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農業強市林業重要作用
時間:2022-04-28 05:45:00
導語:建設農業強市林業重要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市委、市政府將虎林市由一個農業大市建成農業強市的決定,以及以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為龍頭,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現就林業在建設農業強市的戰略地位談幾點粗淺認識。
1森林是農業的生態屏障。對農業起到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生態系統是調節整體生態系統平衡的主體,是形成區域性氣候和水文條件、地理景觀的決定因素,它的生物種類相當豐富,它內部的相互關系、構造、機能也極其復雜,是生態系統中最發達的類型之一。世人皆知,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多種生態功能。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建設農業強市,實現糧食總量增加,除興修水利,科學種田外,沒有森林這個屏障的保護,要取得糧食高產、穩產是不可能的。現就我市森林覆蓋面積變化對環境的影響,說明森林的巨大作用。我市1970年前,森林覆蓋率42.9%,現在下降到19.6%,由于森林覆蓋率的銳減,導致生態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首先,水分小循環失調。據市氣象資料記載,現在的降水量比1977—1998年2O年平均降水量,每年減少7O.5毫米,在此期間,空氣相對濕度下降,蒸發量增加5.7%。進入九十年代,特別是現在,降水量忽增忽減,春澇秋澇時有發生,導致一年四季中的降水量不均。應該肯定,降水量的變化主要受大氣環流的影響,但是,小區域有節奏的變化,也說明了森林覆蓋面積變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風速加快,風力加大,風害嚴重。我市由于森林面積減少,特別是平原中的島狀林面積大量減少,減少了大氣下墊面的粗糙度,氣團所受阻力降低,近地面大氣層的上界面下降。因此,風力加大,風速加快,全市近百萬畝左右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襲擊。由于大風刮走表土,散失水分和養分,導致了土壤肥力下降。沒有森林的庇護,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是巨大的。因此,建設農業強市,不僅要加快生態體系建設,實施專業化生產,也必須將營造農田防護林做為科教興林的一個工程,做好落實。
2林業是農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對增強農業綜合經濟實力起到重要作用
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建設農業強市,在農村經濟總量上取得突破,除了調整種植結構,推進科教興農,增糧興牧,大上鄉企,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全力推進農業一次開發,二次開發,深度開發,同時也要把與農村經濟相關的林產品開發納入運行軌道。上述農業綜合開發,是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行戰略,但近期效益必須與長期效益結合起來。林業就是經營周期長的產業,例如,以現行物價,每造一畝落葉松人工林,15年第一次問伐,取得700—800元的效益,到2O年第二次間伐,即可得到1000—1500元效益,如果按工藝伐設計,到26年每畝全效益達4000—4500元,按常規采伐,到41年時可達7000元以上。因此,鄉級和村級都要有規劃的建立一定規模的用材林基地,設立“綠色銀行”,為農村經濟總量長期增長奠定可靠的物質基礎,對繁榮農村經濟起到重要作用。
3造林綠化是保障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和建設農業強市順利進行的特殊工程
我市在建設農業強市的進程中,各類礦藏資源也將大量開發,伴隨各類工廠的建立,人口、車輛的猛增,勢必帶來大量各種微量致害的有毒物質,影響人的健康和對農產品的污染。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和建設農業強市,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在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中,造林綠化是最有成效的措施之一。森林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氣的制造者,據計算,一般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每公頃大約能吸收1噸二氧化碳,生產750公斤的氧氣。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O.75公斤氧氣,排出O.9公斤二氧化碳計算,城125市居民每人只要1O平方米的森林,就可以消耗掉每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并供給所需的氧氣。森林、林木具有吸收大氣中有毒氣體的功能,森林可以吸塵,對灰塵具有阻擋、過濾和吸收作用。森林可以殺菌,森林的枝葉能吸附大量的塵埃,減少細菌的載體,因而能使空氣中的細菌量減少。森林可防噪音,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噪音1O一15分貝,街道綠化樹可以降低噪音8—10分貝。綜上所述,大力綠化環境,最大限度增加城鄉森林和綠化植被面積,是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和建設農業強市的特殊工程。
