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7:37: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業論文

范縣林業生產分析論文

1縣域林業生產現狀

范縣地處黃河故道,土壤沙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貧乏。發展林果業,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是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縣屬平原農業區,林業生產主要有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等組成,隨著“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林業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林業生產已初具規模。

2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

根據范縣植被發展的條件、存在的問題以及它在生態示范區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發展應以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林業生產要按照社會和市場需求,調整經營結構和經營措施,優化品種組合,提高林木覆蓋率,實現農田林網化、溝河林帶化、道路林蔭化、林業產業基地化、多種經營規模化發展目標。不但要創造出優美、舒適、清新、安寧的生態環境,達到人類、資源及環境相互適應協調發展,而且使范縣建成林茂糧豐、牲畜興旺、富足文明、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縣城。

3重點項目建設

3.1黃河灘區速生林建設

查看全文

林業資源研究論文

首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實現現代林業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全新發展新理念,把實施林業人才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堅持以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根本出發點,人才要打破系統之間、部門之間、省市之間的界限,實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發揮最大創造力一種人才資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進,也包括在不改變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單位利益情況下,對人才能力充分發揮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網,就必須大力發展“數學林業”。信息化是當代林業現代化的標志,它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林業現代化的方面,而電子信息技術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管理和發展持續林業的重要支撐技術之一,只有通過全局性、整體性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才能直接為林業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與智力保證。其次,加快整體性林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與利用。開發利用創新型人才,堅持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發揮人才的潛能,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鼓勵支持人才開展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讓科技人才自覺參與國家林業創新體系建設,在林業領域保持技術優勢,促進部分學科、專業有重大突破。讓知識資本參與分配,知識經濟已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以知識為資本將高技術成果產業化,高技術成果可作無形資產參與項目產業化投資,依據效益應獲得相應的股權收益。開發國內外兩個人才市場,吸引人才為林業經濟建設服務,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堅持以調整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市場為依托,以需要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合理調整人才結構與布局,既保證人才分布的動態平衡。人才要堅定不移地穩步推向市場,以實現人才資源市場化,優質化。加強對人才的宏觀調控與科學管理,保證國家重點建設及基層對人才的需要,兩種手段結合并用,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再次,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林業科技人才。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養林業各類(含短缺學科)專業人才。要加強繼續教育法律法、規范化管理,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圍繞創新能力建設,認真搞好高層次次林業學術,技術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年輕創新型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敢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林業科技人才隊伍。

林業既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擔負著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大任務。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加大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認真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國家重大環境建設,努力擴大森林資源。知識就是經濟,要創知識經濟之業,要探索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拓展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領域,開創為林業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提高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益,為四化建設提供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多學科,多專業的各類人才資源,促進生態環境,林業經濟有一個快速的發展與提高。

論文關鍵詞:林業資源;林業經濟

論文摘要: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識需要人才。知識和占有知識的人才,是知識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資本。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資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學技術來發展經濟。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建立全國人才信息網,以期利用這一電子人才信息平臺,使林業人才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財富。

查看全文

林業發展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生產;現狀;對策;河南范縣

論文摘要介紹了范縣縣城林業生產現狀,就生態環境建設提出范縣林業的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并對重點項目建設和生物保護提出對策措施。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戰略部署。國務院、省政府相繼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河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河南省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縣委、縣政府從優化城鄉人民生存質量、優化經濟環境,提高范縣知名度出發,做出了把范縣建成現代化生態縣的決策,要求盡快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根據這一總體要求,結合我縣實際,談談范縣林業發展對策。

1縣域林業生產現狀

范縣地處黃河故道,土壤沙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貧乏。發展林果業,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是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縣屬平原農業區,林業生產主要有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等組成,隨著“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林業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林業生產已初具規模。

2發展方向和規劃目標

查看全文

精確林業分析論文

1精確林業的含義

以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正由傳統的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正將世界林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它將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系統的發展,引發林業科技革命,是21世紀林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精確林業,是指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事實上,這種林業技術體系是信息技術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綜合應用的體現,核心是實時測定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并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制定出針對性的林業生產措施,在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精確林業主要支撐技術

精確林業以3S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遙測系統)、信息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為技術支撐體系,以生態學、造林學、工程學、系統學、控制學、測繪學為指導,能在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賴于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理論及其他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3精確林業的源頭

查看全文

精確林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精確林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精確林業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是個新生事物。本文介紹了精確林業含義、主要支撐技術、發展現狀等,可以幫助林業工作者正確認識發展精確林業的重要性。

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過度索取以及過度開發與工業化污染環境的后果,人類的生存面臨日益嚴重的自然資源短缺和危機,這也對林業生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了既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又能節約林業資源并保持可持續發展,精確林業的概念和實踐自然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1精確林業的含義

