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林業發展之路探索

時間:2022-05-23 11:35:00

導語:淅川縣林業發展之路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淅川縣林業發展之路探索

1淅川基本縣情及林業取得的成績

全縣轄17個鄉鎮(辦事處),500個行政村(社區),68萬人。國土面積2820km2,其中山地丘陵19.33萬hm2,耕地4.67萬hm2,水面4萬hm2。全縣林業用地15.33萬hm2,其中有林地12.8萬hm2,活立木蓄積量198.2萬m3,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2.53萬hm2,森林覆蓋率45.3%。已初步形成了以花椒、柑桔、湖桑、核桃、楊樹為主的林業產業帶,其中,花椒1.67萬hm2,柑桔0.47萬hm2,湖桑0.67萬hm2,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類經濟林1萬hm2,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1.33萬hm2,發展木材加工企業113家。每年林業育苗面積穩定達133.3hm2,建成了丹江、渠首生態園、香嚴寺、坐禪谷等景區景點,2010年實現門票收入800萬元,林業年產值7.3億元,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淅川縣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河南省綠化模范縣、省市森林防火工作先進縣、全省森林資源清查先進縣、河南省項目實施先進縣、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縣。

2存在問題

2.1建設資金嚴重短缺

淅川縣為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困難,上級每年下達淅川營造林任務在2萬hm2以上,預算投資需要3800多萬元,而由于縣鄉財政困難,除水利、移民和群眾自籌投資1500萬元以外,其余全靠林業部門貸款投資。由于現有荒山立地條件差,造林投入大,見效周期長,對社會造林大戶吸引力不大,難以吸收社會閑散資金投入造林。省級造林投資方式變為先造林后補助,不合格不補助,每畝合格造林面積補助最高只有180多元,而石質山地高質量造林每畝造林費用最低需要1500元以上,造林資金缺口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造林質量和滅荒速度。

2.2造林綠化任務艱巨

淅川縣多為石灰巖山地,土層簿,肥力差,年均降水量雖有804.3mm,但分布不均,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從根本上扭轉。全縣還有2萬多hm2立地條件差、綠化難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綠化剩下的“硬骨頭”,造林綠化任務十分艱巨。

2.3林分質量差

部分鄉鎮林業缺乏整體規劃,林種、樹種結構不合理,品種過于單一,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低,粗放經營的問題仍很普遍,綜合效益不高;林齡結構不合理,幼、中齡林地占有林地95%,急待撫育,有3.33萬hm2低產林需改造。

2.4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少數群眾法制觀念淡薄,存在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非法占用林地建房、建山莊。

2.5林業后續產業發展滯后

現有的林業產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大部分都是原產品銷售,產品附加值低。

2.6南水北調實施對淅川林業影響極大

2.6.1影響林農的經濟效益

由于淅川縣處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控制區,要保證一庫清水送北京,必須大力營造生態林,控制經濟林發展面積,而且要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這勢必影響經濟林的發展,影響經濟林的正常管理和產量,進而直接影響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

2.6.2影響林業系統的穩定

由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壩加高,淹沒淅川林地800hm2,其中有林地486hm2,灌木林地250.7hm2,苗圃地64hm2,導致局屬2個二級單位淅川國營苗圃、淅川縣林木種苗繁育中心大部分林地被淹(其中,國營苗圃經營面積20hm2全部被淹,林木種苗繁育中心80%經營面積被淹),干部職工失去經濟來源,勢必影響大局穩定。

2.6.3影響林業產業的發展

因淅川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區,實行天然林限伐,年采伐量大幅度減少(“九五”期間2.6萬m3/a,現在僅0.2萬m3/a),嚴重影響林農發展香菇產業,導致林業部門育林基金、林產品加工企業和林農收入大幅減少。

3淅川林業面臨發展機遇

3.1區位優勢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區,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調水源頭的水質,國家對林業生態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保持一庫清水永續北流,必須加大對林業的投入。

3.2社會關注

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林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年來首次召開中央林業工作會議,賦予林業“四個地位”,即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同時還賦予林業“四大使命”,即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徑。

