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探索

時間:2022-01-27 11:05:08

導語: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探索

摘要:新會計制度在出臺與推行以來,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影響是多個方面的,從財政管理角度切入,分析行政事業單位在新會計制度下的發展規劃與路徑,進而為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議,以此來保證其健康發展。文章就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出臺背景、財政管理角度下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出臺必然性、新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影響、新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若干建議進行了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探討財政管理;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

探討財政管理角度下的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需明確新會計制度的核心含義與具體應用情況,并分析行政事業單位當前的財政管理現狀,為其提出合理的發展建議,使其按照新會計制度的根本要求來進行財政管理工作的優化,推動財政事業單位新時期的迅速發展。

一、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出臺背景

我國在1998年頒布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其在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流程、優化財政預算管理等層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國家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下,原制度已經逐漸難以滿足各個方面的財政管理需求,并凸顯出系列弊端與不足之處,該種發展背景下出臺一套新的、適宜行政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新會計制度已經勢在必行,這直接關系著行政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新會計制度于2019年應運而生。

二、財政管理角度下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出臺必然性

(一)公共財政改革趨勢下的必然要求

21世紀以來,國家國有資產管理、政府采購、政府收支分類、預算管理體制等多個方面的多項改革措施齊頭并進,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部分改革內容直接關聯著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方式,對其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諸項工作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為契合國家改革發展趨勢,財政部出臺了多項關于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的補充規定,比如在推進國庫集中收付改革之后,于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類科目添加“財政應返還額度”“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兩項內容,雖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因未進行系統性的整合、調整與完善,使得很多基層單位未按照具體要求貫徹執行。而出臺新會計制度,利用更好地將各項改革內容增加至具體的條例中,適應公共財政發展與改革的同時,提升財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的高效性[1]。

(二)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的必經途徑

國家迅速發展,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精細化、科學化水平逐年提升,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是實現財政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的微觀體現與核心內容。國家在2012年推出《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在2013年推出《行政單位財務規則》,兩項制度為行政事業單位在資產負債、收支余、預決算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標準。而如何迅速理解并貫徹執行這部分財務管理規定,還需配套的新會計制度給予支撐,并通過改善、細化各項會計管理核算工作,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各個階段、各個層面的財務管理約束力度。

(三)提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客觀要求

因原制度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方面表現出的報表體系、核算內容、科目設置等不滿足使用現狀的問題,已經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整體質量造成了影響。比如未按照要求設定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科目,使得很多一直由單位直接參與管理的項目資產外化于賬外;一些固定資產亦未著手計提折舊,難以統計行政單位各個階段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先用的會計報表體系依舊沿用傳統的設計方式,行政事業單位的支出數據、收入數據仍是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統一展示,難以清晰、系統、全面的展示單位的年收入狀況。而新會計制度將以上問題都考慮在內,并對其加以修正與健全,規范了單位的財務管理行為,提升了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實用性、實時性、準確性、全面性[2]。

三、新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影響

(一)更清晰反映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執行狀況

新會計制度中,支出類、收入類科目都能正確、明晰的按照項目名稱、資金來源、資金類型、《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條例“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展開明細核算,且支出類科目需遵循“經濟分類科目”具體要求核算財務至款級。故而就會計科目設置維度與層級上來講,其相較于以往的制度復雜甚多,且在會計核算整體精細化層面提升幅度較大,而該種程度的精細化核算,能夠讓行政事業單位各個時期、各個層面的收支數據實現多層級、多維度的展現與查詢,財務預算執行狀況可更直觀、清晰的展示,為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人員提供實時、準確、全面的財務收支信息,從而提升單位宏觀預算策略制定的科學性、適宜性,這對于單位的穩定發展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3]。

(二)更全面、真實的展示財政事業單位在整體財務狀況

新會計制度在核算目標定位層面,發展目標為滿足財務管理、預算管理的根本需求,在展示單位預算執行整體狀況的前提下,借助制度創新亦能更加全面、真實的展示財政事業單位的整體財務狀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①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與相關內容,且要求各項基建會計信息按照要求統計進會計“大賬”,以此來杜絕基本建設項目資金信息一直未納入“大賬”的問題;②調整、完善與優化了財務報表結構與體系,于資產負債表中擯除了以往制度中的支出項目、收入項目,重新歸納總結之下,在收入支出表中增添展示行政事業單位結轉結余項目的整體調整、變動狀況,并增加了關于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等相關內容,單獨展示了財政撥款轉賬、支出、收入、結余的整體狀況;③新會計制度中,選擇將部分負債、資產的核算內容進行細化,比如將“暫付款”核算內容,進行整合與細化,使其分為預付款項、應收款項與其他款項;將“暫存款”核算內容,進行整合與細化,使其分為長期應付款項、應付款項與其他類型應付款項等,且針對長期應付款項、應付賬款、預付賬款等推進雙分錄核算,以此來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對其本身各項財務管理的把握力度,這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更客觀反映整合財務情況

新會計制度針對無形資產、固定資產選擇攤銷、“虛提”折舊的處理方式,而在攤銷、“虛提”折舊時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減單位部分非流動資產基金,且并未計入當前階段的支出資金中。故而在不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支出口徑產生較大影響的條件下,可更加全面、真實的展示單位各項資產的整體價值。同時,新會計制度增加了“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等科目內容,將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為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資產重新計入核算區間內,并與其本身的自用資產相分離,如此可強化對該種類型資產管理與監督的同時,補充了政府各項資產信息的不足與缺漏。故而在該次會計制度的改革進程中,通過調整、改進與提升會計核算水平,讓政府部門徹底“摸清家底”,為權責發生制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四、新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若干建議

