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共有制是林業革新方向
時間:2022-09-06 02:44:27
導語:股份合作共有制是林業革新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所周知,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但當前林業發展卻陷于嚴重的困境之中,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怎樣拯救林業于危困?什么是深化林業改革的方向選擇呢?本文對此進行初步的探討.
林業“兩制”并非改革的目標模式
林業“兩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1979年.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林業經濟體制開始了第一次改革,劃分自留山.承包責任山,全面落實林業“兩制”.這一改革進程推進所取得的突出好處是賦予了農民群眾植樹造林的經營權、間伐薪材的使用權和調整林農結構的自主權,由此帶來森林資源的恢復和發展.全國森林覆蓋率短期內由12%提高到13.63%。但好的形勢掩蓋不了問題的存在。當年落實林業“兩制’,時,普遍存在的林地劃得過小排和權放得過于徹底,不但將山林竹木分光.有的甚至還將國有林劃歸集體,將集體林劃歸個人等。現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林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素。可以認為,林企‘兩制”的憂逮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其局限性所沖淡。在林業建設中又程度不同地出現“散、亂、差、慢”現象,進一步深化林業改革再不只是喊喊口號的問題了。這里,我們不妨先對林業“兩制”的負面效應作一簡要剖析:
1.缺乏科學合理的長遠總體規劃。我們所要建立的農業生態屏障,應該是以防護林為主體,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用林等科學布局,多林種、多樹種合理配銳.網帶片點有機結合,喬灌草并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森林資源新群體。現在分戶經營土地和林地,雖然遏制了大面積毀林開荒及亂砍濫伐的破壞行為,但并未走出傳統的自然再生產的狹小天地,粗放經營、盲目栽植、只求{剖七薪炭和木材.仍然是林業生產的普遍現象。一些地方黨政和鄉村干部.任期目標“政績化”而導致領導行為短期化,對于戶營林地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態度。許多農戶受眼前利益的驅使和自身素質的限制,不是將山場搞得“清一色”.就是將林地弄成“大雜燴”;依舊有些農戶毀林栽桑、毀桑種果、開山采石、掘土燒窯,直到把山林和田地一齊拋荒.
2.經營方式不太適合林業的產業特點。林業生產具有以下產業特點:生產和保護并重;多學科、多功能、涉及面廣和周期長、投入高、公益性強;不但有成片育造、管護、砍伐、更新的規模作業要求,而且需要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和經營方式的多樣性;因為用材林的木材產量受到限額控制,防護林的經濟收入抵償不了投入,經濟林的產品收益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單純的自然林業正在演變為復雜的社會林業,等等。戶營方式很難形成高水平的生產力,特別是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距要求甚遠;至于區域治理、綜合開發、規模作業,集約經營等適應社會林業的產業特點的現代做法.更不是一家一戶所能辦得到的。
3.兩權分而不離模糊了所有制界限。林業改革時絕大部分林地劃歸農戶和集體經營,自留山的劃分一般是按人頭平攤或按地理方圓指定,責任山的承包則多是自愿申請,集體宣布,都缺乏嚴格的法律程序和審批手續。時間一長,自然便發生林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界限混淆。一些地方干部圖省事,后來干脆宣布“兩山并一山”,集體林業如同集體經濟變成空殼;林農們也誤以為有了經營權就有了所有權,就可以為所欲為;縱然還留有部分集體山林,因自留山和責任山穿插其間,形成包圍之勢,便有搶占、蠶食的事屢屢發生。更為嚴重的是,長期無償使用集體所有的林地,造成了對這一自然資源無法彌補的人為浪費。分散、零星、落后的經營和兩權模糊的狀況,給林政管理也帶來許多困難。
4.利益分配不公等諸多矛盾日益顯露。一是當初劃分“兩山”時,由于人口、勞力、田畝、地理位銳等多方面的差異,各戶劃得的面積本來就有差別,多者幾畝、幾十畝、少者幾分、甚至沒有責任山,而林地跟土地一樣都是山區農民的衣食之源,要求平均分配自然構成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壓力。二是隨著人口的流動和變遷,一些地方開始進行土地和林地的小調整,由于方法不當,也往往導致林權糾紛和毀林事件的發生‘三是當初鑒于集體園場效益不佳、大面積荒山荒坡遲遲不能綠化,用政策號召專業戶和重點戶招標承包,三五十年不變。幾年過去,“兩戶”的辛勞改變了原有面貌,漸漸效益突出,這便惹紅了一部分人的眼睛,想方設法去瓜分、掠奪和侵占,被恢復的資源又遭破壞。四是部門爭利,殃及樹木。僅就一個縣來說,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下,油桐歸糧油公司、桑樹歸絲綢公司、茶樹歸外貿公司、水果類歸農委多辦、干果類歸土產公司、“三木”藥材歸中藥材公司、白蠟、竹編、五倍子歸供銷社分別經營,只有荒山造林綠化和用材林管理才歸林業局。同一塊林地,今年種這明年種那,種了挖.挖了栽,栽了砍,都缺乏州本考慮和長遠設想,無法進行宏觀調控。林業“兩制”既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條件的改變,“兩制”也應該同步加進而臻于完善。
