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松毛蟲監測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2:26:00

導語:馬尾松毛蟲監測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尾松毛蟲監測管理論文

摘要:利用馬尾松毛蟲常規測報防治數據進行預警分析,組建馬尾松毛蟲監測預警體系,為預防控災提供決策。

關鍵詞:馬尾松毛蟲;預警;監測技術;體系

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下稱松毛蟲)是松林危害最大的食葉害蟲,也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歷史性的松樹害蟲。近年來,隨著經濟與人口的迅猛增長,天然林面積銳減,人工林面積增大,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以致松毛蟲發生面積逐年增大。國內外專家已對松毛蟲的監測預報等技術進行了分析研究,但對于松毛蟲預警技術的研究未見報道[1-3]。松毛蟲預警測報技術是指對松毛蟲危害導致的災情狀況的測度,預報災情狀況的時空范圍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本文結合江西省贛州市松毛蟲常規測報防治等相關歷史數據,從中篩選了一些調查簡便的相關因子組成警情、警源和警兆,經預警分析,組建了松毛蟲預警體系。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松毛蟲預警指標體系的要素

松毛蟲預警指標體系的要素包括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

1.2松毛蟲預警要素的分析過程

圖1松毛蟲預警要素的分析過程

Figure1Theanalysiscourseofthekeyelementalarm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

1.2.1確定警情

通過分析篩選對松毛蟲發生發展具有較大影響的因子或量化指標,如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植被蓋度和二、三代分化率等。

1.2.2尋找警源

尋找產生警情的根源,主要有防治方法不當如化學防治比重太高,或生物防治比重太低等。

1.2.3分析警兆

分析尋找警兆與警情、警源之間的相關關系,分別進行相關性分析。

1.2.4預警分析

綜合由警情、警源分析得出的警兆,組建松毛蟲相關的測報模型。

1.2.5預報警度

根據預警分析得出的結果,結合本地實際劃分的警度標準,分析松毛蟲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做出警度預報,供決策部門采取相應調控措施。

2結果與分析

2.1松毛蟲預警指標要素的確立

根據預警原理和贛州市松毛蟲常規測報防治數據,結合松毛蟲的測報調查實際,設計出贛州市馬尾松毛蟲預警指標要素。如表1所示。

表1江西省贛州市馬尾松毛蟲預警指標要素

Table1Thekeyelementalarm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Jiangxi

指標

要素

警情

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植被蓋度和二、三代分化率

警源

化學防治率、生物防治率

警兆

蟲口密度、發生率

警度

輕度、中度、重度、巨警

2.2松毛蟲預警分析

2.2.1二、三代分化比例與發生率的關系

通過對1997-2003年江西省于都縣國家級馬尾松毛蟲中心測報點的調查,統計了第一代4齡幼蟲的蟲口密度、第二代卵高峰歷期、郁閉度、第二代松針保存率、二、三代分化比例及越冬后松毛蟲的發生率等因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于都縣國家級馬尾松毛蟲中心測報點調查結果

Table2Theinvestigationresultofthenation-levelcenters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s

ofYuduCounty,Jiangxi

時間

第一代4齡幼蟲蟲口密度(條/株)X(1)

第二代卵高峰歷期(d)

X(2)

郁閉度X(3)

第二代松針保存率(%)X(4)

二、三代分化比例(%)

Y

翌年全市越冬后的發生率

(%)

1997年

15

5

0.4

0.9

71.81

0.35

1998年

11

9

0.43

0.54

58.15

0.2

1999年

15

6

0.43

0.95

78.57

1

2000年

11.25

10

0.45

0.9

88.39

2.2

2001年

20

7

0.45

0.95

75

0.5

2002年

7.5

8

0.45

0.95

33.33

0.15

2003年

15

11

0.5

0.98

87.18

1

根據表2的數據分析,得回歸公式:

