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森林改建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8 04:35:00
導語:健康森林改建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總結了營造健康森林的途徑,包括科學劃分立地類型、建立多類型植被、加強種子繁育及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并提出促進森林健康的改造措施,以期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森林健康;營造措施;改造措施
人類需要健康的身體,陸地生態系統需要良性循環,森林更需要穩定的生態系統,達到健康成長。森林健康問題在林業生態建設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中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它的實施將架起我國林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橋梁,將從根本上轉變林業粗放型經營的局面[1-2]。森林健康的基本內涵為:通過對森林的科學營造和經營,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增強森林自身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滿足現在和將來人類所期望的多目標、多價值、多用途、多產品和多服務的需要[3]。近幾年來,氣候變化異常,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降低明顯。持續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樹造林難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現了枯萎死亡現象。由于整體樹勢減弱,造成各種森林病蟲害及次生災害發生。面臨如此的形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則,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若違背自然規律將會遭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1營造健康森林措施
1.1科學劃分立地類型,實施標準化造林
以縣為單位,在借鑒過去土壤調查和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按不同樹種詳細劃分造林立地類型,因地制宜,從根本上解決適地適樹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實施林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將各種類型造林模式納入各級政府地方標準,實行標準化造林,解決粗放到集約經營的跨越,為營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礎[4]。
1.2以地帶性植被為主,建立多類型植被
地帶性植被是大自然經過千百年來優勝劣汰的擇優選擇,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對于能夠通過封育恢復及人工方法促進其恢復原生植被的,應以自然恢復為主,不必再引進外來樹種。對無法恢復原生植被的,在營造生態林中應首選鄉土樹種,提高樹種適應性。在造林規劃中,應擇優篩選出一批適合本地區生長的喬灌木,進行優化組合,營造多類型森林,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發展。做到喬灌草結合,以灌草為主。喬木營造要以防護林為主,減少片狀純林數量。平原農區,應以喬木防護林及速生豐產林為主,在生態與經濟效益問題上,以實現經濟效益為主,重點發展楊樹、泡桐及果樹經濟林。沙區要以喬、灌為主,重點治理沙源。山區發展要以用材林和經濟灌木林為主,適當發展常綠樹種。
1.3加強種子繁育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隨著造林苗木品種單一和無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不斷增加,給森林病蟲害暴發埋下了隱患,對森林健康形成了潛在威脅,該問題將嚴重影響林業事業健康發展,如何保持物種基因的多樣性問題,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課題。近年來針葉和闊葉純林嚴重發生森林病蟲害,特別是松材線蟲病在九江市不少地方出現,損失嚴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貫穿林業生產全過程。必須把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納入造林規劃設計,從選育良種、培育壯苗、造林、撫育、管護、采運等各個環節充分考慮森林病蟲害防治因素,實行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檢查驗收。
2改造措施
2.1加大現有林撫育間伐力度
從現在林分狀況看,以往營造標準要求喬木造林密度大多過大。從現存人工林看,土壤水肥供應嚴重不足,使樹木產生惡性競爭,造成林分整體樹勢衰弱,為一些森林病蟲害的大流行創造了條件。現在應立即對林內枯死及發病嚴重的林木進行衛生伐,清理病源物,之后應有計劃進行撫育間伐,最后達到合理密度。
2.2提高低產林改造強度
以往由于栽植品種不適及未達到適地適樹要求的林分,現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頭樹,并成為森林病蟲害暴發的發源地。對這部分林地應進行超強度改造,實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但是對于天然次生林應以減少人為干擾、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為主,盡量保護原生植被。
2.3改善現有林木采伐方式
采伐設計方案應充分考慮周邊現有林情況,更新樹種要合理搭配,科學布局,更新林分要與周邊林分形成塊狀或帶狀混交。今后采伐應以隔帶間伐為主。不應提倡皆伐或只控制采伐強度的單株間伐。采伐應分3步實施:第1步帶狀間伐;第2步帶狀更新;第3步隔3~5年后,將剩余帶進行采伐及更新,使更新林分形成不同樹種、不同品種和不同林齡的混交林,以形成穩定生態系統。
3參考文獻
[1]張慧,楊學民.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主體與基本步驟[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40-43.
[2]楊清培,楊光耀,李鑒平,等.森林健康項目信豐示范區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研究[J].江西林業科技,2009(4):1-4,12.
[3]劉君昂,劉紅娟.森林健康評價方法與應用[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9(6):197-200.
[4]康積林,鄭華成,袁強.佛坪縣森林健康經營的途徑和措施[J].漢中科技,2009(6):43-44.
- 上一篇:論金融危機對財會工作的啟示
- 下一篇:剖析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