推行股份制是深化改革的最佳選擇
深化林業改革的目標取向是:進行資產存址的合理調整,提高資源配粉的宏觀效益,搞活林業企業,繁榮農村經濟。全國各地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試驗。一是穩定自留山,鞏固統管山.完善責任山,實行“統一規劃造林,統一封山育林,統一護林防火,統一限額采伐,統一收繳提留”。二是明確林地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山權屬集體所有,原有的林木是集體財產,新增的林木才誰造誰有;在限期內不能綠化的集體有權終止合同,收回責任山重新發包,并且收繳林地有償使用費或生態效益補償費。三是建立“林權不變.統一封山,專人看管,報酬分攤”的護林員崗位責任制,由縣統一頒發護林員證和護林標志,或實行被盜、火災、病蟲害“三保”的林木保護責任制,由林農自愿交納一定的投保資金,發生“三害”山林木管護站照價賠償。四是由林業部門代管部分林地林場,收益分成。五是縣、鄉、村、社,采取獨資、合資、聯營等形式興辦合作林場。全國已興辦鄉村林場n萬多個,經營面積1.7億多畝。六是在鄉村林場中推行股份合作共有制。山權不變,林權屬林場股東共有,林木收益按股分紅,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上述林業改革嘗試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經驗,但比較而言,推行林業股份制應當是深化林業改革的基本選擇。
1.股份制林場的比較優勢。在分戶經營的情況下,無論怎樣建立和完善制度,都無法進入宏觀決策及調控的層次,必然產生上面已經說過的一些弊端。聯戶經營辦林場,往往因資金、管護、糾紛等多因素影響,絕大多數難以持久生存。集體林場如果以官辦形式存在則!司樣短命。不是行政干預多,企業缺乏自主權,就是技術力星薄弱.經營管理粗放,場長個人獨斷,而且經常發生政府挪用專項資金或平調林場主間伐收入認相比之下,股份合作辦林場卻在民主決策、長遠規劃、發揮各方積極性形成利益風險共同體、節省國家投資、開辟多種資金渠道、就地吸納剩余勞動力加快綠化步伐、強化山林管護、壯大集體經濟、與國家總嗦材見劃有機銜接并保證造林質量等方面,表現出突出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林業改革多年探索的實踐證明,集中成片山林的營造終將要走向股份合作共有制的道路.
2‘股份制林場的合作方式。我們推行股份制,就是以“全民搞綠化,牡會辦林業”為指導方針,動員億萬人民群眾參加。因此,林業股份制是一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型經營方式‘具體講,根據山脈水系,以現有大片林區和林業重點縣為基礎,以國有林場和鄉村林場為依托,實行國家與集體、集體與集體、集體與個體的橫向聯營.集體投山,農戶投勞,部門投資,國家補助,林業及科研單位出技術,形成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縈1成片山林已經劃給農戶作責任山的地方要進行股份制改造,可對新增林木(包括幼樹)及基礎設施進行評估折價.扣除應繳地租的剩下部分便是入股資金。股金的面值和數量,按照林木的生長周期、造林面積、工程投資量的大小和當地群眾的經濟基礎.因地因時制宜,民主協商確定。整地、挖坑、育苗、定植、撫育、管護等環節,都可以包干給農戶,讓他們投勞入股。農戶手中的股票允許繼承和轉讓。
3.股份制林場的資金來源。營造一公頃豐產林,從育苗到郁閉成林,需投入2250~2400元。全國完成1989~2000年的造林綠化任務,初步測算共需投資247.6億元。國家要拿出這筆巨資確有困難,1馬58~1988年全國才累計完成造林投資39,34億元.所以,股份制林場的資金來源,不能單純依靠國家投入.應該面向社會八方籌措.實現投入主體的移位。一方面,金融部門要按已有規定足額及時發放由財政貼息的林業低息貸款;國家和地方配套用于體系建設的專項資金、扶貧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其它開發建設項目.都要確定一定比例份額的資金用于林業建設。地方政府和當地群眾.機關團體和廠礦企業,更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利用防護、水保、林網及其它綠化工程的補助經費,作為國家股金投入合作辦林場,也是一條重要的籌資途徑;針對一些工礦企業資源短缺和原材料緊張的現實,發揮企業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股份合作辦林場,同樣是一種具有戰略眼光的選擇.四川宜賓地區的兩個造紙廠從1958年對地方投資扶持,跟村社簽訂合同聯合造林,40多年來先后投資1088.9萬元,在9個縣辦起34個竹松原料基地彬易,造林42,5萬畝.