Y=228.9287+4.9838×X(1)+16.9424×X(2)-995.4415×X(3)+91.5330×X(4)(R=0.9017)

從回歸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二、三代分化比例(Y)與第一代4齡幼蟲的蟲口密度(X1)、第二代卵高峰歷期(X2)和第二代松針保存率(X4)成正比,與郁閉度(X3)成反比。

進一步分析二、三代分化比例與翌年全市越冬后松毛蟲發生率的關系(圖2)。通過對二、三代分化比例與翌年越冬后松毛蟲的發生率的比較可以看出:松毛蟲二、三代分化比例高低直接與翌年越冬后種群數量有關。二、三代分化比例越高,翌年越冬后松毛蟲的發生率也越大;反之,二、三代分化比例越小,翌年越冬后松毛蟲的發生率也越小。

圖2二、三代分化比例與翌年全市越冬后松毛蟲發生率的關系

Figure2Therelationofthesecond、thirdgenerationssplitupproportionandnextyearthe

incidenceoftheafterwinterDendrolimuspunctatusinthewholecity

2.2.2化學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與發生率的關系

對1995-2003年贛州市馬尾松毛蟲的發生及防治情況進行調查,統計了化學防治率即化學防治面積占防治總面積的比例、生物防治率即生物防治面積占防治總面積的比例、發生率即發生面積占松林面積的比例等(表3)。

表3贛州市馬尾松毛蟲發生與防治情況

Table3Thesituationoftakingplaceandcuringof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

,時間

化學防治率(%)(X1)

生物防治率(%)(X2)

發生率(%)(Y)

1994年

20.6

62.9

2.09

1995年

13.9

71.5

1.02

1996年

7.6

87.8

0.18

1997年

27.3

67.5

0.47

1998年

6.5

66.7

0.06

1999年

5

93.5

0.23

2000年

36.2

63.8

0.93

2001年

7.5

87.4

1.33

2002年

4.3

79.5

0.03

2003年

6.8

93.1

0.20

根據表3的數據進行通徑分析得出:

直接通徑系數:P(1)=0.2767,P(2)=-0.2313;

間接通徑系數:P(1-2-y)=0.1640,P(2-1-y)=-0.1962。

直接通徑系數表明:化學防治率與發生率呈正效應,化學防治率(X1)每增加一個標準單位,可直接使發生率(Y)增加0.2767個標準單位;而生物防治率與發生率呈負效應,生物防治率(X2)每增加一個標準單位,可直接使發生率(Y)減少0.2313個標準單位。

間接通徑系數表明:由化學防治率(X1)每增加一個標準單位,直接使發生率(Y)增加0.2767個標準單位,較通過生物防治率后使發生率(Y)增加0.1640個標準單位要大;由生物防治率(X2)每增加一個標準單位,直接使發生率(Y)減少0.2313個標準單位,較通過化學防治率后使發生率(Y)減少0.1962個標準單位要大。結果表明,要使發生率下降,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生物防治比例,減少化學防治比例。

分析化學防治率、生物防治率與發生率的之間關系(圖3)。從圖3可以看出:當化學防治率較大時,常引起次年發生率增加;而生物防治率較大時,可控制后續幾年發生率的平穩。

圖3化學防治率、生物防治率與發生率的關系

Figure3Therelationoftherateofcurechemistry,biologicalandtheincidence

2.2.3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和植被蓋度與蟲口密度的關系

通過對2000—2003年江西省于都縣小溪鄉流源等14個樣地的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植被蓋度、年均蟲口密度進行調查。根據Shannone-Wiener公式計算了樣地的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H’),即H’=-,在公式中H’為物種多樣性指數,Pi為第i個物種占各物種總數的比例,s為物種數[4]。調查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江西省于都縣植被蓋度、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與年均蟲口密度調查分析結果

Table4Thediagnosesresultsofthevegetationiscovereddegree、thebiodiversitiesindicesofthebushlayersandtheaverageannualworm’sdensityofYuduCounty,Jiangxi