以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正由傳統的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正將世界林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它將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系統的發展,引發林業科技革命,是21世紀林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精確林業,是指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事實上,這種林業技術體系是信息技術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綜合應用的體現,核心是實時測定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并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制定出針對性的林業生產措施,在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精確林業發展論文

1精確林業的含義

以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正由傳統的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正將世界林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它將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系統的發展,引發林業科技革命,是21世紀林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精確林業,是指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事實上,這種林業技術體系是信息技術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綜合應用的體現,核心是實時測定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并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制定出針對性的林業生產措施,在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精確林業主要支撐技術

精確林業以3S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遙測系統)、信息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為技術支撐體系,以生態學、造林學、工程學、系統學、控制學、測繪學為指導,能在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賴于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理論及其他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3精確林業的源頭

查看全文

林業教育發展林業產業化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為解決林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適應林業產業化對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了通過職教集團拓展服務平臺、高等林業職業教育與林業產業化銜接、深化與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等有效服務途徑,達到高等林業職業教育與林業產業化企業“共贏”。

論文關鍵詞:林業;職業教育;產業化;職教集團;對接

林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生態、經濟)為中心,以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產業為基礎,正確確定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分區、分類生產,協同經營,實行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形成上連基地、下連市場的由結構合理、多條產業鏈組成的產業體系。國家林業局關于大力發展林業職業教育的意見(林人發【2007】76號)是大力發展林業職業教育,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林和人才強林戰略,促進林業產業化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提高林業建設者整體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一、發展高等林業職業教育是林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要求和堅強柱石

(一)湖南林業產業化現狀

林業產業已經發育成為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大產業。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86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58.47%。有林地面積達到1.48億畝,森林覆蓋率53.67%,活立木蓄積量3.23億立方米,油茶林2000萬畝,年產茶油8.9萬噸,毛竹1068萬畝,立竹15.35億根,國有林場177個,經營面積1163萬畝,森林公園63個,國有苗圃97個,經營面積5.89萬畝,均位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林業產業化系統,2008年湖南省林產工業總產值為319.76億元。林產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為:人造板429萬立方米,木竹漿紙116萬噸,木竹地板(含強化地板)1442萬平方米,松香等林產化學產品2.8萬噸,林藥加工產品3.94萬噸,森林食品加工30萬噸。

查看全文

城市林業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對城市林業的概念、效益、存在的問題、建設的必要性以及城市林業持續發展的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并且闡述了本人對發展城市林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城市林業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思考

前言

城市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它是以人為主體并與周圍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聯系,以人類的技術和社會行為為主導、生態代謝過程為經絡,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統所供養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1]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鎮1700多個,城市人口已約占總人口的50%,雖然城市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但在沒有強有力的控制的條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城市地區生態的退化,各種環境困擾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環境中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樣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數城市是在人為活動劇烈的地域成型發展的,這樣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環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發揮森林特有的生態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

一、城市林業的概念及其內涵

查看全文

城市林業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對城市林業的概念、效益、存在的問題、建設的必要性以及城市林業持續發展的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并且闡述了本人對發展城市林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城市林業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思考

前言

城市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它是以人為主體并與周圍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聯系,以人類的技術和社會行為為主導、生態代謝過程為經絡,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統所供養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1]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鎮1700多個,城市人口已約占總人口的50%,雖然城市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但在沒有強有力的控制的條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城市地區生態的退化,各種環境困擾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環境中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樣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數城市是在人為活動劇烈的地域成型發展的,這樣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環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發揮森林特有的生態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

一、城市林業的概念及其內涵

查看全文

徑流林業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徑流;林業技術;水土保持林;應用

論文摘要:徑流林業技術措施的核心技術是集水整地。集水整地系統由微集水區組成,一是產生徑流的集水面,二是滲蓄徑流的植樹穴。根據地形條件,以林木為對象在全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與栽植區,組成——通過這種措施的應用,基本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有效的水分調節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維持在林木生長發育所需的適宜范圍之內;二是在短期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濕度以維持林分的穩定性。

1集水整地措施

1.1栽植區面積

在定西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熟化,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對于防護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經濟林80~100cm。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應當采取較大規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規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發也隨之增加,而且徑流進入后滲蓄的深度相應減少,也增加了地表蒸發量。因此,栽植區面積的大小,應考慮生物經濟兼顧的原則,既考慮到樹木的根系生長發育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慮到地形、土壤等自然與經濟條件。經濟林樹種一般對水分養分的需求比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較寬,栽植區的面積宜大一些,其寬度一般在1.40~2m,長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決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闊葉樹因根冠較大,一般栽植區寬度在1~1.60m,長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則整地寬度可適當加大;薪炭林、護牧林等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區面積可適當小一些,一般寬為0.60~0.80m,長度可依據地形條件而定。

1.2集水面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