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進口經營管理思考
時間:2022-01-03 01:58:00
導語:木材進口經營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我國森林資源現狀、全國木材總體供需情況、木材及木質產品進口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提出了建立我國木材供給安全保障的對策。在現階段我國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發展生態林業和用材林基地建設,編制并實施“全國人工用材林發展專項規劃”,合理配置森林資源,進一步完善國家信貸扶持政策和投入機制,科學開展森林經營工作,提高林分質量和生長量,增加木材資源儲備和供給能力,最終達到保障國家木材供給安全的目標。
關鍵詞:木材;進口;森林經營
2009年6月召開的“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給我國生態建設、現代林業發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1]。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提高林產品供給能力,解決木材供需矛盾,維護國家木材安全,都需要林業強勢推進,更需要林業科學發展。這個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家有關部門業已著手開展調查研究與科學論證。根據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在短期內實現我國木材自給自足是有一定困難的。筆者認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生態建設和用材林基地,合理配置森林資源,建設國家木材供應基地,進一步完善國家投入機制,分區布局、分區施策、定向培育,才能逐步解決我國木材供需矛盾,從根本上建立起國家木材供給安全保障體系。
一、森林資源現狀
根據第7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共計19545.22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49.13億m3,森林蓄積量為137.21億m3。森林面積在全球排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全球第6位,人工林面積繼續保持世界首位。但森林覆蓋率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森林覆蓋率的2/3,居世界第139位。按我國13億人口計算,人均森林面積僅有0.1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44位;人均森林蓄積量為10.55m3,只有世界人均森林蓄積占有量的1/7,居世界第112位;我國人均年木材消耗量僅有0.28m3,相當于世界人均年木材消耗量(0.65m3)的34%。全國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為85.88m3,每公頃年均生長量為3.85m3,平均郁閉度為0.56[2]。由此可見,我國森林資源現狀是總量不足、質量較低、人均占有量少,供需矛盾突出,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對林業的較高要求極不適應。為此,在進一步加快發展和鞏固生態林業建設成果的同時,現階段林業建設必須大力發展人工用材林,加快人工林資源培育,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增加國內人工林木材的供給能力。這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舉措,也是構筑國家木材供給安全保障的根本保證。
二、木材市場供給水平與消費情況
(一)木材產品市場總供給情況
根據國家林業局2009年《中國林業發展報告》,隨著經濟社會建設快速發展,對木材及木材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國內木材供給壓力越來越大。近年來全國木材市場總的供給情況有如下特點:①總供給逐年增加,2003年全國木材市場總供給量為22413.00萬m3,2008年達到了37131.58萬m3;②在總供給量中,進口原木及木質產品論文折合木材數量增加明顯,2003年為9758.93萬m3,2008年達到15524.30萬m3[3];③國內商品材產量所占比重較小,生產潛力不大,供需缺口明顯(見圖1)。
(二)木材產品市場總消費情況
1)近年來我國木材產品消費總量逐年增加,其中主要用材(包括建筑業和工業用材折合木材)的消費量增加明顯,平均每年增加的需求量大約在3000~4000萬m3[3](見圖2)。根據對我國木材產品總供給情況分析,總消費量大于總供給量。
2)我國木材及林產品的需求一直呈剛性增長,國內木材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對木材的需求量也將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回歸自然、崇尚綠色和低碳生活的新形勢下,作為天然、綠色、無污染的木材產品備受歡迎,需求將更加旺盛。第一,近年來我國的原木進口量猛增,從1999年的1013.5萬m3提高到了2007年的3713.3萬m3[3]。工業用木材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國內市場對國外原木進口的依賴程度逐年增加,而且增速較快(見圖3)。
第二,近10年,我國鋸材、木漿的進口量也呈逐年增加態勢。這說明我國在現有森林資源狀況下,還無法解決國內木材及其產品的供應問題,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是逐年增加(見圖4、5)。
(三)世界木材需求
近10年來,世界木材需求也呈現增長趨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007年世界工業用原木消費量為17.72億m3,比1997年增加11%。據預測,2030年全世界工業用材將達到24.6億m3,比1990年增加47%[4]。由于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隨著各國政府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紛紛開始限制原木出口。近年來木材貿易摩擦日益突出,國際木材需求也不斷增長,今后我國進口木材資源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勢必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給國家木材的安全供給增加了不確定因素。
三、建議