4.股份制林場的收益分酒已。在處理國家、集體和農戶個體的利益關系時,應當重點向農戶傾斜。不但給農民脂甲全分紅.還要給農戶分配柴草木料,多一份效益便增加一份信心‘峨眉山市的龍門鄉林場,把間伐收入留給彬場以林養琳,而將主伐收入的20%作為土地報酬.再以20%留作休場積累,其余的%給農戶按股分紅。利益分配向農戶傾斜,但不能無償使用林地和國家補助資金,必須按規定向國家交納稅金和育林費,按比例為當地財政上繳利潤,向村社交納地租,這樣林地的集體所有權才能在經濟上得到保證和落實。
5.股份制林均拍勺效益指向。鑒于我國有11.7億畝宜林荒山荒坡和6.7億畝草坡尚未綠化.這些年水、早、風、’沙、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加快,災害強度加重,我們在三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下,還是要以生態效益為主;在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的前提下,還是要以營造防護林為主.國家規劃的“三北”、沿海、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和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工程,其所涉及的1919個縣(市、區、旗);規劃的20個大片、5個小片用材木偏些地.其所涉及的292個基地縣,都要制訂融林業、農業、水利、科技于一體的縣域經濟綜合發展規劃。美國國會早在1960年就通過了森林多效益法案.指導私有林主合理經營其森林;日本也在70年代初對全國森本招進行了有益功能的分類、計量和評價。這種向效益多維空間延伸的發展趨勢,不僅要求在較大范圍形成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用林合理配銳的植被群落和資源群體,而且要求在同一山巒視其物候氣候的差異.進行諸如山頂植樹造林、山腰種果栽竹、山腳種茶放牧等立體開發,還要求在企業內部轉換經營機制,形成種養加、林工商、長中短相結合的新格局,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實現體制轉換.還要解決女石百個問題:一是農村“四料”(木料、燃料、飼料、肥料)短缺問題股份制林場必須遠謀近慮既要積極培育速生豐產林和高產高熱位的薪炎林,又要一支持鄉村發展沼氣、小水電和采取推廣節柴灶、以煤代柴、劃定禁伐禁牧區等措施,讓森林隊彼得到休養生息。二是林場職工的自食其力問題。吸取過去許多林場都因這個問題解決不好而不撤自垮的沉痛教訓,]]達份制林場應該建立解決這個問題的動力機制。總之一是要利用林場的口」空優外.通過辦圃育苗、種藥種菇、養豬養魚、加工服務等途徑,做到眼前能養活;一是要{側居資源優協和市場需求,定向培育木木糧油、干鮮果品、林特產品之類的經濟林.做到近期能見效:二是要通過發展速生豐產林或特用林,為今后批雖出材打牢墓礎,做到長遠有保障。
6.股份制林場的控股主體。盡竹林場財產屬股東共有,因其林地屬國家或集體所有,國家或集休始終處于股份制林場的拄股地位。代表國家和集體行使職權的林業主針部門,即使只了技術物資投入,也是天旅的股東代表之一。所以政策規定,一切林業用地必須經林業主管部門同怠并按程序報批,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改為它少lJ。政策還賦予林業主管部門劉一上微觀搞活、對下宏觀調控的職能:負責轄區內林業建i泛的總體規劃、肋察12計:林業開發項目的考察;侖證、報批立項;對基地林場的資金籌措、帥苗籌f介、技術咨潤,等等。為適應商況.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形勢需要,以縣林業開發中心為支l一卜,以區、鄉林業站為從礎,林業部門己經形成伸向么切!的綜合服務機構。開展林日了政執法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要求林業部門赴全制度,嚴明紀律,隨時深入林場調直研究,堅決掃一擊無證采運、亂砍濫伐的違法犯罪行為。
- 上一篇:民政局敬老院工作意見2篇
- 下一篇:雙層經營制是林業改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