4林業發展戰略
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農業強市的總體思路,林業發展戰略的總目標是:建設一個與農牧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具有最佳三個效益的林業。
4.1從提高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觀點出發,探索農、林、牧各業占地的最佳比例,以求更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全市低山丘陵總面積22.5%,山前漫崗占8.3%,溝谷平原占2.9%,平原占52.2%,低平原占14.1%。根據“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使用土地原則,從完達山南麓到阿布沁河、七虎林河、穆凌河、烏蘇里江左岸的廣大平原,土肥水足,地勢平坦,熱能量較多,是發展農牧業、水產養殖的最佳部位,約占總面積的65%左右,在這個區域中,發展林業的重點是:高標準綠化四旁,全面實施農田防護林工程。位于北、西北、東北部的完達山是發展林業的基地,約占總面積的25%左右,從完達山南麓向平原過渡地帶的丘陵和山前漫崗是營造水土保持林和發展果樹的最佳部位,約占總面積的10%左右。各業按這樣的地理位置和占地比例區劃,就能發揮土地的最大生產潛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4.2從發揮森林的最大生態效益出發,探索最佳的森林覆蓋率,以求創造一個最佳的生態環境。根據我市“十二五”發展規劃布局,森林覆蓋率總指標由19.6%達到28%,這是全市由地形、地貌和發展農、林、牧業的主攻方向所決定的。具體區劃是:完達山山地用材林區由53.2%達到64.2%中部丘陵漫崗水土保持林區由2.7%達到10-2%。這個目標實現后,也就是農業強市所具備的生態條件。
4.3從科學發展林業的觀點出發,探索最佳的林種、樹種結構,以求速生豐產的最佳效益。根據我市地貌類型,人工造林的林種布局,應以農田防護林為主,防護林與用材林、經濟林、特用林相結合。具體區劃是:海拔10O米以下,坡度小于5度的地帶,重點營造農田防護林,同時結合綠化四旁,營造特用林。為了加大廣大平原農業區的大粗糙度,增強防風作用和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對木材的需要,有計劃的營造一些用材林。海拔1OO一120米,坡度15度以下的地帶,除保護好現有的天然林、人工林外,重點營造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林。海拔120米以上,坡度15度以上的地帶,營造用材林,為國家培育后備森林資源,建設永續利用的木材生產基地。根據總體地貌、降水量、積溫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造林綠化的樹種應以陽性樹種為主,陽性樹種和陰性樹種相結合。用材林應大力營造復層林相的混交林,同時栽針保闊,現有柞林要控制采伐,造林樹種要以紅松、落葉松、三大硬闊為主,經濟林以果樹、中草藥、漿果類為主,特用林以楊、柳、槭、榆、木本花卉為主,也可引進優良綠化樹種,豐富綠化內容。
5實現林業發展戰略的措施
5.1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全社會對林業的認識。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和建設農業強市,林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必須解決一些人認為林業周期長,見效慢,又是與農業有間接作用的工程,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需要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宣傳林業的戰略地位,提高認識,鼓勵個人開發林業,興辦家庭林場,林業行業也要拓寬經營渠道,擴大經營范圍,增加經營項目,搞活企業,加快綠化虎林大地的進程。
5.2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在加大對農業物資和資金的投入中,林業應占一定的比例,采取多種籌措資金渠道,大力支持專業開發、專業經營、規模經營,國有林場要使用好中幼林撫育資金,高標準高質量培育好森林,鄉鎮林業站要搞好服務,帶動鄉鎮搞好綠化造林工作,市財政在資金上給予扶持,以支持他們完成建設農業強市所承擔的林業任務。
5。3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都要把林業工作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組成部分,切實加強領導,堅持層層制定并嚴格執行“領導抓造林綠化,森林資源消長目標責任制”,主動將林業工作的責任擔在肩上。深入實際,培養典型,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并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實施“綠色產品戰略”工程和建設農業強市做出新貢獻。
- 上一篇: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策略
- 下一篇:糧食局執行力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