于信息的可信度。
3.3增強內部人員的信息溝通
內部人員之間的充分溝通和信息的有效傳遞,有利于各部門制定計劃、實施策略、達成目標。具體來說,對于謹慎性原則的制定,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和會計人員進行充分溝通,另一方面,企業內部人員也應該與內部監管機構進行溝通,及時傳達相應的信息,避免會計人員對謹慎性的低估或者過度使用。
3.4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
確保謹慎性原則適度的關鍵就在于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水平。謹慎性原則的運用需要會計人員利用自身綜合能力對不確定的信息進行合理估計,要求會計人員能準確把握謹慎性原則的“度”,不過分謹慎也不能謹慎不足。首先,應該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遵守職業道德操守,擁有力求事實、誠信為本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其次,企業還應該關注會計人員掌握會計基本知識的程度、學習新專業知識的能力、對外部經濟環境的了解等。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性與變化性導致會計領域的不斷拓展,隨之而來也需要會計人員掌握新知識結合經驗去解決問題。
3.5運用時結合企業戰略目標與財務計劃
運用謹慎性原則時結合企業的財務計劃和戰略目標能夠更好地把握謹慎的適度性。通過分析企業自身實際情況、行業趨勢,制定企業的總體戰略目標和財務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謹慎性的實施,更能符合自身的情況。謹慎性原則運用時,不僅需要考慮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還應當結合企業自身的戰略目標和財務計劃,根據企業自身的狀況和計劃有指向性地去尋找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平衡點,將謹慎性原則自身的缺點盡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幫助企業更好地決策與發展。
4結語
謹慎性原則作為會計的一項基本原則,企業在會計實務中運用時,會由于不確定因素遇到各種阻礙,給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造成困擾。因此,企業應在經濟環境中正確地運用謹慎性原則,避免信息的失真,提高企業預警和防范風險的能力,保障企業未來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楚妤.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核算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9(17):181-182.
【2】宋玲玲.論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J].會計師,2020(20):8-9.
【3】韓圣福.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0(05):60-61.
【4】沈穎.謹慎性原則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基于中國會計實踐的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作者:楊凡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上一篇: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探討
- 下一篇: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