我國對木材的消耗持續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費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木材的需求量還會越來越大。解決我國木材供給安全保障問題,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互補雙贏。首先,要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加快培育國內木材市場,盡快提高國內木材及其制品的供給能力;其次,從國際木材市場進口木材及其產品,只能作為國內木材需求的調節與補充。具體來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強化森林經營工作,從根本上改變森林資源質量,提高森林產出率根據第7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在喬木林面積中,幼齡林面積達5261.86萬hm2,蓄積量有148777.11萬m3;中齡林面積為5201.47萬hm2,蓄積量有386141.65萬m3;幼中齡林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67.25%,蓄積量占喬木林蓄積量的40.03%。全國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為85.88m3,每公頃年均生長量僅為3.85m3[2]。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喬木林資源存在著幼中齡林比重過大、每公頃蓄積量較少、年生長量較低的現狀。要改變這種資源現狀,就要大力推進森林經營工作,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為指導,編制全國森林經營規劃,制訂長期穩定的森林經營投入政策和施工作業質量標準,嚴格檢查驗收,形成有利于推進森林經營的工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時期內改變我國喬木林資源現狀,提高林分質量,提高森林產出率。世界銀行貸款林業持續發展項目從2003年開始在我國山西、安徽、湖南等省對杉木、馬尾松、濕地松、落葉松等樹種進行了人工幼中齡林撫育間伐示范。該項目建設6年的監測和調查結果證明,開展撫育間伐的人工幼中齡林林分,比未進行撫育間伐相同林齡的林分胸徑、樹高、蓄積量3項指標的生長量都有顯著提高,林木生長優勢十分明顯,杉木、馬尾松、濕地松、落葉松4個樹種各模型林分蓄積生長量平均提高了82.74%。實踐證明,加強幼中齡林林分的撫育管理,是強化森林經營工作的重點。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林分的狀況,實施衛生伐、透光伐、疏伐和生長伐等森林經營措施,合理調整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和營養空間,是提高林分質量、林木生長量,實現科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制訂人工用材林發展規劃,多林種多樹種協調發展,建設國家木材供給基地國家林業局賈治邦局長在全國林業產業大會暨中國林業產業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木材與鋼材、水泥、塑料被公認為4大原材料。其中,木材及其制品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綠色環保和循環利用等優勢,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民眾的青睞。培育充足的人工用材林資源,既是解決我國木材供給的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大力發展人工用材林,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考慮長遠,做到長、中、短結合。要在全國林業發展區劃的指導下,編制好“全國人工用材林發展專項規劃”;要像發展商品糧基地那樣,選擇適當規模的人工用材林基地作為國家木材專用基地,長期不變、科學發展、永續經營。建設國家木材供給基地,要堅持以下兩項原則:第一,立足當前,要優先加快建設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人工用材林基地,多樹種多林種協調發展,形成規模,形成產量,優先解決木材供給總量不足問題;第二,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發展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這是調整我國森林資源結構的需要,也是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態安全的需要,更是建設國家長期重要戰略儲備資源的需要。
(三)加快培育人工林資源,增加森林資源儲備,積極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9月,同志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m3。這是國家的承諾,也是賦予林業新的歷史使命,為此就必須加大投入,加快培育人工林資源。這是增加森林資源、增加森林蓄積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積極應對和努力緩解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又是鞏固生態建設成果、解決木材供需矛盾和建立國家木材供給安全保障體系的有效措施。據中國老科協木材安全調研組的調查報告介紹,森林每生長1m3蓄積量,能吸收1.83t的CO2,同時釋放出1.62t的O2。無論木材是作為原料還是制成產品,例如各種家具、板材、建筑材料等,在全部使用期內及其后續的循環利用中,繼續儲存著碳。木材在其生產、使用和用后處理等各階段,與其他材料比較都是耗能少、CO2排放少的材料。每立方米原木中貯存CO2250kg,加工釋放CO228kg,木制品中貯存CO2222kg。而沒有貯碳功能的鋼材、鉛、混凝土等,加工每立方米原料釋放的CO2分別為5320kg、22000kg、120kg。對比分析,木材及其制成品有著較強的碳匯功能,對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培育人工林資源,不僅能解決木材供需矛盾,而且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四)建立國家投入機制,推進現代林業快速發展眾所周知,林業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同時也是弱質產業。說它是弱質產業,主要是其原材料不論在數量、品種、規格、質量上都滿足不了供應,“無米下鍋”或“等米下鍋”的產業不能算好產業。由此可見,解決國內木材供給問題非常重要。假如我們長期不能解決木材短缺的問題,不僅林業產業發展不起來,丟掉市場競爭份額,就連多年努力的生態建設成果也難以鞏固,國家生態安全沒有保障,黨中央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強國也缺少了良好生態環境這個基礎。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木材供給安全問題,就要立足國內,大力培育人工用材林資源。只有夯實森林資源培育和優質木材資源儲備這兩個基礎,我們就有了自我發展和自主創新的環境條件,現代林業建設就可以揚帆起航、加快發展[5]。為此,筆者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增加投資,給予森林資源培育以大力扶持,推進現代林業快速發展。第一,國家投資建設一批木材供應基地,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重點發展珍貴用材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樹種,作為重要戰略物資進行儲備,長遠上還可以調控國內和國際木材市場。第二,加大政策性信貸扶持力度,大力發展人工用材林,徹底解決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建議國家財政和金融部門制訂專項信貸扶持政策,設置專項信貸基金,專門支持人工用材林資源培育,為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提供長期保障。第三,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體系和流轉交易平臺,激發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為培育高質量人工林資源多方籌措資金,推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 上一篇:國有林場改革決策建議
- 下一篇:旅游社職工心理狀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