3.3政策支持

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明確提出構建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建設中線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要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丹江口庫區、淮河源頭生態補償機制”。重點強調要對丹江口庫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4對策與建議

4.1高標準規劃

4.1.1生態基礎修復工程

主要建設“兩圈兩帶”,“兩圈”就是環庫生態圈、城區生態圈。“兩帶”就是沿河防護林帶、主干道綠化帶。

4.1.2環庫生態圈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壩加高后,形成了2.33萬hm2的庫區消落地,移民搬遷遭受破壞的0.67萬余hm2生態林帶亟待修復。對此,165~168m之間規劃栽植耐水的垂柳、楓楊,面積0.36hm2,168~171m之間,規劃栽植楊樹,面積2413hm2,形成集生態治理與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環庫生態長廊。

4.1.3城區生態圈

對城區周邊第1山脊線以內的0.37萬hm2未綠化面積,建設以荒山綠化、廊道綠化、城中綠化、環城林帶、城郊園林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生態防護體系。在城區結合部的相關鄉鎮,發展以柑桔、桃、杏為主的鮮果,在縣城郊區發展園林綠化苗木花卉。在渠首、香嚴寺等景區,發展以柑桔、桃、杏為主的經濟林。

4.1.4沿河防護林帶

在南水北調干渠以及丹江河、鸛河、淇河、滔河、刁河五條河流兩岸進行造林,規劃新造林面積0.67萬hm2。4.1.5主干道綠化帶對公路(高速公路、209國道、S332線、S335線、景區道路、縣鄉道、村村通、村道)、河渠兩側共計570.1km2進行綠化,規劃造林0.14萬hm2。

4.2建立淅川高效林業示范區

4.2.1對淅川現有經濟效益差的2.8萬hm2經濟林要通過嫁接新品種、改良土壤等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4.2.2對淅川0.67萬hm2宜發展經濟林的荒山,科學規劃,高標準栽植優質核桃、板栗、仁用杏等經濟林。

4.3大力發展林業后續產業

4.3.1加大經濟林產業建設

根據“山外抓市場,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創效益”的原則,大力發展林果第2、第3產業,建立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品加工基地,推行林果業由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沿伸經濟林產業發展鏈條。

4.3.2加快發展旅游業

充分發揮淅川楚文化的歷史底蘊,對香嚴寺、丹江大觀苑、大寺、渠首和龍山等景區進行科學規劃,栽植香樟、桂花等常綠樹種,實現景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等特色,帶動全縣旅游業發展,推動全縣第2、3產業發展。

4.3.3加快發展林產品加工業

轉變林產品加工業經營機制,變粗放性向集約型,由初級產品向高精產品轉化,由產品單一向多樣性轉變,由資源密集性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延長產業鏈條,實行產、銷一條龍,貿工林一體化路子,解決農民后顧之憂,提高經濟效益。

4.4實施生態移民工程

淅川縣長年居住深山區農戶不少于2萬人,生產生活條件極差,以陡坡種地為生。建議把生態移民列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保護的總體規劃,對居住在丹江口庫區交通不便、耕地少的深山區農民實施生態移民,以減少人為活動對庫區生態環境的破壞。

4.5增加國家公益林補助標準

現有公益林每畝僅補助10元錢,補助標準過低,不利于國家公益林的管護。建議將淅川縣公益林項目單列,每畝年補助不少于30元,以提高對林農的經濟補償,落實限伐措施,保護森林資源。

4.6解決淅川林業管護隊伍的吃飯問題

淅川現有林政管理自收自支人員126人,以前主要以“砍樹”收取育林金發放工資,2008年以來,我們按照上級要求,實施公益林限伐,加大亂砍濫伐打擊力度,有效遏制了全縣亂砍濫伐林木勢頭,但育林金及罰沒收入卻大幅度下降,管護人員工資得不到保障,“三金”沒有解決,隊伍不穩定。由于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的特殊位置,上級領導對淅川森林資源管護問題極為關注,為從根本上解決林木管護問題,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保證這支隊伍工資全額發放,變鼓勵“砍樹”為積極“看樹”,以調動護林人員的工作積極性。