(一)轉變財務管理理念與會計記賬方式

新會計制度的出臺,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推動整體財務管理過程的規范化、精確化發展,比如新會計制度下單位記賬方式、會計等式的變化,推動單位會計記賬方式的進一步完善,提升了單位對其本身負債、凈產值、資產的把握力度,強化了各項資金的配置合理性。此外,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需基于制度的要求對其財務管理人員加以培訓,降低人為因素對各項財務管理工作的負面影響,實現分工明確,讓審計工作、財會工作各司其職,對財務管理流程的監督力度大大提升,推動了會計工作的規范化、正規化發展。比如在對單位財務資金的用途管理與開支結構上,需明確賬目的具體情況,一旦出現做假賬等違法行為,需依照新會計制度來對其加以處罰,以此來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各項資金使用的合法性、透明度。最后在進行資產管理時,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合理劃分日常開支資金、專項資金,并對具體的項目進行科學評估,避免出現資金閑置、資金挪用與使用超支等問題,從根源上提升各項資金的配置效果[4]。

(二)按照新制度要求進行自身的完善優化工作

新會計制度在核算管理、體系設計等層面已經有了更合理、更詳盡的布局,然而其在具體操作時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亟待完善優化,重點突出以下數點。1.就固定資產折舊層面出現的系列問題,新會計制度要求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項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與否,應當由行政部門來確定,且新會計制度雖然要去針對各項固定資產采取計提折舊的方式,但是在計提方式、計提時間、折舊年限等方面卻未給出具體的指導性意見,使得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在此方面仍舊存在較大的疑問,針對該項問題,需行政事業單位能夠在深入理解、分析新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尋找具體的答案,并能征求上級財政管理部門的指導意見,以此來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合理性、合法性,并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根本利益[5]。2.新會計制度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使用區間范圍如何界定,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元適用當前現行的何種會計制度,當前仍舊難以界定。故而,針對新會計制度而言,還需相關部門能夠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當前的主要經營狀態、財政管理根本所需來進行深入的探究,并能通過補充相關規定,讓各個層級、方面的行政事業單位能夠按照統一規范來貫徹執行,這直接關系著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標準性、先進性與高效性,以事業單位研發支出為例,如下圖1所示,可細致界定并進行財務信息收集與整理。

(三)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與新會計制度的融合銜接

加強新會計制度與財政管理工作的銜接,需把握以下要點:第一,強化新會計制度與資產管理銜接。行政事業單位為適應新會計制度已經推行了各種改革工作,核心目標是在新會計制度下實現財務管理、預算管理、資產管理的統一,當前階段,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已經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個區域,該系統以國家標準將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按照其特征、用途、儲備等具體情況分為11大類,并登記在具體的分類口徑上,其與新會計制度6大類(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有著一定的差異,這使得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財務信息難以直接關聯管理信息系統,亦難以實現重要信息的共享。故而在該種發展背景下,要求盡快統一、整合分類口徑,考慮到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財務核算得具體要求,對單位現階段的固有資產展開新一輪的整合與分類工作。第二,在設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時,可選擇以資產管理進程中對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各項規定為依據與參考,如此方可推進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與新會計制度的融合銜接,單位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的結合,這對于單位的迅速發展來說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推進政府新會計制度完善工作

國家當前應用的政府會計體系主要由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財政總預算會計與其他專業會計組成。總預算會計展示各個階段的預算執行狀況與結果,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則展示政府的預算執行狀況以及整體的經濟業務狀況,可以說,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財政總預算會計皆是為國家各項預算管理工作服務。在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總預算會計以預算撥款為紐帶進行連接,且未設定統一、規范的會計準則,兩者有所脫節。同時,當前階段編制的各項預決算報表單單涉及各個部門次級收支數據的極簡匯總,只展示了核心的財政收支數據信息,未全面覆蓋政府各個階段的資產負債、現金流量、運行成本、收入費用等財務信息。財政部于2014年出臺《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要構建以權責發生制為核心的綜合財政報告制度,而要推進該項改革制度,需進一步推進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并將制定規范、科學、統一的會計基本準則作為關鍵部分,如此才可實現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的逐漸改變;同時,要求修訂、出臺、推行全新的、先進的總預算會計制度,健全總預算會計核算下的諸多功能,以此來發揮出新會計制度、總預算會計等在財務管理中的指導、規范與統領作用。

五、結束語

本文就財政管理角度下的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進行了論述與分析,探討了該項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的主要影響,并根據其根本發展所需為其提出了各項建議,推動其在新會計制度的指導下進行各項資金的合理配置,并實現自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彥軍.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14):1.

[2]金歡.新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對事業單位資產核算的影響研究——以S單位為例[D].山東農業大學,2019.

[3]曹瑋.行政事業單位財政預算與財務管理協同發展研究——評《〈政府會計制度〉核算指南——行政單位會計實物案例精講》[J].財務與會計,2020(09):1.

[4]丁莉.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改善預算單位財務管理方法的探討[J].經濟視野,2020(24):2.

[5]郭婷.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加強和改善預算單位財務管理的思考[J].財經界,2020(08):2.

作者:孫爽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