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松毛蟲防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1:16:00
導語:馬尾松毛蟲防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表明,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與物種多樣性指數、樹種組成結構、林分郁閉度、灌木層和草本層相對優勢度等存在顯著的相關性(R=0.9192),可按逐步回歸方程預測其發生量。
關鍵詞:物種多樣性;馬尾松毛蟲;相關性;馬尾松
馬尾松林分物種多樣性影響馬尾松毛蟲種群數量變動。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與馬尾松毛蟲年均發生率存在負相關[1],本文從馬尾松群落植物多樣性角度,進一步探討其與馬尾松毛蟲發生的關系。
1材料與方法
1.1應用材料與調查方法
在信豐縣馬尾松毛蟲常發區、偶發區和自控區的馬尾松林分中,各采取典型抽樣方法,選擇無(0)、輕度(+)、中度(++)和重度(+++)等常年馬尾松毛蟲為害類型的林分為調查區域,每區域塊面積不少于100hm2。設樣地(20M×20M)重復三次,共12塊樣地。在每塊樣地內對喬木進行每木檢尺,以統計種類和數量,同時目測林分郁閉度(P);在每塊樣地的相鄰兩邊和對角線采用樣線法測定灌木層的相對優勢度(rd1)和草本層的相對優勢度(rd2)。同時,查詢統計上述各樣地區域5年的馬尾松毛蟲年均發生率(y)。
1.2研究方法
用Shannon-Wienner指數(HP)計測不同群落的物種多樣性,用其它鄉土樹種比例參數(K)計測人工增加的物種多樣性。
然后,采用逐步回歸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2],分析各有關因子的相關關系(表1)
表1有關因子的相關因子
HP
K
P
rd1
rd2
y
0.23
0.4
43
27.1
1.14
0.45
0.7
15.4
50.2
0.41
0.9
23.2
17
0.06
0.7
15.4
32.7
10
0.43
0.11
0.7
8.3
28.7
10
0.5
22.8
29.8
10
0.03
0.4
13.4
21.3
20
0.12
0.4
17.5
23.4
20
0.6
22.9
18.1
20
0.4
6.8
15.3
45
0.2
4.4
26.7
45
0.4
15.7
22.1
45
2結果與分析
2.1逐步回歸法分析結果
根據已知數據得到回歸公式為:
Y=76.9154+7.8300×X(1)-14.5696×X(2)-46.1217×X(3)-0.7723×X(4)-0.7618×X(5)
篩選因子門限值Fa=0.0500;復相關系數:R=0.9192
剩余標準差:SE=9.3113
2.2主成分法分析結果
內積矩陣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1
1.0000
0.6173
0.3747
-0.1635
0.8199
-0.3839
X02
0.6173
1.0000
0.6148
0.3383
0.4605
-0.6982
X03
0.3747
0.6148
1.0000
0.1463
0.2085
-0.6938
X04
-0.1635
0.3383
0.1463
1.0000
-0.0037
-0.5950
X05
0.8199
0.4605
0.2085
-0.0037
1.0000
-0.4494
X06
-0.3839
-0.6982
-0.6938
-0.5950
-0.4494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計率(%)
λ01
3.2268
53.78
53.78
λ02
1.4842
24.74
78.52
λ03
0.7579
12.63
91.15
λ04
0.3396
5.66
96.81
λ05
0.1131
1.88
98.69
λ06
0.0783
1.31
100.00
特征向量:
1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X01
0.4157
-0.5027
0.0778
-0.1628
-0.5699
-0.4659
X02
0.4891
0.0623
-0.0848
-0.7678
0.3488
0.1966
X03
0.4049
0.1571
-0.7119
0.2977
-0.3092
0.3471
X04
0.1987
0.6550
0.5222
-0.0539
-0.4790
0.1624
X05
0.3892
-0.4340
0.4539
0.3840
0.1954
0.5181
X06
-0.4828
-0.3183
-0.0349
-0.3809
-0.4363
0.5736
主成分:
Z(1)=0.4157X(1)+0.4891X(2)+0.4049X(3)+0.1987X(4)+0.3892X(5)-0.4828X(6)
Z(2)=-0.5027X(1)+0.0623X(2)+0.1571X(3)+0.6550X(4)-0.4340X(5)-0.3183X(6)
Z(3)=0.0778X(1)-0.0848X(2)-0.7119X(3)+0.5222X(4)+0.4539X(5)-0.0349X(6)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量以其它樹種的比例X(2)最大,說明其對第一主成分影響最大;其次是馬尾松毛蟲的年發生率X(6),其負值說明混交的樹種比例大,明顯減少馬尾松毛蟲的年發生率。
第二主成分的特征量以灌木層的相對優勢度X(4)最大,其次是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X(1)和草本層的相對優勢度X(5)。
第三主成分的的特征量以林分郁閉度X(3)最大,其次是灌木層的相對優勢度X(4)和草本層的相對優勢度X(5)。
3結論
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與物種多樣性指數、樹種組成結構、林分郁閉度、灌木層和草本層相對優勢度等有顯著的的相關性,同時可以按逐步回歸方程進行預測。保持或改變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深刻地影響松毛蟲群落和種群的變化,進而有效地抑制松毛蟲的大發生[3]。通過補植鄉土闊葉樹和封山育林等生態營林措施,其闊葉林的面積、植被蓋度和種類、天敵數量和種類將顯著增加,能有效改變松林的生態環境,提高林木的抗蟲能力。因此,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是實現松毛蟲等病蟲可持續控制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羅永松.灌木層物種多樣性與松毛蟲相關關系的調查[J].森林病蟲通訊.1997,2:34-35.
[2]趙青山,潘宏陽等.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方法及應用程序[M].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2,62-85.
[3]韓明躍.松毛蟲種群生態控制可行性分析.,林業調查規劃.2005,30(1):77~80.
- 上一篇:濕地松群落物種多樣性管理論文
- 下一篇:自然等級分析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