地名

植被蓋度

X(1)

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

X(2)

年均蟲口密度(條/株)

Y

小溪鄉流源

0.9

2.8078

靖石鄉任頭

0.88

2.8302

利村鄉上坪

0.9

2.6434

禾豐鎮麻園

0.91

2.6823

鐵山垅鎮河逕

0.75

2.3884

0.5

葛坳鄉牛頸

0.73

2.4661

1.6

小溪鄉藤橋

0.73

2.2542

2.5

銀坑鎮樟樹

0.78

2.1249

0.8

利村鄉里仁

0.68

1.6275

3.4

梓山鎮河坑

0.58

1.4831

4.5

貢江鎮白口

0.47

1.3371

5.3

葛坳鎮三門

0.4

1.0661

12.4

葛坳鎮鯉魚

0.5

1.2856

10.5

葛坳鎮步前

0.53

1.1392

11.6

根據表4的數據得到回歸公式為:

Y=18.1171-9.8296×X(1)-3.7246×X(2)(R=0.9094)。

根據回歸方程式可以看出: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和植被蓋度與年平均蟲口密度都是成反比。由于松林內灌木多樣性和植被蓋度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指標,所以可以根據調查當年松林的灌木多樣性和植被蓋度來分析翌年的發生情況。

2.3松毛蟲的預警體系的確立

綜合分析二、三代分化率,發生率、防治率、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及植被蓋度等分析結果,得到適合于贛州市馬尾松毛蟲測報工作的預警體系(表5)。

表5江西省贛州市馬尾松毛蟲預警體系

Table5Thesystemofpredictingandmonitoringof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Jiangxi

警度

警情

(二、三代分化比例,灌木多樣性,植被蓋度)

警源

(化學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

警兆

(翌年全市越冬代后的發生率或蟲口密度)

分化比例<30%

灌木多樣性>2.21

植被蓋度>0.77

化學防治率<7.5%

生物防治率>87.8%

發生率<0.1%

蟲口密度<1條/株

30%≤分化比例<75%

2.21≥灌木多樣性>1.46

0.77≥植被蓋度>0.58

7.5%≤化學防治率<11.4%

87.8%≥生物防治率>78.4%

0.1%≤發生率<0.5%

1條/,株≤蟲口密度<5條/株

75%≤分化比例<78%

1.46≥灌木多樣性>1.29,<,P>

0.58≥植被蓋度>0.5

11.4%≤化學防治率<28.4%

78.4%≥生物防治率>63.4%

0.5%≤發生率<1%

5條/株≤蟲口密度<10條/株

巨警

分化比例≥78%

灌木多樣性≤1.29

植被蓋度≤0.5

化學防治率≥28.4%

生物防治率≤63.4%

發生率≥1%

蟲口密度≥10條/株

3結論與討論

3.1建立一個由調查較簡便的因子直接或間接組成警情和警源的松毛蟲預警指標體系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如對第一代4齡幼蟲的蟲口密度、第二代卵高峰歷期、郁閉度、第二代松針保存率、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和植被蓋度等因子的調查監測就可以分析并預報轄區的松毛蟲警度,這正是森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2松毛蟲預警指標體系具有不同的地域適應性,應用時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實踐中可對松毛蟲中心測報點及系統測報點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由此不斷校正松毛蟲的預警指標體系,使建立出來的松毛蟲預警指標體系更能滿足生產要求。

參考文獻

[1]羅永松.快速預測馬尾松毛蟲越冬代幼蟲發生量方法的研究[J].江西林業科技,1994(6):10-11.

[2]孫薇,胡加共.馬尾松毛蟲發生量預測預報方法的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1998,18(5):44-49.

[3]林志偉.馬尾松毛蟲危害預報的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02,21(3):17-20.

[4]任立宗,等.馬尾松林昆蟲群落及時空結構的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1988,1(4):39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